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綜合版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全集121】隨堂開示錄 546 隨堂開示錄─青年勉勵 38 青年的生涯規畫 4-3

國際佛光青年會議    時間:2002年12月29日    地點:美國洛杉磯佛光山西來寺 第五個十年:四十歲到五十歲,歷史的人生 這段時間,我想到應該在歷史上留下什麼東西?中國人有所謂「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因此,我應該為佛教留下貢獻,為人間留下功德,為佛教留下歷史。 我第一個建的寺院是高雄壽山寺。一九六三年那年,越南正發生越戰,越南的總統對佛教不滿,而發生了鬥爭行動。猶記得當時壽山寺剛要建好,國防部就要來拆除寺廟,說是這個廟建得太高,五層樓會妨礙軍事目標。信徒們很緊張,怎麼辦呢?那時候政府要拆寺廟是很容易的事情,我想:唉!真沒有福氣,已經三十多歲了,好不容易建了一個寺廟,又要被拆了。 後來,我親自前往司令部,和那一位將軍說明:「我是為了壽山寺要拆除的事來跟你們見面講話。」對方說:「在軍事要求之下,人民什麼都應該犧牲,這必然是要拆的。」我就說:「我今天來不是要你們不拆除,我知道你們要拆,但是為了你們著想,有兩件事情不能不告訴你們。你們把寺院拆了,對我一個出家人沒有什麼關係,這裡沒有寺院住,我還可以到別處去。只是── 第一,你們拆了寺院,新聞記者照了相片到世界各個國家發表,說『台灣的政府也在拆寺廟,沒有宗教信仰自由!』這個你要考慮啊! 第二,你看越南佛教為了一個佛教旗的准掛、不准掛,鬧成大事,總統都被殺了。你拆壽山寺,就好像拆到高雄信徒的家一樣,因為這是他們出錢建的,後果如何,我可料想不到啊!」那位將軍聽了以後好緊張,問我:「那怎麼辦呢?」我說:「你只要不拆,不就沒有事了嗎?」他即刻就說:「我照做、照做,不拆、不拆。」 不單是這樣,我到哪裡去講經、佈教,警察都跟隨著我。記得有一次在龍潭,已經站在台上開始講了,警察就在下面喊:「下來、下來!」那時候的警察是很有權威的,我心想:怎麼辦呢?下去的話,他一定不准我再講。那個時候,還沒有出家的慈惠法師、慈容法師,都已經參加了我的弘法團、歌詠隊,我就跟慈容法師說:「你現在代我唱歌給大家聽,我下去跟他交涉。」我下去以後,警察就質問我:「你怎麼可以在這裡集眾傳教?趕快解散!」我說:「警察先生,我是叫他們來聽我佈教,他們才開始聽,我怎麼能叫他們解散?你要他們解散,請你上去宣布解散吧!」他當然不敢上台說解散。「你怎麼叫我去宣布?」「那這樣好了,我們就不宣布解散,你讓我上去講,講完了以後,自然解散。」我跟警察來往應對,有很多不曉得是對或不對,卻很有趣。 有一次到花蓮去佈教,我記得那時候出去佈教,沒有登廣告、刊報紙,大家不知道有這個消息,都是臨時到外面去敲鑼,「噹噹噹……各位父老兄弟姐妹,今天下午七點半,某某時候在某某地方講經。」都是這樣子的。 在廣播宣傳的詞句當中,有一句台灣話讓我難以忘記,「咱的佛教來了!」鄉村的民眾,在基督教、天主教,蔣夫人的壓制之下,沒有人敢講佛教,沒有人敢承認是信佛教的。當他們聽到「咱的佛教來了、咱的佛教來了」,大家心裡都非常感動,我聽到了也很感動。這時候,警察來了,「哪一個今天要在我們花蓮傳教的?到警察局來!」「當然是我啦,我來!」「好!到警察局去,誰叫你在我們花蓮傳教!」我說:「我是從台北來的,我在台北到處都在傳教,我不知道花蓮是中華民國的化外之區,不可以傳教啊!」他聽到我是從台北來的,台北是首都,他就考慮了,「這個和尚從台北來的,不曉得是什麼底牌?不曉得有什麼關係?」對我就不敢再採取行動,反而說:「這個程序很重要,你趕快補辦手續吧!」 那時候好多人都告我的狀,有人告我收聽大陸的廣播,好在到今天我連一個收音機都不曾擁有過。有人告我,說我歡迎章嘉大師,稱呼他為我們的領袖,是要造反了。又說我專門和青年朋友們在一起,青年裡面有很多的匪諜、有問題的人。後來有一位司令官跟我做了朋友,他告訴我:「告你狀的資料有好幾層疊啊!我們都還沒有辦理。」甚至建佛光山的時候,還有人告我在佛光山裡面收藏了長槍兩百支。事實上,佛光山很窮,連兩百根棍子都買不起,哪裡會有兩百支槍啊? 從壽山寺到建佛光山,我心裡就想,我要走向佛教的歷史,我要創辦佛教學院,我要辦學校,我要成立教團,我要到世界去弘法。要想做歷史的人生,就要建設道場,成立教團,制定章程、辦法。各位假如到過佛光山就會知道,佛光山是一個很有制度、很有內涵的佛教道場。 我三十歲到四十歲的期間,就想到要弘揚人間佛教,佛教不能不走向社會,不能不走到家庭,不能不走到生活裡面去,不能失去了青年、兒童、婦女。但這樣子一來,也有一些佛教界的長老們就批評我,搞的是世俗的佛教,都是很膚淺的。甚至於更多其他的批評隨之而來,如有時候台灣要選舉,其實我並沒有參加選舉,只是去投一張票,別人都能投票了,我當然也要去投,卻有「這個是政治和尚」的聲音出來。有的人到佛光山來玩,吃一碗麵、喝一瓶汽水,當然要付費,他卻說:「哎喲!不得了!佛光山現在在做生意。」 我出家以後有一個志願:「我佛祖都不要做,來生還是要做和尚。」有這樣的志願,連佛祖都不做了,還會想要做總統嗎?做立法委員嗎?做什麼代表嗎? 當然不會。所以,在我的觀念裡,完全是一個宗教的思想,沒有一點政治的概念。但是政治人物來了,像建佛光山的時候,蔣經國先生四次上佛光山,他是國王將相,我們當然要以適合身分的規格來接待他,這是禮貌,很正常。為什麼一定要把我們和政治講在一起呢? 「自由民主」這個制度很好、很理想。大家都可以去投票,我卻不能去,這是除非公權被剝奪的人,才不准行使投票權,而我又沒有犯罪,為什麼不可以投票呢?男生當兵的時間到了,政府就會點名要去當兵;繳稅金的時間到了,也會提醒什麼時候要繳稅,我們都要當兵、繳稅,難道投票權就沒有嗎?台灣是個自由民主的社會,官要民眾來選出,所以提升佛教的地位,這是關係重大的。(待續)

