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生態 | 人間福報

生活

插天山保留區2年調查 增逾百植物種類

【中央社新竹訊】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新竹分署今(7日)表示,與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王志強團隊合作,進行歷經2年插天山自然保留區調查,新增植物種類逾百種,為多樣性資源添增新篇章。 新竹分署指出,插天山自然保留區位於新北市烏來、三峽與桃園市復興交界,在民國81年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設立,為台灣北部最大的自然保留區,於111年盤點歷經2年調查,保留區內共記錄142科834種維管束植物,並新增百種以上的植物種類。 新竹分署表示,插天山自然保留區設立是為保護區內櫟林帶、稀有動植物及生態系,區內有豐富生物資源,包含珍貴稀有植物「台灣水青岡」(又名台灣山毛櫸),自然保留區也是石門水庫及翡翠水庫的主要集水區。 王志強指出,目前在保留區內共記錄142科834種維管束植物,包含紅皮書植物56種,其中嚴重瀕臨滅絕有3種、瀕臨絕滅有9種、易受害有20種、接近威脅有24種,其中仍有正在發表中的新種植物。 圖/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新竹分署提供 他說,經與20多年前調查結果做比對,新增植物種類超過百種,包含宜蘭禾葉蕨、劍羽蕨、光蹄蓋蕨、小車前蕨、台灣奴草、叢花羊耳蒜等,這些新種類多為近期才發表的新分類群,部分物種則是在前一次調查範圍外所發現。 新竹分署指出,插天山自然保留區面積達7700餘公頃,範圍內山頭林立,包括北插天山、南插天山、拉拉山、樂佩山等山系,區內以山系命名的植物包含拉拉山冬青、插天山羊耳蒜等。 新竹分署表示,插天山羊耳蒜是在22年於南插天山被採集,屬台灣原生大型地生蘭,花初開由青綠色至黃綠色,再轉為黃玉色,花朵唇瓣造型酷似蝴蝶結,像是蝴蝶在森林中翩翩飛舞的模樣,相當特殊。 新竹分署指出,插天山自然保留區也是台灣少數中海拔地區保留完整的原始森林,在生態、環境與教育上具重要意義,呼籲山友於園區進行環境教育活動時,不攀折植物、破壞環境,共同守護山林。

MORE

熊在樹上築巢!大雪山驚見4個「台灣黑熊窩」

【本報台中訊】大雪山為台灣黑熊重要棲息地,林保署台中分署近日自主研究監測時,竟在一棵青剛櫟樹上發現4個「熊窩」,分別直徑約為80至110公分。林保署表示,台灣黑熊有時也會在樹上築窩,據現場情況推測,不排除是黑熊為取食方便,在樹上不同位置築巢。 林保署台中分署為觀察台灣黑熊棲地利用、活動情形,在其可能移動路徑、活動地點等,設置紅外線自動相機監測,捕捉到珍貴黑熊畫面,並在其路徑觀察是否有黑熊排遺、爪痕等痕跡。 圖/林保署台中分署提供 森林護管員近日維護紅外線相機時,在路徑上發現3處「熊爪痕」,並在其中一顆青剛櫟樹上,發現疑似「熊窩」,護管員爬至25公尺高樹上查看,發現共有4個大小不一、以青剛櫟枝條編織而成的台灣黑熊熊窩。 圖/林保署台中分署提供 林保署台中分署表示,台灣黑熊編織巢窩為天性,其手掌能像人類般彎曲,能折下樹枝築城熊窩,有時也會直接在樹上築窩;此次發現的熊窩,周邊也有被折斷的樹枝枝條,且窩裡可見青剛櫟果實的櫟帽,不排除黑熊是為取食方便,在樹上不同位置築窩可能性。 林保署台中分署提醒民眾,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谷關七雄周邊山域,都是黑熊活動範圍,民眾於山林活動時,請隨身攜帶熊鈴、遵守無痕山林準則,如在野外巧遇台灣黑熊,記得不驚嚇、不打擾,緩步離開。  

