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佛光菜根譚星雲一筆字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星雲一筆字古德悟道詩】(13) 無情說法

洞山禪師悟道偈 切忌從他見, 條條與我疏; 我今獨自往, 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 我今不是渠; 應須這麼會, 方可契如如。 【作者】 洞山良价禪師(八○七~八六九)禪宗曹洞宗之開祖。唐代會稽(浙江會稽)人,曾參禮南泉普願、溈山靈祐、雲巖曇晟等大德,後更歷參魯祖寶雲、南源道明等人。有一天過水睹影時,豁然開悟。後嗣雲巖之法。敕諡「悟本禪師」,世稱洞山良价或單稱洞山。其嗣法弟子有雲居道膺、曹山本寂、龍牙居遁、華嚴休靜、青林師虔等二十六人。尤以本寂之法系,稱作曹山,合稱之,即為『曹洞宗』。著有〈玄中銘〉、〈豐中吟〉、〈寶鏡三昧歌〉、〈洞山語錄〉等。 【作者小故事】 洞山良价禪師初次拜謁雲巖曇晟禪師時,問道:「有情說法,說給誰聽?」 雲巖禪師回答:「當然是有情聽。」 洞山良价禪師再問道:「無情說法時,誰能聽到呢?」 雲巖禪師:「無情能聽到。」 洞山良价禪師又問:「請問雲巖禪師,你能聽到嗎?」 雲巖禪師答:「假如我能聽到的話,那就是法身,你反而聽不到我說法了。」 洞山良价禪師反問道:「為什麼呢?」 這時雲巖舉起拂塵,對洞山良价說道:「你聽到了嗎?」 洞山良价回答說:「聽不到。」 雲巖禪師說:「我說的法你尚且聽不到,何況是無情的說法?」 洞山良价禪師仍不明白,再問道:「無情說法出自什麼經典?」 雲巖禪師回答:「《阿彌陀經》不是記載八功德水、七重行樹,一切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嗎?所以西方極樂世界裡,就連樹木花草都會宣說阿彌陀佛的佛法。」 洞山良价禪師終於心有所悟,便作偈曰:「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得知。」 其實真正的聞法聽經,不一定用耳朵聽,眼睛也可以聽,說法的人也不一定用口說,眼睛、耳朵、身體都可以說,所謂六根互用,圓通無礙,那才是悟道的妙用。 無情說法 文/星雲大師 大地山河的森羅萬象,可以把它分為兩類:一是有情類;二是無情類。「有情」是指有生命的人、禽獸、動物等;「無情」是指山河大地和有生機的樹木花草等。 有情說法,我們都聽得懂他的聲音;無情說法,其實更是美妙好聽。「生公說法,頑石點頭」,這不一定要把它看成是「生公說法」,也可以說它是「頑石在說法」;頑石如果不會說法,怎麼會點頭呢? 天空的白雲飄飄,江海的河水滔滔;這不是白雲在以它的舒卷自如、流水在以它的隨緣任性,對我們訴說它們的逍遙自在嗎? 你看!春去秋來,歲月如梭;花開花謝,時光荏苒,這不也是大自然透過時序的更迭,在向我們訴說「世事無常」的真理嗎? 有情說法可以用耳朵來聽;無情說法必須用心去領會。其實在我們的生活裡,無情萬物無一不是在跟我們說法:春花秋月固然讓人賞心悅目;鳥叫蟲鳴一樣令人感動於心。趙州「茶」,是趙州禪師用「茶」在說法;雲門「餅」,是雲門禪師用「餅」在說法。晨鐘暮鼓、鐺鉿魚磬,那一樣不是在對我們啟示、說法呢? 地動山搖,這是大地在跟我們說法,告訴我們「國土危脆」;百花萎謝,這是自然在對我們說法,表示「諸法無常」。槍砲刀劍,這是表示「生命苦空」;老病殘疾,這是說明「身為苦本」。我們的周遭,我們的每日生活裡,衣食住行、行住坐臥、成住壞空、生住異滅,哪一樣不是無情的世界在對我們現身說法呢? 禪師豎起了拂塵說:「你懂嗎?」如果你懂得拂塵豎起來的意義,那就是開悟了!禪師指著庭外的柏樹子說:「你會麼?」如果你會得的話,當下就是一位禪者了!可惜,空谷迴聲、天賴和鳴,不容易懂得呀! 「餓來吃飯,睏來眠!」這就是生活的說法;「布施無相,度生無我」,這更是上乘的說法。假如吾人除了「聽」懂有情的說法之外,還能「會」得無情的說法,那就大事都解決了!聰明的人兒,你還能不「去迷開悟」嗎? ──摘自《迷悟之間》第二冊 第二四五頁