MORE

【星雲大師全集35】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 34

佛教對「環保問題」的看法 2 文/星雲大師 如何挽救人類未來的危機 【問】世間上的問題,都是「人為」製造出來的,尤其人的「貪心」是傷害社會環保的最大根源,因為「貪」而使得社會充斥著暴力、貪汙、綁票等亂象,以致現在整個生存環境日益衰敗。請問大師,如何才能淨化社會呢? 【答】環境要靠大家來維護,同樣的,社會風氣的好壞,生活品質的優劣,也與人脫離不了關係。我們常說要美化家庭、美化環境、淨化社會,其實如前面所言,最重要的是淨化每一個人的心。 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梁,所以,淨化社會要先淨化語言,有的人口中儘說些不好聽的話,甚至說髒話罵人,像廁所、糞桶一樣汙穢、骯髒不堪。我們每天所說的話,要讓人生起歡喜心。對他人要慈悲多說好話,不要吝於讚美,所言須能發人深省,提升道德,增加知識,這就是語言的淨化。 有句偈語說:「面上無瞋是供養。」世間最美的就是笑容,我們要多給別人笑容,時時以微笑來淨化面容。另外,現在社會上流行進修美姿、美儀等課程,以培養行儀舉止的優美。除肢體動作的美感之外,更要美化自己的行為,如不亂殺生、不竊盜、不邪淫,都是行為的淨化。 除此,食衣住行、舉手投足,乃至處事做人,都必須做自我的淨化。如飲食三餐,美味可口,為人之所欲,但粗茶淡飯,也能覺得別有滋味;衣服穿著,固然需要莊嚴整齊,但是即使老舊不光鮮,只要清潔淡雅,也無不好;居住深宅大院的房屋,固然很好,窩在簡陋小屋,也能如天堂;出門有汽車代步,快速敏捷,若無車無船,也能安步當車。還有,做事勤勞負責,求全求成;做人誠實正直,求真求圓;交往情真意切,接物至誠懇切。凡此,都是生活上的身心淨化。 世間的罪惡,人生的禍患,都是由於心無厭足而來。科技進步,物質文明並不能令人少欲知足,欲望多,痛苦自然也多。能知足感恩的人才是世間上最富貴的人。能夠知足,不忮不求,就是至上的幸福。 人與人的相處,若能時時懷抱感恩的心情,則仇恨、嫉妒便會消失於無形,是非煩惱自然匿跡於無影。我們能時時以感恩的心來看這個世間,也會覺得這個社會很可愛、很富有。 人不能離開社會獨立生存,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靠著「緣」來維持,因此,我們必須懂得結緣。結緣的方法很多,可以用財物結緣,用言語結緣,用力量結緣,用智慧結緣……身為團體中的一分子,不但應該隨眾隨喜,慈悲助人,廣結善緣,還須有智慧,能明理,並且互相尊重。 人類和大自然要和諧才能生存,家庭裡的老、中、青、男、女、老、少,要和諧才能美滿幸福;社會上各個機關及士、農、工、商,大家要和諧才能共生。和諧就像唱歌,雖然是二部合唱、四部合唱,聲音的高低強弱,樂器的節拍快慢,一定要互相配合,才能演唱出優美的樂聲。我們國際佛光會倡導「三好運動」,身要做好事,口要說好話,心要存好念,每個人身、口、意都善美、淨化,就能與宇宙萬物和諧。所謂「心淨則國土淨」,心理能夠淨化,社會自然就能美化,而呈現一片清淨、祥和的風氣了。 【問】除了「貪」以外,現代人為了滿足口腹之欲,毫無節制的濫捕濫殺,使得許多珍奇動物面臨絕種的危機,間接造成嚴重的生態破壞。請問大師,如何宣導戒殺護生、節約能源等觀念,以挽救人類未來的危機呢? 【答】我覺得人類實在辜負宇宙萬物,對地球的剝削更是過分,例如一頭牛活著時,為我們耕田犁地,負重載物,又提供牛奶給大家喝,到最後年老力衰,沒奶了,我們又吃牠的肉,還用牠的皮做皮鞋、皮帶,總之,對牠榨取得一點也不剩。有時想想人類真的很自私!所以環保首先要尊重生命,環保是對地球的愛護,護生是對生命的重視。我們總自認人類是萬物之靈,其他動物都是應該給我們吃的,假如現在有一隻老虎、獅子吃了人,或許牠也會說這個人應該給我們老虎、獅子吃的,這個道理是相通的,不是嗎? 曾經有人說:「人類的平均壽命愈來愈長,大自然的壽命愈來愈短。」因為人的保健有方,加上欲望無盡,大自然的資源卻有限有量。過去曾發生過全球性的能源危機,當時大家都很恐慌,但是僥倖度過之後,難保以後就不會再有能源危機嗎?一般家庭、企業公司都會有經濟開銷,都有所謂的財務預算,也懂得「開源節流」的重要。所謂「開源節流」,不一定只限於金錢、物資,其實人心之貪瞋痴,才是造成生態破壞、能源危機的主要原因。 所以,我認為開源節流應該「開佛法之源」。佛法就是我們的源頭,有佛法就有慈悲,就有智慧。一個人即使物質生活欠缺,只要他有慈悲、有智慧,生命就會變得充實、富有,也要開發我們的慚愧心、感恩心、歡喜心、感動的心,和勤勞、誠實等美德。如果人人都有佛法,都能點亮信仰的燈,開啟心中的真如佛性,就不會盲目挖掘外在資源,做出損人損物又不利己的事了。 節流,節什麼流?要節省我們的用錢,節制我們的貪心。我一生自覺自己不要錢,也不好買;因為我不要錢,不好買,所以才有錢建設佛光山,建設世界。我「以無為有」,淡泊是我的節流,愛惜時間是我的節流,每一個信徒的發心,我都珍惜它、寶貴它,這就是我的節流。 很微妙的,世界上注重環保、注重心靈修行的,大多是一些貧苦大眾,他們總是節約能源,不敢輕易浪費,而最浪費能源的人大都是一些富有的人,他們用錢不在乎,既不惜福也不環保。 所謂「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古人常提醒我們要愛惜光陰,因為珍惜時間,就是愛惜生命。雖然我們永恆的生命不會死,但是,這一期的生命死了以後,下一期的生命究竟是什麼?誰也不知道;既然不知道,就不用多妄想、多計較,將這一期的生命好好愛惜,好好運用,才是最重要! 愛護地球,除了建立節約能源的觀念,也要愛惜其他的生命。據說在加拿大,釣魚的人如果釣到的魚沒有一尺以上,要把牠再放回去,讓牠繼續活命、生長;在澳洲,規定每天只准釣幾條魚,多了就要受罰,這也是環保的觀念。 即使像放生這種好事,實行到後來也往往成為不當的行為。例如為了自己過生日,特地叫商人去捕魚、抓鳥來放生,結果在一抓、一放之間,動物已死去不少;有的動物放生之後適應不良,也會陸續死去。甚至有人到南美洲,帶了很多食人魚到台灣放生,也有人到佛光山放毒蛇、烏龜、流浪貓、流浪狗等,名為放生實際卻是致死,且破壞生態平衡的行為。 其實最好的放生就是「放人」,能給人因緣、幫助別人,讓許多人得到幸福,以及孝順父母、敦睦鄰里、對人尊敬等等,都是「戒殺護生」最究竟的環保護生。 (待續)

