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風雲人物44】法基爾上校 義高人膽大 偉大看得見 | 人間福報

【風雲人物44】法基爾上校 義高人膽大 偉大看得見

THE MERIT TIMES
文/楊慧莉
字級
收藏文章
32觀看次
法基爾被迫恢復平民生活時,很失意。圖/BBC
圖/BBC
阿卜杜拉無意中發現的手提箱裡裝滿父親法基爾的英勇事蹟。圖/BBC
法基爾的照片在其家鄉隨處可見。在鄉民心目中,他是一位英雄。圖/CNN
法基爾在民宅中拆彈的身影。圖/BBC
法基爾坐在一堆土製地雷旁的身影,也成了紀錄片《拆彈專家》的海報影像。圖/BBC
文/楊慧莉

庫德 之光

身影現身大銀幕

阿卜杜拉‧巴瓦里(Abdullah Berwari)在父親死去三年後,於家中發現一只老舊手提箱,裡頭有數千個小時的影片,記錄其父法基爾‧巴瓦里(Fakhir Berwari)危險的日常生活。

法基爾是一位庫德族拆彈專家。他深受其族人愛戴,也讓一起共事的美國軍人敬畏,伊斯蘭國和蓋達組織卻對他恨之入骨。

阿卜杜拉想起父親有買過一台攝影機拍家人,但並不知道法基爾在被調派到伊拉克的衝突區摩蘇爾時把攝影機帶在身旁。當然,他和其他手足也不清楚父親用它拍下很多影片,直到發現手提箱。

工作場景很肅殺

阿卜杜拉在一捲捲用業餘手法拍攝的短片中,看到其父不凡的工作場景,像是沿路徒手挖出埋在土裡的地雷、平靜拆下土製炸彈、剪掉連在其上的引信。整個過程,他表現得若無其事,像在拆解一件普通家具。在有些影片中,則可以聽到法基爾的袍澤不斷央求他「快點離開」,然後看到他成功拆彈,甚至爬出一輛埋了炸彈的車子時,手中高舉剛剛拆除的炸彈引信,露齒而笑。

影片看似平靜且充滿袍澤情誼。不過,中間仍點綴著一些情境,讓人記起法基爾的工作場域可是一個戰區。比方說,有段在他們開車時所拍攝的影片,原本如常的景象,突然響起爆炸聲,鏡頭黑成一片。那些影片讓觀看者百感交集,因不知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而一顆心懸著,但也因法基爾的義勇行為而肅然起敬。

二○○三年,海珊政權被推翻,美軍入侵伊拉克,造成平民死傷慘重,他們都是死於埋在摩蘇爾城附近的炸彈。於是,法基爾就開始拆解散落四處的炸彈裝置,只憑一把隨身小折刀、一些鉗子和堅定的決心。

「爸爸很快就決定要成為拆彈者,拯救無辜生命。光是第一年,所拆除的地雷就超出六百枚。」兒子阿卜杜拉說,「那些埋地雷的人威脅要殺掉爸爸。」

壯舉感人促拍片

之後的十年,法基爾拆了不計其數的炸彈和地雷,估計有數千枚。他的工作不是沒有意外和閃失。二○○三年到二○一四年之間,他從七次爆炸現場活了下來。最慘烈的一次是二○○八年,他失去了右腿。不過,他沒因此受阻;在療養一段長時間後,於二○一四年帶著義肢復出。

美軍看到法基爾簡陋的拆彈做法,覺得他好瘋狂,於是給他取了一個「瘋狂法基爾」的外號。然而,對於其族人而言,法基爾可是一位超級英雄。其中一位仰慕者是移民瑞典的庫德裔導演霍吉爾‧希羅里(Hogir Hirori)。他跟媒體說,「法基爾是我的英雄。對眾人來說,他就是一個象徵;為了人道立場竭盡所為,犧牲很大。」

霍吉爾在得知法基爾的故事後就決定拍一部電影,描述他如何救人的義行。不過,當他跟法基爾提出此要求後,對方在第一時間回絕了,理由是讓導演跟拍太危險了。儘管如此,最後仍達成協議,由霍吉爾夥同另一位曾拍過法基爾的辛瓦爾‧卡邁爾(Shinwar Kamal)一起完成開拍計畫。

真實版危機倒數

二○一四年,霍吉爾為了這個計畫,千里迢迢從瑞典飛到家鄉與法基爾相見。他視這場會晤「有如夢想成真」。不過,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導演看見英雄活生生的出現在眼前。三個月後,法基爾死於非命。

當年十一月,法基爾在一個充斥著地雷的房子裡掃雷時遭遇不測。過去,他多次死裡逃生,但這次沒挺過,留下妻子和八名子女。存放大量短片的手提箱也遭人遺忘,直到大兒子阿卜杜拉發現,讓家人「大開眼界」。

「他什麼都拍了。」阿卜杜拉說。有此驚人發現,他與家人並不以此為滿足,其他人亦是。原本要開拍法基爾紀錄片的兩位導演,在拆彈專家不幸離世後只能將計畫擱置。而今,手提箱裡的諸多珍貴短片給了兩位導演靈感。他們將眾多短片集結整理成紀錄長片《拆彈專家》(The Deminer),拿去知名的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放映。結果,這部影片獲得評審團獎及眾多好評。雜誌《好萊塢報導》將此片稱為好萊塢電影《危機倒數》的真實版。《危機倒數》是一部二○○八年的美國戰爭片,描述美軍在伊拉克的拆彈部隊,拆彈過程亦驚心動魄;此片不僅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凱薩琳‧畢格羅(Kathryn Bigelow)也成為首位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女性得主。