MORE

【星雲一筆字古德悟道詩】(12) 時間的長短

文/星雲大師 時間,除了我們平時計算的一小時、二小時,一天、二天,一月、二月,一年、二年,一世紀、二世紀以外;在佛教裡,最短的時間是「剎那」,最長的時間名為「阿僧祇劫」,就是無數。 其實,時間沒有長短,心念一動,一剎那中可以上到天堂、墮入地獄;如是頑石,天長地久,亦復如是。因此,佛經說,少壯一彈指,六十三剎那;無量阿僧祇劫,也只在一念之中。 歷史上,鄭成功、楚霸王、唐太宗、武則天,都在三十多歲就稱帝封王,不管成敗,總是成就他們的功業;顏回、僧肇、梁啟超、胡適之,也是在三十多歲即成為古今之大儒學者。 有的人,弱冠之齡就能考取狀元;有的人,孜孜不倦,努力用功,直到老耄之年,仍然名落孫山。農作物,有的春種秋收,有的十年不長;時間,對於成敗,真的很難料定也。 但是,時間畢竟是歷史的長河,無論什麼事,都需要時間的醞釀,庸庸碌碌,無能的一生,只要能活到一百二十歲,他也是國之大老;平凡的東西,儘管收藏,歷千百年之後,也能成為稀世國寶。 有的人,十載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有的人,百年歲月空過,空過百歲人生,最後依然一事無成。時間,如白駒過隙,在身邊輕悄悄地走過,一不留神,轉眼紅顏變成白髮,青春成為老邁。如李白詩云:「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會得用心的人,一念三千;不會用功的人,無量壽又奈何!蜉蝣朝生夕死,它也過了一生,真正用功的道人,念念在眾生,念念在服務,又何計於時間長短呢? 禪者,頃刻之間就能悟道,所謂當下即是,時間的長短,都在其中矣! 吾人的生命,在時間的長河裡,有的功成名就,累積了德業,有的一無是處,浪費了生命。古人云:「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時間是上天給我們的禮物,我們要好好運用時間,不要辜負時間,所謂夏禹不重徑尺之璧,而重日之寸陰;陶侃不愛閒逸之時,而以搬磚治懶。計較時間的長短,並沒有真實的意義,重視當下的一刻,這才是我們的時間喔! ──摘自《迷悟之間》第六冊 第一二六頁