MORE

星雲大師全集206 傳記類 釋迦牟尼佛傳(1)-7

星雲大師全集206  傳記類 釋迦牟尼佛傳(1)-7 釋迦牟尼佛傳 文/星雲大師 太子出城去郊遊 王城的歡樂,一日復一日,然而太子卻又漸漸地厭煩起喧騷的煩囂來了。那些芸芸受苦的眾生,他們的影子清楚地印在太子的心中。美麗的耶輸陀羅,初生的羅羅,在太子的心中,實在沒有占到重要的地位。因為除了這些,他心中還有一個更高的理想,還有更多的眾生。 太子雖住在聲色俱娛的宮中,但他卻歡喜散步在幽靜的地方,或者是在寂靜的環境中沉思默想。好比一頭大象,雖然給人繫縛在美好的房中,但是他的心還是回憶著在青草繁茂的曠野遨遊。 一天,太子忽然向父王稟白,他要到城外的園林中去暢遊。淨飯大王聽後,即刻命令臣下預備美觀的馬車,打掃街道的左右,除去垃圾,在路的二邊,淨飯大王嚴命不准有龍鍾的老者,呻吟的病人,死亡的屍骸,貧苦的窮人,以及飢寒的丐者,因為怕這些給太子看到以後,難免要給太子生起厭惡的心來。 淨飯大王又命令很多的大臣,侍從太子去遊玩,並且暗暗地觀察太子的顏色,無論是一喜一悲,回來都要報告。 ●太子的憂愁 就是在這一天,迦毗羅衛國都城的街心,用綢緞寶縵裝飾起來,駕車的御者車匿,駕著乘載太子的馬車,迅速地行走在路上,路旁站立著城中的老少男女,大家都向經過在路上的太子揮手敬禮,口中並高呼太子萬歲。 且說太子出了都城,舉目遠眺,忽見路旁有一個異樣的老人,形相非常衰弱,太子看了很恐怖又很奇怪,他就向駕車的御者車匿問道: 「車匿!那是一個老人吧!你看他頭白背僂,目瞑身慄,為什麼他要拄杖走路呢?車匿!他是此刻變成這樣的相貌,還是命運生來就是如此呢?」 駕車的御者車匿,被太子這一問,實在感到難於回答,假若照事實的話來回答,必定引起太子的悲哀;如果不照事實來回答,又不敢欺騙賢明的太子。 車匿躊躇著沒有辦法。 「車匿!他為什麼會這樣呢?是現在忽然轉變的呢?還是他生來的命運就是如此呢?」 太子知道衰老是人生的過程,但他仍然感慨地發問。 太子又催促著車匿,車匿只得忠實地答道: 「太子!我想你知道他是一位老人!請你看看他的面相,到了老來的時候,顏色就衰退了,記憶力也缺乏了,憂愁增多而快樂減少。眼耳鼻舌都不復再有年輕時候的活力。這個衰老之相,不是生下來就會如此,當他初生下來的時候,一樣是吃乳的嬰兒,然後他懂得童子的嬉戲,再然後長成,做著欲望的僕役,現在,他因為強壯的年華消逝,所以才漸漸的變成老人,再不久,他就會被老毀滅他的身體。」 太子聽了車匿的話後,嘆息了一口氣,又像考試似地問車匿道: 「車匿!世界上的人很多,你說,是他一個人會衰老呢?還是連我們也要經過這個老患呢?」 車匿很恭敬地回答道: 「太子!人生在世,老,是誰也不能免的。這個老患,不分貧富貴賤,不論國王長者,必定都會有這個結果。我們此時,都是一刻一刻的逐漸走近老的階段。太子!少年人也好,壯年人也好,陷於衰老,畢竟不是人間任何一人可以免的!」 太子的耳中聽完車匿的這些話,想到一個御者,還懂得這樣的道理,所謂無常之理,好像雷霆霹靂一聲響起,不覺身體也戰慄顫抖起來! 太子長噓短嘆著,心下想道:「這個老患,能壞我們這色相的身體,一切眾生,健壯的身體,雄厚的力量,好比是一瞬的夢境而已。世間上什麼都是在變遷著,別人是如此,我也是如此,眼看如此的老患,怎不使我生起悲傷厭懼的心呢?」 太子在一聲長嘆後,就向車匿命令道: 「車匿!回車歸城吧!我現在想起人生的衰老即將來到,哪有閒情去遊玩園林尋求歡樂呢?」 太子心中存著老之將至的念頭,深深地感覺到人生的寂寞空虛與苦惱。雖然是居住在王城裡,但好像走進了墳墓一樣。沒有歡喜,沒有快樂,他的心,簡直一刻也不能安定。整潔、雄偉的宮殿,在太子看來,就好比是一個牢籠關閉著他,使他苦悶。 太子回宮的原因,除了御者車匿以外,是沒有第三者可以知道。 ●感觸老病死 淨飯大王見太子終日沉於憂愁之中,心裡感到很不安。因此,他就勸太子再到城外去郊遊,更命令隨從的車馬行列要勝過前次,必經的道路要鋪得平坦,街道要打掃清淨。 太子出得城來,行走不遠,忽見路旁有一個垂死的病者,睡倒在那裡,身瘦腹大,呼吸急促,手足如枯木,眼裡流著淚水,口裡不住地呻吟,太子生起同情的心,就問車匿,他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車匿思索了一下,不敢隱瞞地回答道: 「太子!這是一個病人,身體裡各部機構,如果缺乏調和,就會生起這病難的痛苦。」 太子感觸很深,像是自語,又像是問人: 「世間上的病人,就是他一個人呢?還是人人都不免要生病呢?」 「太子!這一個世間上,有身體就會有疾病的。」聽到太子的自語,車匿小心的這麼說。 太子想到人生的病苦,不覺恐怖戰慄起來,好似一葉扁舟,航行在驚濤駭浪中,他的心,時刻都感到忐忑不安,他不覺悲嘆道: 「哎唷!人生實在是個苦的東西啊!怎樣才能安然的過去呢?唉!世間上的一切眾生,都被愚痴闇惑障住了,大家不知道疾病隨時都會降臨,反而顛倒的追尋那不實的五欲之樂。」 太子在城外轉了一個圈子,就命令車匿駕車回城。他一想起病苦之情,就會感覺好像被人綑縛起來,任意打擲一樣的痛苦。 淨飯大王見到太子急忙的回城,不知為了什麼,他就再三地詰問跟隨太子左右的人,問到車匿,車匿老實的以見到老人、病人稟告。淨飯大王聽了非常震驚,嚴厲地譴責護衛,他又在王宮中更增添美女、音樂,極盡人間歡樂之情,希望能以此令太子離開憂愁的深淵,可是,這並不能收到一點效果。 因此,淨飯大王這一次親自出城去巡查了一趟,尋找一個繁茂的園林,重修街路,掃除不淨,派了更多姿顏秀麗的侍女,和更多才智計謀的隨從,催促太子再去出遊。 太子見父王一番苦心,不忍過拂慈意,也就出遊了。車馬尚未行至父王為他選擇遊樂的園林,忽然看見四個人抬著一個棺材迎面走來,棺材的上面蒙覆著幡蓋,跟隨著的人都憂愁滿面,頭髮散亂,更有的嚎啕大哭,太子看後,知道這又是誰家的生命死亡了。太子搖頭嘆息著,車匿從旁稟告道: 「太子!這裡面是一個死人!」 「人為什麼要死呢?」太子不禁感慨萬千。 車匿好像對於死亡,也有很大的感觸,就殷勤地解釋道: 「死人就是人的身體機構壞了,一切感覺意識都沒有了,魂魄離開身體,筋肉也都乾燥,失去在世時活著的屈曲自在,像一段枯木似的,六親眷屬不能代替,朋友知交不能調換,再有恩愛情感的夫妻,也唯有把死者孤獨地放在荒郊野外的墳墓間而不能不分別。太子!死後的形骸埋進土裡的日子一久,屍骸也都要毀滅的!」 太子知道死亡是悽慘的,所以悲痛欲絕的向車匿道: 「車匿!死是人生的結局,人凡是有生,最終必定有死,男女老少,這是誰也不能免的!」 太子過去感觸到衰老的痛苦,疾病的痛苦,已經驚怖不已,現在再看到死亡的悲慘,不覺伏在車上不絕地悲嘆起來:「唉!世人的確誤會了,死亡是靠近我們的,我們怎能放逸地生活著呢?人非草木,亦非土石,怎麼能不憂慮世間的無常,還依舊天天縱欲和遊戲呢?我想到死是人生不能免除的,我怎能放逸地目送著生命悄悄的過去呢?」 太子即刻命令御者車匿返城,車匿這次是奉王命不能早歸的,他很畏怖的不敢轉車,馬奔走得很快,太子的馬車終於到達遊玩的園林。 馬車走進園林,太子注意一看,這裡是水清樹茂,靈禽飛鳴,其幽美好似那天上的樂園。 (待續) 

