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福世繪 用長長監獄囚禁河流 | 人間福報

福世繪 用長長監獄囚禁河流

THE MERIT TIMES
文/王文靜(品味私塾創辦人)
字級
收藏文章
23觀看次
文/王文靜(品味私塾創辦人)

我的城市,有一條河,也有一條老水圳系統。但為何城市居民卻無河流感?河流,離我們好遠。在台北大稻埕,高高的堤防,阻絕我們與淡水河的親近。在台北車水馬龍的馬路,馬路下,一條在台北消失的河,它曾經灌溉台北的繁華。

200年前,台北最重要的灌溉水圳系統瑠公圳,現在幾乎全部填平或荒廢。台北農田大量改為建地,不再需要用水灌溉,水圳便被棄置,或直接被排入汙水。於是水圳消失了。

早上我有趟小旅行,探索台北的瑠公圳。我對這條河莫名著迷。或許因為,它隱入地底後的神祕與悵然。尤其水圳「沒用」了,我們就不再「與水共存」嗎?

2年前我企畫「茶金之河文化路徑」,沿淡水河進入北台灣百年茶鎮的輝煌時空,但是景物已非。同樣的河城,最近在葡萄牙的2000年的波多,我做了一場演講「古城與河」。古城波多因斗羅河而崛起,從羅馬帝國的殖民時期至今、甜酒波多酒就是以此地命名。城中心以斗羅河為發展2000年了,自古,河上就載運一桶桶酒,從上游的產區下行到波多,出海至大西洋至英國。如今斗羅河不再運酒,改由更有效率的陸路,套句世俗人的話就是「沒用了」。但它依舊是波多最美風景。河上還有運酒古船,河的兩岸還有從羅馬時期以來的建築,因此河岸區被列為世界遺產。

很少河流是乖巧的、不氾濫的。斗羅河也是,它也氾濫。研究顯示,以18世紀的1717年到1800年間,發生至少54次大洪水,有7次甚至是災難性破壞。太不可思議,這條河這麼凶猛,為何沒被「關起來」?我並沒有看到河岸有防波堤。我問葡萄牙人,怎麼回事?他們回答,河水漲時就往高處移動,因為它終究會退去。從老祖宗開始,他們就接受它會氾濫的事實,有了與河共存的生活態度。

河流先於人類來到大地,但人類一旦湧入後,開始與河爭地,蓋房子、鋪柏油路。下大雨後,本來是透水的土地,就變成不透水。

在台北,淡水河的下場,就是築堤、築堤、再築堤。多年前,《天下雜誌》有一篇報導: 「極端氣候不斷出現,我們還能把堤防加高、加長嗎?」並引述水利專家李鴻源主持的「淡水河系河川情勢調查計畫」統計,淡水河流域內興建的土堤、混凝土堤防合計150公里,再加上47公里的護岸。從發源直到入海,約158公里的淡水河,跟居民之間幾乎都被水泥隔開。

我們住在有河流的城市,但人們再也很難看到它。我們把河流關起來,建一座長長監獄,囚禁了河流,也囚禁我們。對於氾濫只能防堵嗎,是什麼樣的作為讓洪水變成猛獸?我還是想問:不能「與水共存」嗎?我們「能不能」……。

人類的文明始於河川,催生我們的農業與定居文明,如今卻被逼得奄奄一息。

從如何對待大地,可看出文明素養。荷蘭人對待河流,作法與觀念非常領先。水需要更多的空間涵容,他們有了「還地於河」(Room for the River)國家級計畫,拆除過度的人造設施。歸還,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文明進展。

我們還來得及嗎?作家舒國治:「40年來台北最大的改變,由水城變成陸城。」民國60、70年代台北被改觀了。有人主張,讓被壓在馬路下的瑠公圳水道重現天日,還路予河,恢復兩岸的柳樹迎風。倡議之聲已起。可能嗎?文明的台灣社會?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