MORE

領角鴞幼鳥落巢 專家提醒勿撿拾餵養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路邊有落巢的領角鴞哀鳴該怎麼辦?動物保育員指出,野生動物有其習性,尤其雛鳥需要母鳥的照護,如果逕行帶回餵養,恐因專業不足,無法達到救護效果。市府觀光局提醒民眾通報農業局,切勿擅自帶回。 市府觀光局今(5/5)日指出,日前壽山動物園救護2隻領角鴞幼鳥寶寶,給予藥物治療,診治後再現萌樣,園方會在領角鴞恢復健康後野外。 觀光局表示,壽山動物園致力於動物保護,也是高雄地區重要野生動物收容中心,近年獲得民間企業捐贈診療儀器,更強化了動物整體醫療設備量能。每年協助近百隻保育類野生動物救傷,其中鳥禽比例占約3成。 至於收容救援的野生動物以爬蟲類、獼猴居多,近日在收容領角鴞後進行診治,檢查發現雙眼有角膜破損,經X光檢查後判斷應是頭部撞擊所致,已給予藥物治療。 領角鴞是小型貓頭鷹,但其體型又是角鴞屬中最大者,因接近人類生活環境,所以經常會在鄰近城市周邊的叢林中被發現,特別是冬末初春為領角鴞繁殖高峰,幼鳥寶寶們在親鳥的陪伴下,至少需要2至3個月的時間才學會野外生存的能力。而幼鳥在練習飛行時,偶因體力不繼會掉落在鳥巢附近。 圖/高市府提供 觀光局提醒若發現落巢領角鴞或雛鳥,應先觀察是否有親鳥在旁照顧,若幼鳥看起來健康,且親鳥在附近,籲民眾勿干擾。 至於園方的動物收容,救傷案中多屬撞擊造成的傷害,部分狀況來自於動物誤擊窗戶玻璃等,研判個體有癲癇、眼球震顫、失明或視力模糊、肢體不協調等症狀。

MORE

玉山園區生態好消息 黑熊族群有增長擴散趨勢

【中央社南投訊】玉山園區至少辨識出139隻台灣黑熊個體,今年截至4月中已11筆黑熊通報,族群有增長、擴散趨勢,其中東部較明顯,玉管處在花蓮辦理黑熊救傷教育訓練,以健全救傷機制。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今(3日)表示,台灣黑熊族群現況全島可能僅有200隻至600隻,玉山園區是黑熊核心族群、重要棲地之一,園區黑熊族群近年有增長並向鄰近地區擴散趨勢,其中以東部園區較為明顯,降低鄰近黑熊族群滅絕風險。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指出,民眾近年在玉山園區通報台灣黑熊次數有逐年增加趨勢,今年截至4月中已有11筆,除相關痕跡,不乏近距離目擊紀錄,其中發現地點以東部園區瓦拉米步道最多,占8筆。 玉管處表示,有鑑於黑熊活動範圍廣大,且常移動至玉山園區外,人、熊共存及潛在衝突可能逐漸浮現,因此建立跨機關團體夥伴關係、提升自身及周邊夥伴監測與應變能力才能健全保育網絡,因此,昨天委託台灣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在花蓮縣卓溪鄉南安遊客中心辦理台灣黑熊救傷教育訓練。 玉管處表示,訓練課程由野灣協會獸醫團隊、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等專業團隊,分享黑熊救傷流程與經驗、檢體採樣注意事項、公部門救傷過程角色、野放後追蹤與衝突防範等內容,並在玉山園區黑熊出沒熱點瓦拉米步道實地演練黑熊痕跡辨識、救援等。 玉管處提醒遊客,上山帶熊鈴、哨子製造聲響並結伴同行;食物妥善放置,勿使味道溢散吸引黑熊,垃圾、廚餘帶下山;看到黑熊保持冷靜,安靜儘速離開;山區開車放慢速度並留意路況,避免野生動物路殺;發現黑熊或相關痕跡請通知玉管處049-2773121。