義人 側寫 兒子眼中的父親

二○一七年,有研究指出,伊拉克境內已有約四萬名傷亡者受害於地雷,以及其他戰爭留下的致命武器,如一些未引爆的槍藥炮彈。

法基爾至少花了六年時間致力於掃除伊拉克的地雷,拯救了數千條性命。即便離世時才三十九歲,未屆不惑之齡,卻勇敢的行所當行,不曾疑惑和卻步。短暫而絢爛的一生,其人其事,透過《拆彈專家》和兒子阿卜杜拉在影片中不多的旁白,以及兒子於事後的相關專訪,才更顯完整。

拆彈者來時路

根據阿卜杜拉所言,法基爾追求其父和兄長的腳步,於十六歲加入軍隊,成為「庫德戰士」(Peshmerga),保護其所屬的伊拉克庫德自治區。他表示,海珊政權下人民生活困苦,掌權二十年間迫害了不少庫德人;二○○六年,伊拉克法庭控訴海珊於一九八○年晚期屠殺了至少五萬名庫德人。

因此,二○○三年美軍占領伊拉克,法基爾一家人很開心,這表示他們脫離了海珊的魔掌,幾十年的腥風血雨後終獲和平。法基爾也是從那時候起開始拆彈工作。

隨戰爭而來的是炸彈布滿伊拉克,路邊、學校和醫院,都有其蹤跡。比起電影《危機倒數》中的拆彈部隊全副武裝,法基爾的一把小刀和鉗子、身上無任何保護裝置,讓人不可置信。阿卜杜拉認為,法基爾似乎天生就知道怎麼拆彈,就像第六感。

阿卜杜拉的母親總是很擔心,「父親未受過拆彈專業訓練,讓她很害怕。」有時,法基爾回到家,就會與妻子陷入爭吵。「回家吧,不值得啊!」妻子央求法基爾。法基爾就會回說,那些死於炸彈的孩子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所以他一定得回去。

目睹父親受傷

阿卜杜拉清楚其父心中所想,「他知道很危險,許多人一開始拆彈沒多久就掛了,而父親也不在乎錢,他只是想協助減輕這世界的苦難。每拆掉一個炸彈,就代表有一條人命撿回。」

阿卜杜拉知道父親很勇敢,他的工作很重要,不過卻是那些藏在手提箱裡的英勇事蹟讓他震撼。裡頭多數短片由法基爾的司機或其他士兵拍攝,他們隨法基爾進到危險區,「父親想讓自己的袍澤看看怎麼拆彈,也記錄工作情形。」

阿卜杜拉與導演霍吉爾一起觀看那些片子時,除了看到有很多建築和車子被炸掉,還看到無辜民眾死去,而最難過的是看到自己生命中最黑暗的一天入鏡。那是二○○八年八月二十三日,法基爾在一間廢棄的房子拆完一顆炸彈時,另一顆炸彈無預警的爆炸了。從影片中,阿卜杜拉看到爆炸的威力,只能邊看邊哭,也憶起全家人當時的驚恐,以為法基爾死了。那場爆炸讓法基爾失去右腿、聽力受損,且嚴重燒傷。

阿卜杜拉從未問父親為何要一直冒著生命危險,只知拆彈工作對他很重要,也因此才會受傷慘重。幾個月後,法基爾復原大半,迫不及待想回到軍隊,但因殘疾而回不去了。有六年時間,他被迫恢復平民生活,痛苦而惱怒。

置生死於度外

不過,二○一四年,一切都改觀了:伊斯蘭國占領摩蘇爾城後,燒殺擄掠,壞事幹盡,包括大量埋設地雷,製造恐怖。法基爾決定以志願軍身分重操舊業,靠著義肢行走拆彈,協助拯救更多生命。儘管舊傷未癒,身體仍有很多疼痛,但他顧不得休息,因為有太多炸彈要拆。甚至,傷口發炎了,還是忙進忙出。

成長過程,阿卜杜拉也想效法父親,成為「拆彈者」。事實上,法基爾有時間,也會教兒子怎麼拆除簡易型炸彈,如那些跟手機連線的炸彈。手機連線的炸彈,並不會因踩到而引爆;它們是透過手機撥號而爆炸。因此,只要剪掉之間的連線,手機就無法引爆炸彈。

法基爾最後的身影便是消失在一聲手機響起時。當時,他受村民之託前往一處民宅,仔細拆彈後,突然連結地雷的手機響起,他把地雷拿到外頭拆解,接著又不聽勸的返回屋裡。幾分鐘後,手機再度響起,這次就沒那麼好運了。

父親走後,阿卜杜拉覺得對自己的手足有照顧之責,於是拋棄了「拆彈者」的夢想。他決定好好念書給家人過好生活,也希望有一天能加入情報單位,跟父親一樣保護族人,更希望大家可以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沒有地雷、戰爭,人人身處和平和自由之中。

至於那個阿卜杜拉心中存疑卻沒問過父親的問題,他已從影片中父親的自述裡獲得解答:

「很多人問我,為何要做這個工作,面對那些隨時可能引爆的地雷,我的信念是,如果失敗,只有我會死,但如果成功,就能夠拯救很多生命。」法基爾說。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