MORE

【佛法真義2佛學思想 77】傳承

文/星雲大師 在佛法裡面,信仰的人很多,但是有一個嚴重的問題!不懂得傳承。中國有一句老話,「富不過三代」。為什麼?就是聚財會,傳財不會。假如你的兄弟姐妹人多,為了傳承,在那裡互相爭鬥,計較多少、計較有無、計較好壞,反而沒有得到利益;所謂「家不和,被人欺」,家有爭執,當然再好的家庭也會失敗。所以,不管有形的財富,無形的道理,重要的是,要懂得傳承。 現在佛教寺院裡的住持、老和尚,一坐上住持之位,就不肯下台,一直做到老死;到了最後,徒眾互相不服,你爭我奪,這個寺廟就會衰微了。同樣的,一個家庭的家長,子女很多,也不知道安排傳承,一直到了老死以後,子女們為了財產,就要計較得失多少,就會你爭我奪,這個家庭還能相安無事、長久興盛下去嗎? 因此,過去都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聰明的人應該要傳德給兒孫;財富則要傳給社會。甚至有智慧的人,都把財富交給公益基金;我們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兒孫將來靠自己去奮鬥,才會有成。你若把財富都傳給他,會養成他遊手好閒、不勞而獲的紈絝性格,這樣只會提早衰敗。 另外,佛法講到傳法、傳位、傳承,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都要懂得世代交替,都要有這樣的傳承。像在印度釋迦牟尼佛也在靈山會上,拈花微笑,把「涅槃妙心、實相無相」的佛法傳給大迦葉,大迦葉又傳給阿難尊者,代代相傳。直到二十八祖達摩祖師,一葦渡江東來,傳法給慧可,慧可再傳給一代一代的祖師,最後「一花五葉」;因為有這樣的相傳,禪宗才有後來「五家七宗」的盛況。 不過禪門的傳承,早期以衣鉢為傳承的信物,到了後來,大家為了爭取信物,同門彼此相爭;所以五祖弘忍大師把衣鉢傳給六祖惠能時,就告訴他,以後不要再傳了。這原本是很好的傳承的制度,但因為眾生的根性下劣,所以佛法不興,就不是沒有原因的了。 我們希望佛教人士,要記住佛陀的慈悲、智慧。擔任住持者,要有任期;任期到了就要傳承,不要到死了以後才來爭執。信徒也如此,在世的時候,就把自己結餘的財富,布施於公益,回饋給社會。 假如今天佛教裡面多少億的信徒,每個人捐個十塊錢、二十塊錢,甚至把遺產的百分之幾捐給佛教,讓佛教辦個幾所大學,也很容易啊;辦個幾十份報紙,也不困難啊;普利多少的青年獎學金、給貧苦人的救濟、救苦救難,這都是要靠智慧、發心。 不過,現在我們佛教界的長老們,傳承就等於交棒,他不但不交棒,反而還給年輕的人當頭一棒,真是良深浩嘆啊! 金剛不壞 在佛教裡面,有一部偉大的經典叫《金剛經》。每當有人講解《金剛經》的時候,總會說:「金剛能壞萬物,不為萬物所壞。」把「金剛」說成是天下唯一無堅不摧的東西,這個倒也罷了;甚至有人也把我們的身體,說成是「金剛不壞之身」,意思是指修行到一定的程度,身體就不會壞了。 像這種道理、說法,講給一個真正懂得佛法的人來聽,你想,他會認為這是正確的嗎?這樣的講法對嗎?當然,如果我們從出世間法來說,好比「真如」、「自性」、「法身」、「實相」等,這些都是指我們不死的生命,也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這是出世的無為法,自然是永恆不滅的;但世間上的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和合而有,隨著緣生緣滅,應該是沒有不壞的東西。 因此,對於「金剛肉身不壞」之說,先不談「金剛」是有為法呢?是無為法呢?如果是有為法,那麼金剛既然能壞萬物,為什麼不為萬物所壞呢?如果是無為法,那麼把「金剛」和「肉身」併為一談,那不是自相矛盾嗎?因為天下哪裡有個不壞的肉體呢? 像這種不合理、自相矛盾的說詞,就讓人想起「賣矛盾」的故事。有一個人在街上賣「矛」和「盾」,他對人說:「我這個矛非常鋒利,不管再怎麼厚的東西,它都能一下穿透。」隨後,他又拿出盾牌說:「我這塊盾牌,不管什麼尖銳的東西,都無法穿透它。」旁邊的人聽了,就取笑他說:「我用你的矛,穿你的盾,不就可以了嗎?」 像「金剛不壞」這種矛盾的傳道、說法,過去佛教裡可以說比比皆是。今後人類的科學昌明,學術發達,人民的知識提升,可以說言談中,許多的人都在咬文嚼字,注重修辭。當然,透過語言的表達,可以釐清思想;但是宗教人士說法時,對這許多修辭,應該都要慎重才好。 金剛不壞,只是指金剛比一般的物質較為堅硬,比較長久;但事實上,世間沒有不壞的東西,你要求「肉身不壞」,更是邪見、邪說,違背佛法「無常」的真理。或者你說,世間上也有大德示現肉身不壞!其實,他也只是時間長久一點而已,終究還是會壞的。 不壞的,是你無形的生命本體,可以流轉,可以輪迴。等於氣候,冷了之後會熱,熱了之後會冷;又如時序,白天回到夜晚,夜晚又到白天,這是可以循環的。但是你不能說只有白天,沒有黑夜,也不能說只有溫暖,沒有寒冷。 世間法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你要絕對的法,只有學習出世法。出世法是本來如是,是不假造作的,所以沒有所謂的生滅、去來;但是從世間法來說,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有,所以會隨著緣生緣滅而變化無常,既有生,哪裡能不死呢?既有體相,哪裡沒有他的精神作用呢? 佛法所講的「金剛不壞」,是不壞的法身,是不壞的真理,沒有說世間法有不壞的道理。因此,恐怕我們要講說佛法的人,不能智愚相違、自相矛盾吧?