MORE

【星雲一筆字古德悟道詩】(11) 香的語言

文/星雲大師 香的語言 讚美人的語言就有香味;香的語言就是要說善良的語言、慈悲的語言、促進和諧的語言。反之,惡口、粗言、妄語、邪說等損人的話,都會讓人掩鼻難聞。 一般電台招考播音員,首先音色、音質、音聲要美;所以從事播音工作者,都要訓練講話。 其實講話聲音要好聽,最重要的要發自內心的真誠,所謂真語者、實語者、不異語者。能夠利人的語言雖然簡單,但是鏗鏘有力;有的人儘管大聲吼叫,但不得人望,因為他的話語不能給人利益,不能讓人歡喜,所以他的語言沒有香味。 經云:「面上無瞋是供養,口裡無瞋出妙香,心中無瞋無價寶,不說妄語是真常。」就如「香口沙彌」,因為他多世不曾妄語,所以他說話時口中都帶著香氣,因此名曰「香口沙彌」。 《六祖壇經》裡說到「自性五分法身香」,說明我們每一個人的自性中,都能散發出本有的佛性芬芳。例如蓮花沒有受到汙染,所以清香撲鼻;梅花愈經寒冷洗禮,愈是香氣迎人。所以梅、蘭、竹、菊都是花中的君子,都像「五分法身香」一樣令人歡喜,令人陶醉。 所謂「五分法身香」就是: 第一、戒香:所謂「戒香」,就是要每一個佛弟子在自己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瞋、無劫害,稱為戒香。 第二、定香:所謂「定香」,就是要觀照各種善惡的境界,自心不亂,稱為定香。 第三、慧香:所謂「慧香」,就是自心修行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作諸惡,即使做善事也不執著,敬上念下,愛護鰥寡貧窮者,稱為慧香。 第四、解脫香:所謂「解脫香」,就是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覺無礙,稱為解脫香。 第五、解脫知見香:所謂「解脫知見香」,就是自心既然對於善惡都無所攀緣,也不沉空守寂,就必須廣學多聞,認識自己的本心,通達諸佛的道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滿菩提,真性毫不變易,稱為解脫知見香。 若人具備有此五香,則燦爛芬芳,香氣迎人,何患自己不能到處受人歡迎呢? ──摘自《迷悟之間》第七冊 第二三五頁 均提童子偈            均提童子 面上無瞋是供養, 口中無瞋出妙香; 心內無瞋無價寶, 不斷不滅是真常。 【作者】 均提童子,生卒年不詳,相傳為文殊之侍者。這四句話是唐末無著文喜禪師朝禮五台山,途中於金剛窟般若寺與文殊菩薩擦身而過,乞請均提童子所賜之偈頌。 【賞析】 「面上無瞋是供養」,不將瞋恨表現在面容上,要時常保持笑容。世間上最美的表情是微笑,世界上最好的善舉是布施,最好的供養,就是以微笑來布施他人。只要你多一點點笑容給人,就是對人間最好的布施,也是最好的供養! 「口裡無瞋出妙香」,佛經裡記載,過去有一位沙彌因口中因為經常誇獎他人,讚歎三寶,不說妄言、惡語,久而久之,他的口中自然飄散出一股異香,大家都稱他「香口沙彌」。因此我們與人相處,不說諷刺的話語,沒有惡口、妄言、綺語、兩舌,不傷害對方,出言吐語就是「口出妙香」了! 「心上無瞋無價寶」,先從面上不表現瞋恨的容貌,再到口中不出怒言,然後打從心底做到一點都沒有瞋恨的念頭。 心上無瞋,舉心動念常常不忘為人服務,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像這樣心上沒有瞋恨,甚至進一步利益他人,就是無價的珍寶!我們能安身立命,在沒有瞋恨的身口意中,就是「不斷不滅是真常」的意境了。 ──摘自《星雲說偈2》第二頁 呆菴莊禪師偈         明.呆菴普莊 人人皆是天真佛, 晝夜六時常放光; 剃了眉毛觀自得, 何勞特地禮西方。   【作者】 普莊禪師(一三四七~一四○三),明初臨濟宗楊岐派禪僧。台州(浙江)仙居人,號呆菴,又稱敬中。於天童山出家,後參謁天寧寺了堂惟一,為其法嗣。有《呆菴莊禪師語錄》八卷行世。   【賞析】 「人人自己天真佛」,每一個人都具有佛性,佛性是不假外求,是人人本具,個個皆有。所以,我們不要忘失了自己,人人都具有佛法僧自性三寶,真如佛性不時會在我們心中放光! 「晝夜六時常放光」,晝夜六時,是過去印度計算時間的方法,印度將白天分成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三時;夜晚則分為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三時,因此說晝夜六時常放光。 「剔起眉毛觀自得,何勞特地禮西方?」意思是「靈山就在汝心頭」,不必向外尋找,要肯定自己,尊重自己,不需特地去禮西方,只要能懂得自己心裡的真如佛性! ──摘自《星雲說偈1》第一五○頁  

