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生死自在】現代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持「念佛三昧」與「念佛四感」?(十八) | 人間福報

【生死自在】現代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持「念佛三昧」與「念佛四感」?(十八)

THE MERIT TIMES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字級
收藏文章
36觀看次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第四、感應:我們念佛時具備了「感覺、感情與感動」等三感,久久功深,自然就會與諸佛「感應道交」

在上周文章中,我已經說明了「念佛四感」的第二感以及第三感:感情與感動。接下來,就跟大家解說第四感:感應。

如果我們在誦經與念佛的時候,能夠不斷保持這種與六方諸佛(或十方如來)之間的「感覺、感情與感動」等三感,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就會與諸佛「感應道交」,就如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中所開示的:「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及大勢至菩薩所開示的:「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中略)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然而,在此我要特別強調:大家不要刻意去求「感應」,因為「感應道交」的境界不是求來的,是在功夫成熟之後「水到渠成」的,「感應道交」是很自然的,所以不需要去求,也強求不來的。念佛的祕訣反而是在,我們要用心培養我們對諸佛、菩薩的「感覺、感情與感動」,透過我們念佛時與諸佛之間「親切的感覺、深厚的感情與深深的感動」,就等於是跟諸佛Online,跟他們加好友、即時連線,久而久之,我們與諸佛如來之間,冥冥之中就會有感應。

我在此所說的「感應道交」,並不是說一心念佛之後,會出現什麼靈異的現象,或者會產生什麼神祕的經驗,統統都不是;而是我們會從內心的深處,對經典的法義生起堅實的信念,能夠深信諸佛如來的大慈大悲深重願力,以及堅信「生命永恆、生命不死」的道理。

因此,當我們面對一期生命的「死亡」時,就能不再恐懼,而能坦然面對,並且從容準備。有了這樣一種「與佛心相印、與法義相應」的「感應道交」,我們誦經、念佛的力量就不一樣了,當我們再去幫親朋好友助念的時候,就有不可思議的感應效果。

我們具備了「念佛四感」之後,就可以自利利他,能夠從容地面對親朋好友的生命末期、臨終乃至捨報往生,而不至於一籌莫展、束手無策。當然,大家還需要學習以及充實各項與「臨終關懷」與「安寧照顧」相關的具體知識,才能夠知道如何準備、因應與處理生命末期、臨終乃至捨報往生的實際事務。

請參閱我的文章〈「往生」的現代理解與釋疑〉、〈一期生命自然謝幕的歷程——臨終關懷的基本認知〉,以及本專欄上一系列〈一期生命最後一哩路的模擬考與預做準備〉等等,以及YouTube上我的一些演講視頻。

結語

我在本系列文章中跟大家講解《阿彌陀經》以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的「心法祕笈」,希望各位讀者能夠廣為分享給親朋好友。以後,不論是誦念《阿彌陀經》的六方諸佛、《八十八佛洪名寶懺》、《梁皇寶懺》,或是其他的各種懺法,當大家念到諸佛名號的時候,只要心中有「念佛四感」,誦經、念佛就會有力量。

最後再提醒大家一項重要的功課:就是要如何自我修持念佛的功力,能夠不斷地深入,信心十足,乃至一心不亂?其實,不論世間法或出世間法,修行與練功要能夠成就,關鍵不在於一個人的聰明才智,而在於有無恆心毅力,能否老實修行,鍥而不捨。

我用一個比喻來加深大家的理解,如同一位勤學武藝的練家子,一旦獲得了師父的傳授,或者得到了武林祕笈,就要勤於練功,老實修行,才能練就武林絕學。在金庸的武俠小說《神鵰俠侶》中,有一段談論武學的經典對話,武林前輩老頑童周伯通對小龍女說:武林絕學,聰明的人往往無法煉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反而是有股傻勁的老實人,才能練到登峰造極的境界。

另外,我再摘錄「李小龍練功十大金句錄」中的兩句名言,對於念佛修持法門很有啟發性,其一:「光是知道是不足夠的,必須加以應用;單是有心是不足夠的,必須加以實踐。」其二:「我不怕將一萬種踢法都練習一次的人,但是我怕把一種踢法練了一萬次的人。」

最後,再傳授大家兩句「慧開練功心法口訣」,其一:「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其二:「絕招、絕招,練絕成招。」印刷在祕笈本上的白紙黑字,不是絕招,要能確實身體力行,下功夫練出來的,才是真正的「絕招」!念佛也是一樣!(全文完)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