MORE

【星雲大師全集35】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 37

佛教對「環保問題」的看法 5 文/星雲大師 如何落實環保運動 【問】今日舉世面臨嚴重的環保問題,其實並非一夕造成,許多科學家早有預警,可惜大家置若罔聞。現在大家意識到環保的重要,不少環保人士也一再奔走、呼籲。在此時刻,應該如何具體的來共同參與、響應環保運動? 【答】每年到了四月二十二日,總見全球各地展開「地球日」的各種慶祝活動。環保團體大聲疾呼「保護地球」,政治人物、企業界則虛應故事的回應幾聲,一日過後就消聲匿跡;難道我們對地球就只是「一日環保」? 要具體響應、參與環保運動,首先每個人必須具有環保的觀念,養成環保的習慣,平時講說環保的語言,例如多說好話,促進社會和諧等。此外,舉辦環保會議,舉行環保講座,撰寫環保文章,獎勵環保人士等,都能喚醒和激勵人們的環保意識。尤其要如前面提到「美國歐巴桑」、「德國老公公」那般「多管閒事」,將周圍環境乃至整個國家、地球,都視為「生命共同體」來愛惜,能如此,必定績效顯著。 總之,環保要靠大家一起來,而且最重要的是,人人應該從日常生活中力行環保生活,例如: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生活有規律,吃的、用的要適可而止,多了不用就是浪費。平時多到郊外去接受自然的空氣,不要一天到晚待在家中吹冷氣、看電視,不但費電,而且無益身體健康。 再者,為了拯救地球,我們必須減低汙染,避免使用容易造成汙染的產品,如塑膠袋、保麗龍和含鉛的汽油等,其中尤以塑膠造成的公害最大。 塑膠本身是一種化學合成物,使用時即潛藏危機,用來裝盛食物,在高溫時,聚合劑的析出,容易造成食物中毒,導致肝癌和昏睡等病症;使用過後,因其已非大自然的一分子,無法自然分解、腐化,以火焚燒,還會產生致癌的氯化氫毒,用土掩埋則萬年不腐。因此,有識之士選用家庭器具用品時,應當少用塑膠製品,儘量選用可回收再利用的製品。 其他具體響應環保運動,我們在生活中可以力行的,除了前面所言的家庭用水、用電要節約;不浪費消耗性的物品,如衛生紙等。我們購物時,要購買耐久而非隨手可丟棄的物品,如陶製茶杯、餐具,可換刀片的刮鬍刀;家庭用品可以到批發商大批購買,或買大箱的洗衣粉、濃縮可稀釋的洗潔精,儘量減少包裝的浪費;優先選用可回收的玻璃和金屬容器;組織請願團,要求當地商店、超級市場減少包裝及塑膠品的使用等等。 工作上,儘可能回收辦公室的丟棄物,如信件、便條紙、影印紙、報紙、紙箱、鋁罐、玻璃瓶罐、塑膠、X光片、電池、鐵絲、鉛、鐵、銅器……利用電子郵遞以取代信紙,公告或便箋儘可能採傳閱方式,減少複印數量,文件儘量兩面複印,以及捐贈廢棄的家具、辦公設備給需要的機構等,都是一種實際的環保行動。 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養分,但是飲用水的安全性已是全球嚴重的問題。其實,地下水的汙染大都來自於人類的活動,這些活動包括垃圾掩埋、農作及草地維護、化糞池、地下水池、意外外洩等。除了工業界,家庭的許多清潔劑如:水槽、浴廁之清潔劑,去汙劑、除油劑、去漆劑等,也都含有汙染性的化學品。 有些化學殘留物進入地下水,流入飲用水井、廚房水龍頭;有些化學殘留物連同泥砂被沖蝕到河川,為河流中的幼蟲、魚類食用,魚類再被其他動物和人類果腹。於是,我們人類製造汙染,也自食惡果,接受食物鏈的殘害。所以,關心水資源,我們應儘量減少清潔劑、殺蟲劑的使用。 雖然在1996年全世界就已禁止使用氟氯碳化物,但是,大概要等到一百年,大氣層中的氟氯碳化物才會消失。為了拯救臭氧層,不讓它繼續惡化,我們要避免購買含氟氯碳化物的物品,如保麗龍餐具及其他製品;汽車、冰箱、冷氣也都含有氟氯碳化物,要時常檢查是否有洩漏。 現今,全世界環保團體無不致力於環境維護與生態平衡,凡為「地球村」的成員,都有責任關心「地球村」的永續生存。我們人類使用地球,但並不是擁有整個地球,在一百五十年前,美國一位印第安酋長西雅圖,就說了一句震撼世界的名言:「地球不屬於我們,我們屬於地球;我們人類只是蜘蛛網中的一絲一縷罷了。」佛法也明示情與無情都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的同體共生關係。 在遷流不息的轉變中,即使極小的塵埃都與環境有微妙的關係,我們對於內心的塵垢,固然要努力消除、轉化,對於外在的汙染,也應喚起群體意識,力行環保,才能重新建立一個身心、內外都清淨美好的世界。

MORE

【星雲大師全集17】佛法真義2 佛學思想98 臨終關懷

文/星雲大師 「臨終關懷」是現代社會上的一些有心人士所提倡,他們希望藉由宗教關懷與醫療照護,幫助一些即將往生的人,在臨終之前得到身心兩方面的妥善照顧;甚至對臨終者的家屬,也提供一些看護上的協助與心靈上的安慰,幫助他們度過這人生中最難忍受的生離死別的悲傷時刻。 不過,其實在過去的佛教寺院裡,人臨終了,他認為這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出家人對於生死應該放下,沒有什麼關懷、不關懷;你死了以後,弄張毯子包裹起來,然後抬到後山去荼毗火葬,全寺的大眾也都不知道,一個人就已經這樣離開世間了,也沒有人說閒話,因為大家都是萍水相聚,也不講究彼此之間的你關懷我、我關懷你的。 當然,也有一些修道的人,他們視生死如遊戲,所以離開世間時,也有種種特殊的異象。如鄧隱峰飛錫禪師倒立而亡;如普化禪師遊戲人間,跟信徒宣布在什麼時間,將在東門、或南門、或西門、或北門往生,他預知往生的時刻。其他再如:德普禪師讓弟子辦齋祭祀,他要看看祭祀的情況,並且享用過祭祀齋後才安然而逝;船子和尚則吹笛進入煙波,覆舟而逝。 這些禪師、高僧們,有的人生死安詳、有的人坐化、有的人無疾而終……在佛教裡有不少宣揚、讚美這許多往生者的異相,卻少有提倡「臨終關懷」的意識。不過現在的社會,講究人我的關係、講究人生的富樂,就是死亡離開世間,也需要給他關懷。就如過去佛教裡也有西方堂、如意寮、塔院,提供對往生者的照護,雖不及今日安寧病房的普及和效用,但其實佛教早就有對往生者的臨終助念,甚至今日佛光山的萬壽園,也設有安寧病房。 說到安寧病房,我認為理想的安寧病房,應該要有一間淨室,讓病患可以躺臥在床上,聆聽輕慢的佛教梵唄,讓他能在悠揚的誦經、念佛聲中,離世而去。患者之外,也有他的眷屬及有關人士,就算是出家人吧,他也有道友,因此應該在往生堂的隔壁,設立一個空間,作為眷屬們吃住的地方,以便大家輪流照顧即將往生的人。 俗語說:「久病床前無孝子。」負責照顧病患的人,就是專業的看護吧,為一個病人,長年累月的辛苦,身體也不容易承擔。所以中華文化提倡子孫盡孝道,對於父母的臨終前照顧,應該大家輪流看顧,就不會有久病床前無孝子的窘況了。 現在的醫院和佛教界,也都設有助念團,為一些即將離世的患者助念,給予護持,給予關懷,我覺得這就是時代的進步,也是佛教對於世間應有的隨喜、隨緣的服務。 不過,「臨終關懷」最重要的,我想第一個是要讓臨終者安心,讓他不要懼怕,所以最好要有人說法,或是他喜歡的人給他安慰。往生以後,現在大部分都是高樓,不方便,醫院也不方便,最好就是有安寧病房。過去的寺院有提供給往生者的靈棺附寄在靈骨塔、納骨堂裡。然而現在一些功利人士,設立葬儀社、殯儀館、公墓,把這樣的服務,當成一種商業行為,從中牟利;甚至公墓的負責人,為了節省土地,也運用佛教的塔型模式,讓社會人士接收了佛教千百年來利益大眾的成果。 不過,佛教今後應該在「安寧病房」的意義之下,在寺院道場裡,設立更周全的往生堂,給予亡者助念,說法安慰。 所以,佛光山在台灣嘉義辦的南華大學,特別成立了生死學系,就是為了解決人生的兩大問題:一個是生,一個是死。 讓生者能夠不感虧欠、不太麻煩、不留遺憾的處理喪葬事情;讓亡者也能在師友眷屬的幫助之下,在佛號聲、誦經聲中,安詳的離世。這種生亡兩利的佛事,就是了生脫死。當今的佛教要普利社會,對於「臨終關懷」這麼美好的意義,也不能不用心,不能不注意。