MORE

【星雲一筆字古德悟道詩】(10)死水和活水

〈觀書有感〉            南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作者】 朱熹(一一三○~一二○○),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婺源人(江西婺源)。承北宋周敦頤與二程學說,開創宋代研究哲理的學風,程朱理學集大成者。著作甚多,輯定《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為教本。 【賞析】 這是宋代理學家朱熹所寫的感悟詩。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在一方池塘的水面上,天上的陽光、雲彩,都一一映現出來,這是作者比喻自己的內心境界。 「問渠哪能清如許」,心湖裡的水何以那麼清淨呢?因為人的真如本心本來就是清淨的,只是被煩惱無明的黑風揚起了波浪,而擾亂本自清淨的佛性。 「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的真如自性心海,本來就是清淨無染。一如樹有根,水有源,只要心中的本源清淨,不斷地讓清淨的活水滾滾流出,這一塘水就可以永保清淨。 假如我們的心中能恆常不斷流露出智慧、慈悲、清淨、菩提、懺悔、禪定的法水,心海就會非常清淨、美妙,一如源頭流出活水,能使清淨的塘水映現出「天光雲影共徘徊」。 到了那個時候,我們自然會容易與真理相應,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進而體證豁然自在的人生境界了!  ──摘自《星雲說偈1》 第七十六頁 佛印禪師詩偈         北宋‧佛印禪師 一樹春風有兩般, 南枝向暖北枝寒; 現前一段西來意, 一片西飛一片東。 佛印禪師(一○三二~一○九八),北宋饒州浮梁人。 幼聰慧,三歲誦《論語》,五歲能誦詩三千首。在竹林寺讀《楞嚴經》,不久出家,歷任淮山斗方寺、廬山開先寺、歸宗寺,丹陽金山寺、焦山寺、江西大仰山寺住持。 這首偈語是說佛印禪師、蘇東坡、秦少游三人之間的一段公案典故。 有一天,秦少游和蘇東坡一起吃飯,發現桌上有一隻蝨子緩緩爬動,蘇東坡說:「人的身上實在髒,你看,身上的垢穢都變成蝨子。」秦少游聽了,就回答:「蝨子哪裡是人身上的垢穢變成的,是棉絮變成的呀!」