MORE

陽明山採獲溫泉紅藻 可望做固碳綠材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台、韓學者攜手合作,於陽明山採集到一種溫泉紅藻進行基因體定序,確認為新屬新種,並命名為「陽明山溫泉紅藻」。研究團隊認為溫泉紅藻具有嗜熱嗜酸與特殊光合作用調節機制等特性,能吸附重金屬,可望作為固碳或廢水處理等綠色材料。 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傅瀚儀今(5/2)日指出,攜手台、韓學者,針對在陽明山採獲的一種溫泉紅藻進行基因體定序,命名為「陽明山溫泉紅藻」(Cyanidiococcus yangmingshanensis)。 研究團隊說,他們還推翻原先被辨識錯誤的藻株屬種,並指出全球指標性的GenBank基因序列資料庫舊樣本應屬於此新屬新種,為最早以基因體定序進行溫泉紅藻辨識的研究結果之一。傅瀚儀溫泉紅藻說能吸附重金屬,有助應用於生物科技與仿生技術,未來發展極具潛力。 傅瀚儀表示,溫泉紅藻綱是一群單細胞紅藻,可在高溫強酸環境中存活,主要分布在硫酸比例較高的溫泉水體區域。研究團隊於2015年在陽明山國家公園焿子坪硫磺泉附近採集到這種溫泉紅藻,其個體極為細小、散佈在霧氣之中,非肉眼可見。 團隊將溫泉紅藻與GenBank資料庫樣本做基因序列比對,依據序列相似度結果,最初判斷採集到的是Galdieria maxima,跟據文獻描述,是該屬中細胞最大的一種溫泉紅藻(直徑6-16.5 μm),具備吸收多種有機碳進行異營生長的能力。然而,研究團隊所採獲的溫泉紅藻細胞很小(直徑1.2-3.8 μm),且無法在含葡萄糖培養液中異營生長。 圖/中山大學提供 傅瀚儀說,在比對的過程中有找疑問,也確認溫泉紅藻不易從外觀特徵辨別分類,因此團隊採rbcL基因序列辨識物種後,再以比較基因體學的方法做分析,意外揭露基因序列資料庫所藏「Galdieria maxima藻種」樣本辨識有誤的問題。 研究團隊指出,將陽明山採集到的溫泉紅藻進行基因體定序與組裝,利用基因體、形態與生理等特徵進行綜合分析,提出此種藻株應為新屬新種才命名為「陽明山溫泉紅藻」。團隊將繼續研究,瞭解溫泉紅藻光合作用調節機制與電致變色的反應特性,為永續生技與仿生應用和發展奠定基礎。 

MORE

遷粉蝶大發生 蘭潭成黃蝶翠谷

【記者江俊亮嘉義報導】嘉義地區連日霪雨,2日上午天氣放晴,蘭潭風景區、嘉義大學蘭潭校區遷粉蝶紛紛羽化,景象壯觀,猶如高雄美濃黃蝶翠谷。嘉大生物資源學系助理教授梁家源表示,今年春雨豐沛,遷粉蝶幼蟲食材生長茂密,因此誘使遷粉蝶大發生。 梁家源指出,遷粉蝶別稱果神蝶、銀紋淡黃蝶、淡黃蝶、無紋淺黃粉蝶、淺紋淡黃粉蝶、鐵刀木粉蝶等,幼蟲攝食鐵刀木、阿勃勒等豆科植物葉片,屬於一年多代的蝶類,成蝶飛行迅速,全年可見。 嘉義大學蘭潭校區與蘭潭風景區比鄰,也是蘭潭後山步道的入口之一,校園內動植物生態豐富,成群的遷粉蝶在校園內翩翩飛舞,十分壯觀,無論是漫步在校園中,甚至在學生的機車上,都可以見到遷粉蝶的身影。 一名經常到蘭潭後山登山的黃姓市民表示,前陣子他到蘭潭後山,發現經過鐵刀木、阿勃勒、鳳凰木等樹木下方時,都會聽見「沙、沙、沙」彷彿下雨般的聲音,如今遷粉蝶大發生,讓他恍然大悟,原來是大量遷粉蝶幼蟲在啃食植物葉片的聲音。 梁家源表示,遷粉蝶在嘉大校園、蘭潭風景區成群飛舞的現象,與高雄美濃黃蝶翠谷的生態景緻類似,今年4月的春雨使得校園中的鐵刀木、阿勃勒等豆科植物嫩芽生長茂密,加上遷粉蝶的天敵不多,誘使遷粉蝶大發生,準備交配產卵。 梁家源指出,遷粉蝶生命週期約為一個月,只有雄蝶會吸食地面或河邊的水份,因為地面或河邊的水具有礦物質與有機質,可以做為雄蝶精胞內含物,送給雌蝶作為交配禮物,而雌蝶則飛舞在花朵上覓食或在樹梢產卵。 根據嘉大執行iNaturalist蘭潭後山生態紀錄專案,至今已觀察紀錄到1633種生物,包括維管束植物803種、動物740種,其中鱗翅目的蛾、蝴蝶有185種、鳥類46種、無尾目的蛙、蟾17種、蛇亞目13種,動植物生態非常豐富。