MORE

【星雲大師全集11 十種幸福之道──佛說妙慧童女經20 】/幸福第八道 ① 怎樣才能免除修行時的障礙, 得到清淨?

文/星雲大師 復次,妙慧!菩薩成就四法,能離法障,速得清淨。何等為四?一者、以深意樂,攝三律儀;二者、聞甚深經,不生誹謗;三者、見新發意菩薩,生一切智心;四者、於諸有情,大慈平等。 所謂「法」,廣義來說,指的就是宇宙萬有,舉凡一花一草、一人一事,乃至於一個念頭,都是「法」,但此處所指則是三寶中的法寶──佛法。 佛陀告訴妙慧,修持佛法要想遠離障礙,獲得身心清淨,應做到以下四點: 一、遵守戒律,清淨自在 佛教戒律分有通戒、別戒。三聚淨戒是通戒,凡發菩提心的僧信四眾皆得受持;別戒則為七眾弟子各別制定的戒律。 所謂「三聚淨戒」,融合了止惡的攝律儀戒、行善的攝善法戒、利他的饒益有情戒,是聚集了斷諸惡、修善法、度眾生等三大門的一切佛法。其中,攝律儀戒,包括五戒、十戒、具足戒等一切戒律,遵守受持就能防止過惡;攝善法戒,即發心修習善法,以諸善為戒;饒益有情戒,即發心廣行利益眾生之事,以利生為戒。 在三聚淨戒中,佛教特別重視「饒益有情戒」,有時為了救人,即使要負因果,也不感畏懼。例如佛陀在因地修行時,見一名盜匪要殺害五百個商人,為了救人,不得已而殺害盜賊。這是為了慈悲救人而殺,非瞋恨而殺,非好殺而殺,也就不能與片面之仁相提並論。 戒律是佛陀為調伏弟子的心性所制定的規矩,就像學生要遵守校規,軍人要服從紀律,國民要奉行法律一樣。身為佛陀的弟子,除了皈依三寶外,更要受持戒律,若能如此,身口意三業也就不會有差錯。 戒的意義是不侵犯人,尊重而不侵犯他人的自由,就是持戒守法的表現。所以,一個人說話若無益於人,則戒之莫言;舉心動念若無益於人,則戒之莫起;舉手投足若無益於人,則戒之莫行。 《佛遺教經》說:「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戒能將人們的身心導入道德的正軌,進而讓人邁向自由、解脫的大道。但是一般人往往以為持戒是束縛的,這不能做、那不能做,這樣不可以、那樣不可以。其實,持戒是最自由的,試想在監獄坐牢的人,不就是因為犯了五戒,才失去自由的嗎? 持戒還要能把握住戒的精神,能用於自我管理、度人救世,才是戒的真正意涵,而不只是拘泥於戒相。就好比喝茶,不管你是用碗、茶杯或是瓢子,只要個人喜歡就好,這本來就不是什麼嚴重的問題,但是如果在團體裡面,你就不能有特權,例如我們都用茶杯,就不可以只有你一個人用碗,凡事要以團隊為重,這就是戒律。 持戒首重存心,若外表守戒如儀而內裡存心不良,陽奉陰違,也不算是持戒;若是外行方便而內猶守戒,則仍不算破戒,譬如六祖惠能大師在與獵人共住的十幾年間,儘管吃的是肉邊菜,並無礙於他的修行。 持戒有「防非止惡」的力量,但是也有的人因為害怕犯戒,就不敢受戒,其實受戒而犯戒,只要有懺悔心,就有得救的機會。何況不受戒,並不表示犯了戒就可以不受罪業果報,反而是受戒知道懺悔改過,能減輕罪業。 佛教的「戒定慧」三學,戒學居首,依戒才能生定,依定才能發慧,有了智慧才能免於沉淪生死苦海,所以持戒是解脫的途徑之一。相對的,不持戒,卻希求解脫,正如《大智度論》所說:「就像無足欲行,無翅欲飛,無船欲渡,是不可得。」 持戒的功德在《長阿含經》中如此說:「諸有所求,輒得如願;所有財產,增益無損;所往之處,眾人敬愛;好名善譽,周聞天下;身壞命終,必生天上。」由此可知持戒的利益無量無邊,一個人能夠生活在戒法的規範之中,一切都將感到清淨、安然、瀟灑、解脫、歡喜。 那麼,在這個眾緣所成的世間,人們當如何將戒的精神運用在群我關係中呢?我與金錢,要能知善用;我與衣食,要惜福不奢;我與身心,要淨化莊嚴;我與朋友,要真誠對待;我與大眾,要慈悲相處;我與社會,要廣結善緣;我與世界,要注重環保; 我與自然,要共生一體。 《華嚴經》說:「戒為無上菩提本。」持戒是一切修行的根本,能昇華我們的人格,改變我們的命運;人人持戒,則社會必然祥和安樂。 二、聽經聞法,不生毀謗 所謂「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在人生的苦海裡,唯有依靠「信仰」這艘大願船,才能安然度過生死大海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信如根,信仰的重要就像樹根一樣,依靠信仰之根,在佛法中修行,才能奠定人生的根基,到達解脫的境界。 佛陀所說的法,都是他親證的真理,非常殊勝。不過,有的人聽聞甚深法義,非但不能珍惜,還要給予批評、毀謗,實在可惜。 有一天,舍利弗於鹿母講堂說法,現場大眾無不安靜聆聽。這時候,佛陀與阿難弘法歸來,為了避免干擾,便站在門口,等到舍利弗說法結束,才進入屋內。 事後,阿難非常感動佛陀對弟子的愛護,而向佛陀提起此事。佛陀便說:「阿難,我這麼做雖然是對舍利弗的愛護,但更重要的是為了尊敬佛法啊!」 佛陀舉個譬喻說:「假如把一塊大石頭往大海裡扔,很快地,石頭就會下沉。但是如果把它改放在船上,由船隻來運載,則石頭也就不會下沉了。佛法如同慈航,能運載眾生渡過生死苦海,所以每一個人應該敬法如敬佛。」 所謂「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今得獲人身,又遇佛法,怎能不把握呢?聽經聞法,主要是教導我們如何了脫生死、斷除煩惱,開示我們如何得大涅槃,證得永恆的生命。所以,聽聞甚深經典應心生信解。 《金剛經》云:「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佛陀之所以是佛陀,因為他證悟了法性,與法性融為一體。所以,法在即佛在,信法也就是信佛;不相信法,不恭敬法,又如何能識得佛的真身呢?

