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經典石雕】龍門石窟藝術寶庫 | 人間福報

【經典石雕】龍門石窟藝術寶庫

THE MERIT TIMES
文/本報綜合報導
字級
收藏文章
54觀看次
萬佛洞刻滿了大小佛像,體現大乘佛教「普度眾生,萬眾成佛」的思想。圖/資料照片
龍門石窟採用的立體感技巧,讓佛像顯得高大雄偉。圖/資料照片
龍門石窟蓮花洞藻井蓮花飛天紋。圖╱世界佛教美術圖典提供
盧舍那大佛是龍門石窟最高大的造像,佛像面部豐滿圓潤,露出祥和的笑意。圖/資料照片
龍門石窟地處交通要衝,山清水秀,自古是文人墨客的觀遊勝地。圖/資料照片
龍門石窟內的佛像群。圖╱新華社。
龍門石窟特窟之一「看經寺」,洞窟內唐代石刻羅漢雕像。圖/資料照片
文/本報綜合報導

龍門石窟是中國大陸著名的三大石刻藝術之一,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2.5公里處,龍門峽谷東西兩崖的峭壁間。由於東、西兩山對峙,伊水從中流過,看上去宛若門厥,所以稱為「伊厥」,唐代以後,多稱為「龍門」。龍門石窟地處交通要衝,山清水秀,氣候宜人,自古是文人墨客的觀遊勝地。

龍門石窟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年間,盛於唐時,終於清末,是歷史上開鑿累計時間最長的石窟。宋代司馬光〈過洛陽故城〉寫道:「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千年帝都洛陽幾經興衰,龍門石窟這座雕刻在石頭上的千古絕唱,便是盛唐氣勢的最佳見證。

佛教東傳 建寺造像 

東漢初年,佛教經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土。西元65年,漢明帝派遣使者從洛陽出發出使西域,此後,又詔令修建中國第一座官辦寺院「白馬寺」,洛陽成為漢傳佛教早期傳播和佛事活動中心。到了北魏,崇佛尚佛之風尤盛。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皇室延續佛教信仰,大量興建佛寺,開鑿石窟。根據《洛陽伽藍記》記載,當時的洛陽寺院林立,多達1300餘所,龍門石窟就在此時開始營建。當時的洛陽聚集了全國最優秀的技藝人才,大興雕塑之風。歷經西魏、東魏、北齊、隋、唐、五代、宋代的營造,在這裡形成了南北長達1公里,具有2345個窟龕、10萬餘尊造像和2800餘品碑刻題記的石窟遺存。

北魏遷都洛陽後,吸收了中原地區深厚的漢文化,一系列漢化改革,促進了漢族與少數民族的進一步融和。同時,造像風格受南朝士族審美影響,在龍門石窟開創了新的造像風格。因此,雕塑由原有粗狂雄渾的風格變成了「秀骨清像」,厚實的衣著轉為「褒衣博帶」,開啟了佛教傳入中原後造像藝術中國化、民族化的進程。

龍門石窟 文化寶藏

龍門石窟的第二個營建高峰是隋唐時期,數以千計的像龕中,唐代所營造的約占60%。隋文帝、武則天時代,除了支持佛教文化外,還積極推動造像工程,進一步提升了藝術性。採用的立體感技巧,讓佛像顯得高大雄偉,也打造了眾多經典之作。

奉先寺是龍門石窟唐代最具代表性的石窟,崖壁上的九尊雕像,不僅展現古代工匠們精湛的石雕技藝,更彰顯盛唐強大的國力。龍門石窟不僅有精美的石窟造像,豐富的碑刻書法,更透過文學、音樂、人文、宗教、建築、醫學等眾多形態展現藝術之美,成為最大的露天石刻藝術博物館。

如今東西兩山是石窟最為密布的區域,共有97000餘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公尺,最小的僅有2公分。西山上有50多個北朝和隋唐時期的大、中型洞窟;東山全是唐代的窟龕,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個。

龍門石窟是中國古碑刻最多的一處,清代武億稱其為:「龍門不僅為石鐫佛場,亦古碑林也。」全部石窟共計2860多塊碑刻題記,其中頗負盛名的有《龍門二十品》、褚遂良的《伊闕佛龕碑》與宋真宗《龍門銘碑》,充分彰顯了魏碑體、唐楷書體等書法藝術的精髓。其風格融和南北書體的優點,字形端正大氣,剛勁有力,形成獨特風韻的藝術之美。



龍門石窟 經典景點

龍門石窟從開鑿到結束,400年的歲月在這裡沉澱,留下了燦爛的石窟藝術,蘊含著生活在那幾個朝代古人的種種生命願景。立於佛前,靜靜凝望,古色舊景,依稀可見當時盛世繁華。

萬佛洞 飛天菩薩

萬佛洞因洞內南北兩壁,雕刻1萬5000尊佛像而得名。整個洞窟金碧輝煌,滿壁生輝的萬佛與群像雕刻相互襯映,為世人描繪了一幅西方極樂世界的理想畫卷。

窟頂環繞蓮花藻井,陰刻楷體大字:「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卅日成,大監姚神表、內道場智運禪師,一萬五千尊像一龕。」把萬佛洞完工的時間、主持人的姓名以及造像的數量記載得十分清楚,從整體布局及規模顯示出大唐王朝的繁榮與昌盛。萬佛洞刻滿了大小佛像,體現大乘佛教「普度眾生,萬眾成佛」的思想。此外,眾多的供養人像,從體型和樣貌可以看出唐朝人豐腴柔美的體態。

奉先寺 盧舍那佛

奉先寺是唐高宗和武則天親自參與主持規畫的皇家造像工程,擁有龍門石窟規模最大的一組摩崖群雕像。氣勢磅礡、雕刻精湛,體現該王朝強大的物質力和精神力,也是一個偉大時代的象徵。

最為知名的是,龍門石窟中最高大的造像——盧舍那大佛。此佛通高17.14公尺,頭高4公尺,耳高1.9公尺。佛像面部豐滿圓潤,頭頂為波狀形的髮紋,雙眉彎如新月,襯托一雙秀目,微微凝視下方。高直的鼻樑,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

這些洞窟的開鑿與興衰,不僅反映了5至10世紀中國佛教的盛衰變化,同時也反映出歷史政治風雲的動向和社會經濟態勢的發展。因龍門石窟保留了大量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藥、建築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堪稱最經典的石刻藝術博物館。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