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時光走廊】民俗台灣(20-12)清代建築 | 人間福報

【時光走廊】民俗台灣(20-12)清代建築

THE MERIT TIMES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字級
收藏文章
103觀看次
新莊的台灣人民居街道 1935年,台北州新莊西側的民居街道,典型的台灣人住宅,腳仔亭、扶壁、平房的建築風格,清朝時期就已經如此,可作為一般的住宅,同時也可作為手工業工坊和店舖。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新莊連簷住屋市街 1935年,台北州新莊市街上二落式連簷住屋,這種閩南式洋樓盛行於台灣人聚居地城鎮。此類近代閩式建築風格自清朝即已存在,後來不斷地增加上新的建築裝飾,變得更繁複。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新莊閩南亭仔腳排屋 1935年,台北州新莊閩南亭仔腳排屋,在閩南和台灣是常見的傳統建築,通常商住兩用。日本殖民統治已經近40年,除了城市中央的仿洋公署建築以及日式木造房屋外,城市邊緣地區仍然是閩南亭仔腳排屋為主,到了台灣光復以後依然如此。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民俗台灣1895-1945》 定價3800元,讀友優惠價2500元 有興趣的讀者請洽購新世語文化 02-2368 4364 shu4364@ms62.hinet.net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艋舺商街的典型閩南式洋樓 1900年,台北艋舺的台灣人商街,右側中間為閩南式洋樓,在1860年中國五口通商之後,這種中西合併的洋樓盛行於台灣和閩南地區。主要建築特點為屋身構造的硬山擱檁,立面柱頭簷帶有多層裝飾,陽台和屋頂裝飾性的石欄嵌上各式各樣的花紋磚。無論在廈門、金門,台北的大稻埕、艋舺以及台灣主要城市的富裕商家,都盛行興建這種閩南式的洋樓。 坊間有一種誤解,以為這種洋樓的建築風格是受到日本殖民統治的影響,其實不然,在日本殖民統治之前的二十多年間,閩式洋樓早已盛行。最明顯的是,金門並沒有歷經日本殖民統治,但各種大小型的洋樓至今猶存,與傳統閩南的三合院並存,共同構成了近代閩南的建築景觀。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北艋舺閩南式洋樓街屋 1900年,台北艋舺的台灣人市街,建築結合了閩南和西式的風格,可以稱之為閩南式洋樓,在台灣、金門、廈門和鼓浪嶼有許多類似建築風格的街屋以及獨棟的宅院。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大稻埕市街之清代原貌 1900年,台北大稻埕台灣人聚居的市街。大稻埕是台灣建城後迅速發展起來的淡水河碼頭市鎮,在台灣建省後首任巡撫劉鉻傳推動近代化建設中,興建了新型的市街,成為洋行所在地,也是台灣最大的外僑聚居地。西方的資本和技術由大稻埕進入台北,商貿、生產和文化發展欣欣向榮,與福建廈門的城市近代化相互輝映。這張照片拍攝於日本殖民初期,呈現了大稻埕之清代原貌。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北艋舺閩南式洋樓街屋

1900年,台北艋舺的台灣人市街,建築結合了閩南和西式的風格,可以稱之為閩南式洋樓,在台灣、金門、廈門和鼓浪嶼有許多類似建築風格的街屋以及獨棟的宅院。

艋舺商街的典型閩南式洋樓

1900年,台北艋舺的台灣人商街,右側中間為閩南式洋樓,在1860年中國五口通商之後,這種中西合併的洋樓盛行於台灣和閩南地區。主要建築特點為屋身構造的硬山擱檁,立面柱頭簷帶有多層裝飾,陽台和屋頂裝飾性的石欄嵌上各式各樣的花紋磚。無論在廈門、金門,台北的大稻埕、艋舺以及台灣主要城市的富裕商家,都盛行興建這種閩南式的洋樓。

坊間有一種誤解,以為這種洋樓的建築風格是受到日本殖民統治的影響,其實不然,在日本殖民統治之前的二十多年間,閩式洋樓早已盛行。最明顯的是,金門並沒有歷經日本殖民統治,但各種大小型的洋樓至今猶存,與傳統閩南的三合院並存,共同構成了近代閩南的建築景觀。

新莊連簷住屋市街

1935年,台北州新莊市街上二落式連簷住屋,這種閩南式洋樓盛行於台灣人聚居地城鎮。此類近代閩式建築風格自清朝即已存在,後來不斷地增加上新的建築裝飾,變得更繁複。

新莊閩南亭仔腳排屋

1935年,台北州新莊閩南亭仔腳排屋,在閩南和台灣是常見的傳統建築,通常商住兩用。日本殖民統治已經近40年,除了城市中央的仿洋公署建築以及日式木造房屋外,城市邊緣地區仍然是閩南亭仔腳排屋為主,到了台灣光復以後依然如此。

新莊的台灣人民居街道

1935年,台北州新莊西側的民居街道,典型的台灣人住宅,腳仔亭、扶壁、平房的建築風格,清朝時期就已經如此,可作為一般的住宅,同時也可作為手工業工坊和店舖。

大稻埕市街之清代原貌

1900年,台北大稻埕台灣人聚居的市街。大稻埕是台灣建城後迅速發展起來的淡水河碼頭市鎮,在台灣建省後首任巡撫劉鉻傳推動近代化建設中,興建了新型的市街,成為洋行所在地,也是台灣最大的外僑聚居地。西方的資本和技術由大稻埕進入台北,商貿、生產和文化發展欣欣向榮,與福建廈門的城市近代化相互輝映。這張照片拍攝於日本殖民初期,呈現了大稻埕之清代原貌。

《民俗台灣1895-1945》

定價3800元,讀友優惠價2500元

有興趣的讀者請洽購新世語文化

02-2368 4364

shu4364@ms62.hinet.net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