一個說是垢穢生出來的,一個說是棉絮生出來的,因此相持不下,互起爭執。最後決定去問佛印禪師,請他做個決斷。 第二天,當著兩人的面,佛印禪師一語化解了爭執:「說到蝨子,他的頭部是垢穢變的,身體是棉絮變的。」蘇東坡和秦少游不約而同佩服佛印禪師的智慧。 這首偈語就是化解爭執的妙方,你看一樹春風有兩般,南面的樹枝向暖,北邊的樹枝向寒,可都是一樹兩枝,現成的一段西來意,何必分高分低?蝨子算什麼?佛印禪師勸蘇東坡和秦少游:「一片西飛一片東,兩個人都不必爭了。」 ──摘自《星雲說偈1》第一三○頁 死水和活水 一池靜止的死水,和一條涓涓細流的活水,同樣是水,但是我們即刻可以判斷出水質的不同。 死水,表示沒有生命;它沒有跳躍,沒有流動,沒有未來。而活水雖然是細流,但奔放向前,與阻礙奮戰,自能流出無限的前途。 生命一如流水;流水淙淙,永不停息。我人的心念,念念不停,恰如流水。唯識宗更將第八阿賴耶識喻為瀑流。 生命如水!但是,有的人自己本身保守固執,不把生命、心靈跟大地眾生共同活躍起來,宛若一灘死水,無益於世。有的人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這都是沒有活用生命,故而讓生命變成了死水。有的人覺得做人難,人難做,難做人,這也是沒有發掘自己的潛能、才華、專長,所以活水不來,就如同死的生命。 當一個人感到自己的生命有所不足時,就是死水;當一個人不肯發心利眾時,就是死水;當一個人不願把自己的所有分享別人時,就是死水。 朱熹有詩云:「問渠那得清如許?謂有源頭活水來。」當我們有了般若智慧,就是有活水。 吾人應該善用我們生命的活水: 枯萎的禾苗,我以甘霖的活水滋潤之; 瞋恚的怒火,我以忍耐的活水熄滅之; 汙穢的身心,我以智慧的活水洗淨之; 焦渴的人生,我以佛法的活水飲用之。 不只生命如水!其實: 人情如水:如果只蓄不流,就是死水;如果能彼此互動,相互往來,就是活水。 金錢如水:金錢不用,就是死水,能活用金錢,就是活水。 人性如水: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人生能有「逆水行舟」的精神,逆生死之流而上,生命即可活躍,即是活水。 人心如水:水會流,心會動;當我們把心活躍起來,就是活水。 一只茶杯打破了,茶杯本身不能復原;但是裡面的水流入地層,經過遇熱蒸發,遇冷凝結致雨,仍然可以還原回來。所以,生命如水,流遍十方;能否活出生命的價值?就看自己的生命是死水還是活水! ──摘自《迷悟之間》第二冊 第一八三頁

