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大師全集9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法華經觀世音菩薩 普門品講話 18 ╱第九章①╱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全集9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法華經觀世音菩薩 普門品講話 18 ╱第九章①╱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23觀看次
聖觀音菩薩及梵天、帝釋天像/鎌倉時代/日本京都南區 教王護國寺藏
文/星雲大師

第九章

一、大悲行願

前面已經說過,〈普門品〉分有散文體的長行,和韻文體的偈頌兩種體裁。長行解釋完畢,以下是解說偈頌。

關於本品的偈頌,姚秦鳩摩羅什三藏法師最初略而未翻;到隋文帝時,從北天竺來了兩個和尚,一位是闍那崛多,一位是達磨笈多,這偈頌就是由他們二人譯出加入的。

偈頌,又可稱為重頌,就是前面所說過的長行,在偈頌中用韻文體來重述一番。

「偈」,梵語叫「伽陀」,華言譯為「頌」。梵華合稱,所以叫偈頌。是一種美歌,聯合美辭而來歌頌。在這裡稱的偈頌,就是等於詩歌一樣。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

當佛陀說法到這裡的時候,無盡意菩薩又用韻文的方式來提問。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

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

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

「世尊妙相具」,這是無盡意菩薩讚歎佛陀的。「世尊」,是佛十號的總稱,就是娑婆世界最尊無上之意。「妙相具」,這是說世尊內具萬德,外顯三十二相八十好而言。故讚曰:「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我」,是無盡意自稱。「重」,在前面長行已奉問,現在再問。「彼」,指觀世音菩薩。

「佛子」,亦是指觀世音菩薩。三界一切眾生,皆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所以,觀世音也是佛子。無盡意菩薩問觀世音菩薩由於什麼因緣而得此名,雖然所問是和長行相同,可是世尊的回答卻有點不同。在長行方面,是專示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妙力,而偈頌方面,卻顯示觀世音菩薩的願與行,所以稍微有點不同。

「因緣」,在長行中只解釋為是什麼理由;在偈頌中,說此菩薩過去無量劫前即發大清淨願是因,有苦無樂的眾生是緣。就是自身行化的大願為因,以眾生為緣。依這個因與緣,普在世間應現化度。

「此相續佛陀慧命的觀世音菩薩,由於什麼因緣而得名的呢?」無盡意菩薩這樣地問。世尊以偈頌回答說:

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

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

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

「汝」,指無盡意菩薩。無盡意雖聽過觀世音菩薩以什麼因緣而得其名,但為顯示觀世音菩薩如何的修行,所以佛陀又令他好好地聽聽觀世音的妙行。講到修行證覺,本來是不二的,但從凡夫修行而至證覺,是應分開來說的。眾生心中的一面鏡子,本是清淨光明的(這和本覺的意義相同),但給無明煩惱的塵埃蒙蔽生起黑暗時,那就要用修行之力來拂拭心鏡上的黑暗塵埃(這叫始覺),以便恢復現出那本來的清淨之光。到達修行與證覺的合一,這叫做始本不二。

所以修行的第一步即證覺的第一步,至於本已立於證覺之上的觀音菩薩,他的修行不過是證覺的表現而已,他的證覺不過是修行的運用而已。所以雖說是修行,但不同於凡夫的修行,而是證覺上的修行,即所謂修證不二,修即證,證即修。

觀世音菩薩的善應諸方所,亦是下化眾生的修行。觀音證覺上的菩薩心,就是大慈悲心的表現。「方所」是指十方諸世界。以佛土言:是法性土、受用土、變化土;以佛身說:是法身、報身、應身。

法性土,是法身佛的淨土。布滿在無限的時間、無限的空間之中,這個大宇宙就是法性土,所謂是「翠竹黃花無非般若,一色一香皆是中道」,在空間是遍一切處,在時間是永恆的生命。

受用土,是為報身佛所受用的淨土。

變化土,是應身佛應眾生的根機,現種種身而濟度的國土。因為要濟度此土的眾生,菩薩就現三十三身,這已如前說,因此稱為善應諸方所。

「弘誓深如海」是說觀世音菩薩誓願深如大海。凡是菩薩都具有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四弘誓願的根本,眾生是無邊的,所發的誓願,就是要濟度這普遍的無量無邊的眾生。

「煩惱無盡誓願斷」,是說無盡的煩惱,我誓願斷之。

「法門無量誓願學」,是說法門雖然無量,我誓願來學習。

「佛道無上誓願成」,佛道雖是至高無上的,但我發大誓願要完成佛道。

四弘誓願中第一願是利他,第二和第三願是自利,第四願是二利結成。

觀世音菩薩並不單有這四弘誓願,還有濟度眾生的觀音十大願文,茲與四弘誓願對照如下:

觀音的弘誓之深,如海一樣,就算你想到什麼時候,也不能想盡。因為弘誓是甚深難測的,所以說歷劫不思議。「劫」,時間最長之謂,即如前說,就算怎樣長的時間,也是難以思議之義。

「侍多千億佛」,是說隨侍無限量的佛而受教。

「發大清淨願」,是指發如四弘誓願的十大清淨願。

不單是觀世音菩薩的修行的客觀看法是如此,在主觀的我們心裡所存有的大慈悲之心,而日日所見聞的又統統是佛的教誡,照這樣的思念、反省、誓學,那所發的願就不會懈怠,則我們也算能夠體會到觀世音菩薩的心了。

二、念彼觀音力

我為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我們要生起清淨的心,首先需要專一其心,驅除一切雜念妄想。若要消除雜念妄想,則必定要口常稱念觀音的名號,意常思惟觀音的願行,身常禮拜觀音的慈像,以使身口意的三業合而為一。

三業需要具足,缺一不可,比方以身行事,以口講話,若不一致,或以口說事,以意思想,互相矛盾,那就不能稱為一心。關於三業,前面雖已敘述過,現在更從側面來說明。聞觀音的名,見觀音的像,如果一心稱念,那就不會空過,那就一定能消滅諸苦了。

「我」,是指釋迦牟尼佛,「汝」,是指無盡意菩薩。「略說」,因在長行已詳細說過了。至於歷劫不能思議的甚深弘誓,清淨的大願,要徹底地說起來,實在是不能說盡的,所以這裡只能就其重要的來說一說。

「聞名及見身」的「聞名」,即是聞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聞了口中就一定要稱念,這是三業的口業稱念。

「見身」,對於觀音的木刻畫像,若能觀見其相好,就要以身禮拜供養。這是三業中的身業禮拜。有人以為,向木頭或紙張上禮拜,那有什麼功德可言呢?這實在是大大地想錯了。

舉例來說:如同是竹的皮,可以做成草履,穿在腳上,可以做成竹笠戴在頭上;這樣雖是一根木、一張紙,如果做成佛像或描成佛像,就值得禮拜,需要禮拜,木或紙雖是沒有尊卑之分,但現於那上頭的心可是寶貴的啊!

禪宗的大德所謂:「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只有以這樣的見識來禮拜,才有深刻的意義。可是這個深刻的意義,不是一般常人所能領會的!

「心念不空過」,以一心,不讓其空過,在《觀音慈林集.魏王玄謨》中說:「朝念觀世音,暮念觀世音,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這就是心念不空過,這是意業致禮。

意業的所謂「念念不離心」,所謂「心念不空過」,換句話說,就是不論何時,要使觀音不與自己分離,要做到「朝朝共佛起,夜夜抱佛眠」,要做到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與觀音共在。約而言之,就是要有與觀世音共活的信念。有這個信念的人,以身口意三業常念菩薩,則自己的身口意自然也就會成為菩薩的行為。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