MORE

【延伸閱讀】道在天下

文/星雲大師 北宋臨濟宗楊岐派方會禪師,袁州宜春(江西宜春)人,二十歲出家,後來至潭州(湖南長沙)參禮石霜楚圓禪師,得法後從楚圓禪師掌監院之事,曾駐錫筠州(江西高安)九峰山,不久回到袁州,住持楊岐山普通禪院,大振禪風。弟子有白雲守端、保寧仁勇等,門流繁盛,蔚成一派。 一天,一名禪僧風塵僕僕地來到楊岐方會禪師的道場,楊岐方會的道場在湖南和江西交界的地方,所以楊岐方會就問他:「這個地方雲深路遠,一般人並不容易到達,你是從什麼地方來的?」 僧人回答:「天無四壁。」 方會禪師又問他:「你這一路走來,踏破多少芒鞋了?」 僧人沒有回應。 方會禪師冷冷地看了他一眼,說:「你不說,你來此何幹呢?」 禪僧說:「路皆平坦,前有目標,我不來此又到何處去呢?」 圖/Unsplash 楊岐方會禪師首肯說:「你到了楊岐。」 禪僧磕頭禮拜,說:「請老師告訴我,我今後往何處去?」 楊岐方會禪師說:「心包太虛,道在天下,你哪裡不可去呢?」 禪僧終於言下大悟。 禪者「一鉢千家飯,孤僧萬里遊」,所謂「天下叢林飯似山,鉢盂到處任君餐」,每一個禪者都有很多雲水行腳的經驗,今天這裡,明天那邊,今日此山,明日彼寺。所以,禪者不是在關房裡面,不是在方寸之地度過數十年的歲月,而是行腳天下,踏遍大地河山。 這一位禪僧,他風塵僕僕到達楊岐方會的道場,楊岐山是在江西但靠近湖南,所以方會禪師一見,聽到禪僧說「路皆平坦,前有目標,不來此處又到何處」這一句,已經說出此來的目標,方會不覺首肯,讚美說你行道天下,哪裡不可去?這也表示楊岐山是一座天下為公的道場了。 ──摘自星雲大師《星雲禪話》

MORE

陸鏗

文/星雲大師 陸鏗先生(一九一九~二○○八),雲南人。是一位名記者,有「老報人」之譽,筆名陸大聲。二十歲便投身新聞界,是中國最早的廣播記者,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與艾森豪將軍的盟軍至歐洲採訪(隨團的八位記者之一)。曾任江西廬山特派員、南京中央日報採訪主任。被共產黨指為國民黨特務,被國民黨指為匪諜,總計坐過二十二年黑牢,整個青春都在牢獄裡。 在抗戰後,他揭發孔、宋在國民黨裡的貪汙事件,可以說觸怒了蔣宋美齡女士,及很多重要的官員,在孔、宋家族的龐大勢力下,好在靠著于右任先生的幫助,才救了他的一條小命。 文化大革命快結束的時候,共產黨才釋放他,大概表示一些對他的歉意吧,就准許他出國。所以他先到香港,在中文大學和樹仁學院新聞系任教,一九八一年與胡菊人合辦《百姓半月刊》,之後又到美國紐約創辦《華語快報》。 忠實報導 不畏強權 陸鏗一生鍾情於新聞,為了追新聞,他可以說天不怕地不怕,因此得名「陸大膽」。又他人窮志不窮,非常有個性,不論到什麼地方,都是非常豪爽、直率,講話聲音又很大,可以不用麥克風。黨國元老,也是大書法家于右任對他說:「你講話聲音那麼大,就叫『大聲』吧!」他就以此為名,又叫「陸大聲」。 他本來信奉基督教,後來跟我談過二、三次話以後,成為好朋友,跟隨我到各寺廟參訪,也會背《心經》,會唱〈爐香讚〉,會禮佛。我想他到後來應該自己也搞不清,是信什麼教吧。 由於我們來往的投緣,後來他就乾脆搬住到西來寺,我在西來寺準備了一間較大型的客房,讓他一住多年,他和西來寺的大眾相處也都非常有緣。 陸鏗先生幫忙過我好多的事情,例如: 一九八八年,由西來寺承辦,第十六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這是世佛會第一次離開亞洲地區,在美國洛杉磯舉行,那時候兩岸的關係尚未明朗化,為了參與會議使用的名稱是「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僵持不下,陸鏗從中幾經折衝溝通,最後決定一個用「中國台北」,一個用「中國北京」來參與會議,陸鏗對此也非常得意,把它訂為兩岸的「星雲模式」。 竭盡全力 安排訪問 一九八九年,我首次回到大陸訪問,對大陸上的情況,我不是很了解,都由他打前鋒安排事宜,要確知中共如何來接待我們,最後中共把我定位在部長級別的身分,所以到北京機場時,外交部長姬鵬飛等,和中國佛教協會的趙樸初會長都來機場迎接,甚至安排我和大陸國家主席楊尚昆、政協主席李先念等做私人談話。並幫我安排在全國各地的訪問,可見陸鏗先生是很竭盡全力的。 陸鏗也介紹過不少的新聞界名人和我認識,如:名記者戈揚女士、名經濟學家千家駒先生、歷史學家唐德剛先生、《傳記文學》發行人劉紹唐先生、《皇冠》發行人平鑫濤、《中國時報》創辦人余紀忠、余英時等,後來我們也經常在西來寺或佛光山聚會,談些觀念看法,都成為很友好的朋友。我也很懷念這一段友誼。 一九八四年,在美國發生「江南事件」。美國、台灣的報紙上沸沸揚揚的報導,多年不能解決,陸鏗建議我找郝柏村將軍,希望把這個案子擺平,不要再渲染國際,影響美台的友誼。此事件本來與郝柏村沒有什麼關連,但受我之託,也為替國家解決問題,郝將軍還是承擔下來。不久,台灣派了章孝嚴先生找我,解決了訴訟關係。陸鏗和我都沒有出面、出名,就在最後的關鍵時刻,能將事情圓滿落幕,我們也頗為欣慰。 陸鏗也因為採訪「江南事件」的因緣,而與江南的未亡人崔蓉芝女士建立友誼關係,進而在美國同居,都是天涯淪落人,相互幫助。 佛教改革 鼓勵支持 陸鏗先生一直想要寫回憶錄,在他寫回憶錄前,曾訪問過大陸總書記胡耀邦先生,事後整理出兩萬多字的《胡耀邦訪問記》,共產黨認為訪問記的內容,對當時時事有嚴重的問題,竟成為後來胡耀邦下台的罪證之一。一九八九年我到北京訪問的時候,這一位開明的胡耀邦總書記已經往生,不少的青年學生、人民,都到天安門的廣場他的紀念碑前去獻花,就這樣子,後來發展成「六四事件」。 陸鏗是個自恃很高的人,他信基督教,一生最大的興趣是政治新聞,而我是個出家人,以弘法利生為本務,可以說,我們的生活背景完全不同,個性也大異其趣,能相識、相交幾十年,而且無話不談,我想最主要的是,他的人生歷練豐富,見聞廣博,平時並不容易找到談話的對象。但他與我往來,不管談到過去的歷史,談到現在的時事,甚至對大陸各界的人士,我都約略知道,都能和他對談,因此他把我當成知音,是他談話的對象,自然樂於和我交往,而我也正好可以從他那裡,知道一些我不曾聽聞的事。 陸鏗他認為佛教太過保守,多次告訴我說:「你要推動人間佛教,做佛教的改革,你也要先預備接受人家的批評、毀謗、糟蹋,做一個新文化運動的人,沒有這種精神,是不能成功的!」我也謹記住他的這許多名言,作為我們的勉勵。 新聞第一 更甚生命 陸鏗先生遊走在記者、囚犯、新聞人之間,就這樣子過了一生。尤其新聞比他的生命還重要,他可以為了一則政治新聞,廢寢忘食,都在想這則新聞要怎麼樣報導,才能發揮其影響力?甚至在他晚年因為患了老人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已經忘記了所有親友,但不能忘情的,還是新聞。據崔蓉芝說,他曾經幾次半夜起來,急著往外走,趕著要去「採訪新聞」,深怕遲到,漏了大新聞。可見在他的腦海深處,潛藏的新聞感,是怎麼樣也打倒不了的。 陸鏗往生後,新聞界的朋友紛紛為文悼念他,有人讚譽他是「永遠的首席記者」,有人說「只要哪裡有陸鏗,哪裡就有新聞」,甚至新聞界前輩卜少夫更譽稱他是「海峽兩岸第一人」。其著作有《麥帥治下的日韓》、《胡耀邦訪問記》、《風雲變幻的鄧小平時代》、《人間佛教的星雲》、《陸鏗看兩岸》、《別鬧了,登輝先生》、《陸鏗回憶與懺悔錄》等。 《參學瑣憶》系列至十四日刊登圓滿,七月十五日(周日)起,將連載《星雲大師全集》第一冊《六祖壇經講話》。星雲大師於前言中提到,「人生最大幸福事,夜半挑燈讀《壇經》。」《六祖法寶壇經》是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學作品,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更是禪學的偉大著作。尤其,是一部闡述人人真心本性的重要經典,它指出我們真正的生命,因此也可以說是一部充滿生命智慧的寶典。 大師以十個篇章、近三十萬字篇幅,闡述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思想,以親切樸實的問答方式,帶領我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生活修行。