MORE

【星雲一筆字古德悟道詩】(9)心的觸動

文/星雲大師 心能讓人上天堂,也能讓人下地獄。如唯識家所說的「一水四見」,眾生面對相同境界時,因各種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見解認識。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心,時而在天堂,時而下地獄,如此周轉不知多少次;我們也可以說,人的一生當中,好心就常常上天堂,壞心就常常下地獄,一生中,天堂,地獄來回無數萬次。 《心地觀經》說:「心如流水,念念生滅;心如大風,飄遊四處;心如猿猴,跳動不已」。所以,心的觸動是喜怒周轉,而且是善惡無常的。 心是最有反應、最有感覺的器官。我們看大自然的山川鳥獸、花開花落;我們看人生的生老病死、苦空無常;我們看世間的生住異滅、輪迴流轉;以及他鄉遇故知、人際的往來,我們的情緒,都會因心的觸動,而有喜怒哀樂的表現。 心如山谷,有聲音就有回音;心如鐘鼓,有敲打就有聲響;心如燈光,有觸動就會有變化;心如池水,有風吹就有波動;心如浮雲,有溼度就有雨水;心如水氣,有冷熱氣壓,就有颱風。 因此,我們常聽人說:「那首歌,動人心弦」;「那部電影、震撼人心」;「那句話,讓人痛徹心腑」;「他的行善,讓人銘感五內」;「那場戰爭,讓人驚心膽破。」 心,是即使你沒有動它,它遇到各種的境界,都會有所觸動。尤其是異鄉遊子、文人墨客的心,常因喜喪婚慶、生死離別,而撥動心中的絃;詩人王維的「每逢佳節倍思親」;蘇軾的「客中無日不思家。」都是因情、因境,在心靈上有了心的觸動,而有傷春悲秋的感慨。不過禪師們,卻是因為有心的觸動,而大徹大悟。 人的心,有時候心神不寧、有時候心煩意亂、有時候心情緊張,有時候心驚膽顫。心像猿猴跳動不停、心像盜賊為非作歹、心像國王發號司令、心如工廠出生產品,最重要的,五人之心要像《般若心經》所說:要心不執著,意不顛倒,所謂置心一處無所不辦。 如果能讓心見賢思齊、見善嚮往;讓心擁有正義、柔和善美;讓心清淨自在、如如安住;讓心不被外境觸動,不被外境所奴役,如此則能作心的主人。 人要學會不動心,要聽無聲的聲音,看無色的世界,處不動的環境,要做到「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因為世間的「風動幡動」,實為己之心動耳! ──摘自《迷悟之間》第十二冊 第一九四頁 龐居士語錄        唐‧龐蘊 但要無心於萬物, 何妨萬物假圍繞; 鐵牛不怕獅子吼, 悟似木人看花鳥; 木人本體自無情, 花鳥逢人亦不驚; 心境如如只遮是, 何慮菩提道不成。 【作者】 龐蘊(?~八○八),字道玄,湖南衡陽人,唐代著名的在家禪者,悟境很高,有「中國維摩詰」之稱譽,與傅大士並稱。世人稱他「龐居士」、「龐翁」、「襄陽龐大士」。 【作者小故事】 龐蘊自少年時,便有志探尋生命真相,後皈依佛門。初參石頭禪師,問道:「不與萬法為侶的,是什麼人?」石頭用手捂住他的口,龐蘊豁然省悟。 後來他又以同樣的問題到江西參禮馬祖道一禪師,馬祖回他一句話:「等你一口吸盡西江水時,再跟你說。」龐蘊於言下領悟,又留下來參學兩年。 自此以後,機鋒迅捷,曾與馬祖、石頭、丹霞天然等禪師酬對機鋒,也與當時著名的禪者如藥山惟儼、百靈、松山、大梅法常、洛浦、仰山等頻繁往來。 龐蘊曾將數萬家當拋於湘江,帶著妻子、兒女躬耕於鹿門山下,並編製竹器販賣過活,簡化所求,一心向道,一家人沉浸於禪悅法喜之中。「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團樂頭,共說無生話。」就是這個佛化家庭的最佳寫照。 龐蘊將要捨離世緣時,叫女兒靈照到門外觀看時日,靈照返回屋內回答:「已經日正當中,而且還是日蝕呢!」龐蘊才踏出門外觀看,靈照馬上就搶先一步登上父親的座椅,合掌坐化。 等到龐蘊進門一看,知道上了女兒的當,便笑道:「我女機鋒敏捷啊!」於是延後七天才入寂。州官于由來探望他,討論佛法,龐蘊見時機已至,就假裝疲倦,把頭枕放在他的膝上說:「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說完,就入滅了。 當龐婆知道龐蘊與靈照都已遷化,嘆息說:「這痴女和無知老漢竟然不告而別,何其忍心啊!」趕緊把這消息告訴在田裡耕作的兒子。兒子聽了,「嘎」的一聲,拄著鋤頭,也立化而去。