MORE

台灣林地野生動物出沒調查 這三種動物最易曝光

【記者吳亭頤台北報導】林業保育署今天公布長期監測資料,8年間在所屬國有林地區設置自動相機,總計攝得48萬餘張野生動物照片,數量前三名為山羌、獼猴、鼬獾;另台灣水鹿拍到之樣點比例在8年間上升至30.66%,其活動範圍從以往的中、高海拔已向下擴散到接近平地的低海拔地區,最低分布紀錄是海拔135公尺的高雄市杉林區。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自2015年9月開始在國有林地區設置紅外線自動相機進行野生動物監測,近幾年委託屏東科技大學教授翁國精、嘉義大學副教授劉建男、中央研究院等單位協助,在不同海拔區域擴大增設相機,已有387處監測樣點,可長期監測中、大型野生哺乳動物的族群變動情形。 林業保育署指出,此項野生動物長期監測系統的樣點設置與資料下載,由林業保育署各分署的森林護管員執行,從基本的相機設置、換電池到影像資料回收、影像動物辨識,都採標準化作業模式,降低對野生動物的干擾,經多年資料累積及統整分析,才能獲得可觀的具體成果。 據林業保育署統計,從2015年9月至2023年7月累積的影像紀錄已逾1億2千4百多萬小時,共拍攝約48萬張有效相片,由於各物種攝得的相片張數能反映其相對豐富度,今日也公布入鏡最多的前十名。 依序為山羌(28萬7957張)、獼猴(5萬4359張)、鼬獾(4萬8389張)、松鼠(1萬8470張)、白鼻心(1萬5731張)、食蟹獴(1萬2334張)、水鹿(1萬2146張)、野山羊(1萬371張)、野豬(6700張)、麝香貓(6264張)。 林業保育署指出,由於自動相機拍攝的主要是在地面活動的動物,因此獼猴與松鼠的相對豐富度會被低估。圖為台灣獼猴。圖/林業保育署提供 林業保育署表示,野生動物的相對豐富度和其趨勢的長期變化,是保育決策的重要參考;例如2019年依據野生動物資源評估現況,將山羌、台灣獼猴、白鼻心等3種哺乳動物由保育類調整為一般類野生動物,曾有民眾擔憂這些物種未來是否會因遭受過度獵捕而需要保護。 而林業保育署說,從長期監測的結果顯示,山羌的OI值(相對頻度),2019年時是19.4,至2022年增長至31.4;同樣期間,台灣獼猴的OI值由3.85增長至5.43,白鼻心的OI值由1.26增長至1.33,顯示3種動物的族群狀況良好。 此外,台灣水鹿為保育類野生動物,雖也是原住民的傳統狩獵物種之一,其OI值仍由2015年的0.61 增長至2022年的1.79,族群豐富度逐年上升;而且水鹿被拍到的相機點位數,也由2015年的1.63%,上升至2022年的30.66%。 林業保育署指出,過去水鹿多分布在中央山脈的高海拔地區,近年來逐漸下擴,在海拔1000至2000公尺範圍的族群豐富度增加趨勢最為明顯,且持續往低海拔山區接近,監測相機拍攝到的最低分布紀錄是海拔135公尺的高雄市杉林區。 自動相機監測除了能了解物種分布及族群趨勢以外,也能獲知動物的生理周期或動物行為,林業保育署以水鹿為例,其全天皆會活動,但以清晨4至6點為高峰;每年春季是公鹿長茸角的季節,之後茸皮退去便進入硬角期,也是水鹿的繁殖季,幼鹿則多在天氣最為炎熱的夏季出現。 圖為紅外線自動相機拍攝到之台灣黑熊。圖/林業保育署提供 林業保育署補充,台灣黑熊被拍攝到的紀錄也越來越多,族群豐富度的OI值逐年上升,更多次拍攝到小熊或母熊攜帶仔熊的照片,不僅代表族群分布範圍變廣,也顯示其繁殖狀況良好。 林業保育署表示,自今年起將再大幅增設自動相機點位,使野生動物的長期監測能從國有林地區擴大到全台的淺山丘陵與平原地區,以掌握全國更多的野生動物族群變動趨勢,以制訂更精準的野生動物經營管理政策。

MORE

富士山「農鳥」殘雪現身 山下居民歡喜準備耕作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富士山是象徵日本的著名景點,近來氣候回暖,富士山積雪開始融化,而伴隨著換季,也讓富士山的外觀,出現了此時才難得會出現的「農鳥」景觀。今年由於暖冬的關係,使得「農鳥」比往年還要更早現身。 根據日本媒體「ウェザーニュース」報導,「農鳥」是指4月中後段到5月中旬期間,富士山因為雪融的關係,使得約在7到8合目的山腰上,出現鳥兒形狀的殘雪痕跡。由於在農業社會時代,這也與開始種田的時間吻合,因此才被稱為「農鳥」。 山梨縣富士吉田市每年都會在農鳥出現時公布消息。去年農鳥在5月1日現身,而今年則在4月10日就疑似觀測到一點形狀。上次在4月上旬就出現農鳥,得追溯至9年前的2015年,推測應該是今年氣溫較高,使得雪融較早所致。 不過,富士吉田市官方今年最終選在26日上午十點半,宣布能從市內觀測到農鳥。即使如此,觀測到的日期還是比去年早了6天,並且比往年還要快兩周,依然算是提早現身。  