MORE

【星雲一筆字佛教成語】(29)

三頭六臂神通廣大 三獸渡河各有深淺 上天無路陷入絕境 上台下台能上能下 上無片瓦極端貧困 兀兀騰騰自然圓成 凡夫肉眼見識平庸 凡夫俗子普羅大眾 三頭六臂 ❶形容天神和阿修羅的長相。 ❷比喻神通廣大,本領非凡。 原文:唐.道世法師《法苑珠林.阿脩羅部》卷五:「夫論脩羅道者,生此一途,偏多諂曲。或稱兵鬪亂,興師相伐。形容長大,恒弊飢虛。體貌麤鄙,每懷瞋毒。稜層可畏,擁聳驚人。並出三頭,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雲。」 上天無路 ❶全句為「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形容人陷入走投無路的困境。 ❷禪門大德教化學人,常用左右為難的機鋒問答,將學人逼入進退無路的困境。若能窮心路絕,頓破困境,即是功夫得力時。 原文:宋.西余體柔禪師(青原下十一世):「一人把火,自燼其身。一人抱冰,橫屍於路。進則觸途成滯,退後即噎氣填胸。直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五燈會元》卷十) 上無片瓦 ❶全句為「上無片瓦遮身,下無立錐之地」,比喻生活極為貧苦,連容身之地都沒有。 ❷意指隨緣度日,隨遇而安。亦作「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原文:宋.夾山曉純禪師(南嶽下十三世):「有箇漢自從曠大劫,無住亦無依,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且道十二時中,在甚麼處安身立命?若也知得,朝到西天,暮歸東土。」(《五燈會元》卷十七) 兀兀騰騰 ❶形容昏昏沉沉的樣子。 ❷意指自然圓成,任運自在,亦作「騰騰兀兀」。 原文:唐.六祖慧能大師:「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六祖壇經》付囑品) 凡夫肉眼 凡夫眼見之距離有限。意指凡夫於見色聞聲處,妄認緣影。比喻見識平庸淺薄。肉眼為凡夫所具,能見森羅萬象,隔皮膚不見五臟,隔紙瘼不見外物。 原文: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釋無盡品》卷八十:「凡夫肉眼所見,顛倒著我心,起諸煩惱業,往來生死中。」 凡夫俗子 原作「凡夫俗人」。形容平庸的俗人。 原文:隋.天台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今欲決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業,以何為種子得生彼國?又凡夫俗人皆有妻子,未知不斷婬欲,得生彼否?」 上台下台 文/星雲大師 人的一生當中,不管扮演什麼角色,都有幾次上台下台的經驗,就像一場京劇,都有不斷的上台下台。人生的數十寒暑,就是在上台下台當中,匆匆過去了。 上台下台,有上有下,這表示自然。新婚的男女,走上了人生的舞台,甚至一些青年,成年禮後,他也要步上人生的舞台。教師,為了教書,上課時要準備上台,教過書後,下了課也要準備下台;音樂家上台唱歌,一曲過後,他也要下台;政治家,上台以後,也要有下台的準備。人生要能上能下,日子才能安然。 人的一生,不一定上台就好,有時候在台上會贏得萬千掌聲,有時也會受到不斷的噓聲。總之,一個人上台,要能為全場觀眾所接受,帶給他們的不但是歡笑,也要能讓他們滿足,才不辜負上台。如果上台表演不好,當然這台也就不容易上去了。 所以,當上台就上台,當下台就下台,不要勉強上台。在台上,就要會表演;在台下,也需要先排練預備。有的人,種種的辛苦,希望能上台;在台前的人,也未必能獲得觀眾的喝采。有的人在台下幕後,他雖然沒有上台;不在台前,一樣可以為國家社會做出貢獻。 有的人上台時間雖短,卻為自己、為人類寫下悠遠的歷史;但也有的人尸位素餐,在台上數十年,一無所成,很快就隨著時間消失了。 過去有的人拼命冒險奮鬥,要爭做皇帝;但做了皇帝後的順治,又羨慕台下的平民。現在每次選舉過後,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其實我們應該像中國的哲學「勝之不驕,敗之不餒」、「得之不喜,失之不悲」;既然有上台下台,就要把上下、得失之間,看得平淡,如此才有資格時而上台,時而下台。 人生就像一個舞台,出生了,就是上台;世緣已了,終要下台。「何必爭強來鬥勝,百千渾是戲文場;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人生的鞭炮、掌聲、鑼鼓聲,都是上台下台的配樂,都在訴說上台下台的無常,假如這些聲音頃刻間都消失了,人生的舞台又在哪裡呢? 所以,希望現在一些上台下台的人,不要太介意,不必上台就鳴炮,下台就悲傷痛苦。人生最好不要把上台下台太記掛在心裡,能夠對社會立功、立德、立言,即使人生的聲容笑貌不在舞台上出現了,但你的功德常留人間,繼續影響人間,其功德也不可謂不大。 ──摘自《迷悟之間》第十一冊 p.110 以上【成語典故】部份轉引自「佛典妙供」網站http://www.sutrapearls.org/ 謹在此感謝觀世心居士惠予提供參照

MORE
/335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