MORE

【星雲一筆字古德悟道詩】(8) 尊重生命

〈護生詩‧戒殺〉 清‧戒顯禪師 千百年來碗裡羹, 冤深如海恨難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 但聽屠門夜半聲。 【作者】 戒顯禪師(一六一○~一六七二),明末清初臨濟宗高僧。號晦山,靈隱具德弘禮禪師法嗣。順治八年應請住雲居山,重振叢林,興殘起廢,復立清規,大開法筵,著書立說頗豐。 【賞析】 「千百年來碗裡羹」,自古以來,我們飯桌上、碗盤裡、菜湯中,都是屠殺一些動物的生命身軀所煮成。「怨聲如海恨難平」,眾多的生命無辜被殺害,成為我們的口腹之需,那無聲的怨恨像不平的浪濤,一如大海般深廣。為了貪著一時的口腹之欲而殺生,必定會造下另外一種因果,「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就是最好的寫照。 放眼現在的世界,真是一片暴戾兇殘,人與人,國與國,常常彼此傷害械鬥。究竟世間上的刀兵劫難,是從哪裡來的?只要聽聽屠門半夜的霍霍磨刀聲,便知貪欲熾盛,有了這樣的因,自然遭致社會怨憎相報的果。 佛門常勸人素食,不要太計較吃食,要培養一顆慈悲的心,也就是儒家常說的「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一念的悲憫心,就是人間的淨土。 悲憫之心要從小培養,將來幼兒長大了,心裡頭有慈悲,對社會才有正面的貢獻,人間才能充滿祥和與安樂。 ──摘自《星雲說偈1》第一三八頁 〈護生詩‧鳥〉 唐‧白居易 誰道群生性命微, 一般骨肉一般皮; 勸君莫打三春鳥, 子在巢中望母歸 【作者】 白居易(七七二~八四八),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山西太原人,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作品平易近人,有「老嫗能解」的說法。關懷民生,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須取材於現實事件,反映時代的狀況。 【賞析】 「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不要以為天上的飛鳥、水裡的游魚及山裡的兔子,牠們的生命微不足道,其實,牠們跟我們人類相同,都是同樣的骨肉,同樣的身軀,同樣會感受恐懼和害怕啊! 「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望母歸」,奉勸世間人,切勿任意殺害春天枝頭上的鳥。你殺了母鳥,會讓等在巢中的幼鳥餓死。 這首詩偈主要是勸人發慈悲心,不要隨便傷害其他的生命。現今全世界提倡生態保育的觀念,保護稀有動物,這不但是基於環保和生態,也是為了社會的安寧與平安。 ───摘自《星雲說偈》   文/星雲大師 尊重生命 世間上最寶貴者莫如生命,任何生命都應該獲得吾人之尊重。殺生害命是最惡劣的行為;今人任意破壞生態,無視於環保的重要,這也是傷害生命的表現。 你看,一己的私欲可以引起戰禍,一念的仇恨可以施予種種的酷刑。甚至親人互相嫉妒,朋友彼此殘害,不尊重生命已達到極點。為了口腹,生魚片、燜活鱔、銼魚、烤鳥、醉蟹、烹蝦;語云:「欠債還錢」,但欠命不知要還什麼? 所謂「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古德苦口婆心地勸諫世人:「勸君莫打三春鳥,母在巢中望子歸。」又說:「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姓,只是別形軀。苦惱從他受,甘肥為我須;莫教閻老斷,自揣應如何?」 其實,大自然一花一木,都有生命,一山一水,都有生機;任意丟棄一張白紙,隨便倒掉一掬清水,都是沒有惜物惜生的慈悲。可以穿三個月的鞋子,穿了三天就丟棄了;可以用兩年的沙發,任由兒童恣意跳躍,三個月就破壞了。父母子女都不知惜物,怎麼會惜生呢?因為萬物都有生命啊!還有幼兒從小就讓他任意玩弄蜻蜓、蜘蛛、小魚、小蝦,直至死亡為止,從小就養成不知尊重生命的習慣,將來殘殺人命又何能例外呢? 眼看今日的社會,不但殺人,連自己的生命都不懂得珍惜。「自殺」的愚痴,罪業更是深重,每天看社會傳播「自殺」、「他殺」、「教人殺」、「見殺歡喜」,這許多幸災樂禍的現象,實是整個人類最大的悲哀! 世間上,每一個人的人格都需要獲得尊重,每一個人的擁有也都應該受到保護。現在的自由權、智慧權、財產權,都是無比的重要,都應獲得吾人的尊重,何況生命? 因此,世間最寶貴者,即為尊重生命;最惡劣者,就是殘殺生靈。吾人在高呼「吾愛吾國,吾愛吾家」之餘,豈能不惜生愛命乎! ──摘自《迷悟之間》第一冊 第八十一頁