MORE

物候調查 看嚴冬、暖春花朵生命周期變化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天候對於植物的生態有很大的影響,不僅考驗開花季節,也影響果實及產量。中山大學助理教授張楊家豪以20年的時間監測亞熱帶雨林福山森林動態,精準掌握山龍眼夏賞花、冬賞果等時節,還綜整嚴冬暖春加速、暖冬寒春則放慢花朵腳步周期。 張楊家豪今(4/29)日指出,為瞭解氣候變化對亞熱帶雨林森林植物開花時間的影響,從2002年夏天起便在福山植物園的原始森林中,規畫一個面積25公頃的亞熱帶的森林動態樣區,並布放106張種子網。20餘年來每周進行一次調查,記錄植物開花、結果的物候周期,持續至今。 期間還搭配林業試驗所以每年至少出現在10個網子、具有16年以上開花紀錄為基準,挑選資料中具有超過500筆開花資料的16種植物,包括大明橘、香楠、紅楠、栲屬樹木、山龍眼、冇樟等,分析氣溫、日照量、雨量以及光照周期對開花時間的影響。 團隊指出,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季節的氣溫變化對於植物開花時間有不同的影響。如多達30種植物附生的「樹木公寓」,就為中低海拔森林重要樹種長尾栲,提供許多空間讓附生植物借住。 而長尾栲花期與紅楠、香楠相似,彼此對溫度的敏感點又不同,早秋溫度決定了長尾栲花期,長尾栲需歷經2周周期均溫低於19度的冷刺激後,等待4至5個月即含苞待放,反之則使花期延後;紅楠需2至3個月的均溫低於17度、香楠需低於19度,蓄積能量,等待2至3個月後才開花。 團隊說,山龍眼夏可賞花、冬可賞果,每年5至7月開花,花序成串下垂,有特殊的卷旋現象,如煙火綻放,非常好看,而其它植物也有精準的花期追蹤,都和氣候、溫度及日照息息相關。 圖/中山大學提供 張楊家豪表示,團隊研究彙整並證實多數植物花季與過去一年的溫度變化關系密切;「春、夏季溫度愈高開花時間提早,秋、冬季的低溫冷刺激開花,暖冬延遲開花時間」。 團隊的相關研究資料也有助於繪製成台灣追櫻、賞楓地圖。

MORE

北市動物園27日展示瀕危「豎琴蛙」 響應拯救青蛙日

【本報台北訊】全球兩棲類動物瀕危物種豎琴蛙在台灣非常稀少,每年4至9月僅在南投現蹤。台北市立動物園前年起透過跨單位合作,與中央積極推動豎琴蛙保育計畫,歷經兩年復育,園內已建立豎琴蛙的圈養繁殖技術,明天(27日)將在兩棲爬蟲動物館首度展出豎琴蛙復育成果,響應4月28日拯救青蛙日。 豎琴蛙分布在台灣及日本八重山群島的石垣島、西表島,已被IUCN列為全球兩棲類動物瀕危物種,台灣則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為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國內目前僅在南投縣魚池鄉的蓮華池及日月潭發現。 豎琴蛙因為蛙鳴聲「登、登、登、登」猶如撥弄琴弦而得名,牠對於棲地品質的需求極高,族群活動範圍與族群量均極小,非常容易受同一威脅事件影響,造成族群數量強烈動盪,甚至滅絕。 台北市立動物園為推動保育豎琴蛙,參與農業部林業保育署瀕危動物保育行動計畫,由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蒐集野外即將乾涸的豎琴蛙胚胎,送至動物園移地復育,建置域外備援族群,同時協助林業試驗所蓮華池研究中心及南投分署進行棲地優化與再營造,增加分布面積及族群數量。 動物園長諶亦聰強調,參與本土野生動物保育是動物園的重要工作項目,園內已建立豎琴蛙的圈養繁殖技術。適逢4月28日拯救青蛙日,明天將在兩棲爬蟲動物館台灣兩棲動物區首度推出豎琴蛙展示區,大小朋友屆時就有機會聽到正值繁殖季的豎琴蛙求偶的「登、登、登、登」蛙鳴聲。 位在洞口的豎琴蛙。圖/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動物園響應4月28日拯救青蛙日,明天將在兩棲爬蟲動物館台灣兩棲動物區首度展出豎琴蛙復育成果。圖/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蒐集野外即將乾涸的豎琴蛙胚胎,送至動物園移地復育,建置域外備援族群。圖/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豎琴蛙為了繁殖挖的泥窩,泥窩中可窺見蛙卵。圖/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MORE
/6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