MORE

【星雲一筆字古德悟道詩】(7) 看得見

文/星雲大師 參禪前 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 參禪中 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 悟道後 看山仍是山 看水仍是水。 ──行思禪師 【作者】 行思禪師(?~七四○),唐代僧。吉州安城(江西安福)人。幼年出家,隨六祖慧能大師學法,與南嶽懷讓並稱二大弟子,同嗣六祖之法。後住吉州青原山靜居寺,故號「青原行思」。門徒雲集,禪風大振,其流派相對於南嶽下而稱為青原下。其後又自此法系衍出雲門、曹洞、法眼等三系。僖宗賜諡「洪濟(一作弘濟)禪師」,塔名歸真。 【賞析】 開悟之前,世界是一片迷濛渾沌,開悟之後,又是一番怎樣的氣象呢?開悟之前,人生是一場貪瞋痴愛,開悟之後,將是一段如何的風光?悟後的觀念,與未證悟之前會有什麼不同的轉變呢? 古人說:「千般易淡,未淡者美酒三杯;萬般可忘,難忘者閒名一段。」世間上的人執迷於塵勞五欲,一面繫縛自己,一面又要別人幫助他解脫。悟,是觀念的改變,智慧的體現:未悟之前,心裡種種執著,貪戀功名富貴,計較人我是非,沉溺虛幻情愛,放不下也解脫不了;開悟之後,能掙出名韁利鎖的綑綁,衝破情關欲海的迷離,朗朗觀看世間,頂天立地生活於宇宙。 有人以參禪前後的不同感受來說明悟後的心境:沒有參禪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參禪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開悟後再看,仍然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因為我們內心貪求執著,w不能體會山水的清明,因此看山是山,與我無關;看水是水,於我何益?但是經過一番歷練提昇之後,再來看看山水萬物,「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水鳥樹林都是我的朋友,溪聲流水都是我的知音。 一草一木、一花一葉,無非真理法身;一沙一石、一山一水,無不是如來妙諦,山河大地、宇宙虛空乃至一切眾生,都是從我清淨自性所湧現出來的。山水不再是心外的山水,而是我心內所流露的智慧活泉。  ──摘自星雲大師〈證悟之後的生活〉,《人間佛教系列(八)》,第八十五頁 看得見 裝一盞燈,為什麼?為了要看得見室內的一切;開一扇窗戶,為什麼?為了要看得見窗外的世界。 看得見,才能感到安心。人情世故看得見,才能把人際關係經營好;看不見人我關係,冒冒失失,就會衝撞別人。因此,做人眼睛要亮,心眼要開,才能看得見世道安危;將心比心,互換立場,才能看得見別人。 別人的表情,是歡喜,是惱怒,要看得見;自己的心裡,是好心,是歹念,也要看得見。能看得見現在,也要看得見未來;能看得見別人,也要看得見自己。看得見物,也要看得見心;看得見壞,也要看得見好。 佛教講悟道前後的三個階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都是看得見。 是山是水,看得見;不是山,不是水,也很清楚。看得見,不是只用肉眼去看,人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人的肉眼見近不見遠,見前不見後,見外不見內,見晝不見夜,見上不見下,而且眼睛會老化,會病變,所以人要以慈眼、慧眼、法眼、佛眼來看內外,看遠近、看好事、看善事、看美事。 有的人雖有眼睛,但是看不清世道人心;有的人雖然眼盲,但他看得到世路坎坷,看得清人生的路應該怎麼走法。 有一球員,雖然深度近視,但是每投必中,因為他是用心眼來投球。木匠測量水平線,都是用一隻眼去看,可見獨眼看得正確。男女交往,在未結婚前要用雙眼去看,考慮結婚的時候應用一隻眼來看,結了婚以後最好就不要看,不看對方的缺點,只要想到對方的美好。 照相,焦距要對準,才能看得見目標,才能按下快門,照好一張相片;超車,看得見對方有無來車,才能保障安全。做人,不能沒有因果觀念,不能沒有道德仁義;沒有因果觀念的人看不見未來,沒有道德仁義的人看不見人情。人生的路,看得見自己的目標,才有希望,看得見自己的理想,才有未來。 ──摘自《迷悟之間》第八冊 第九十四頁

MORE

【星雲一筆字古德悟道詩】(6)香嚴智閑禪師悟道詩偈

香嚴智閑禪師悟道詩偈                唐‧香嚴智閑 一擊忘所知, 更不假修持; 從容揚古道, 不墮悄然機; 處處無蹤跡, 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 咸言上上機。 【作者】 唐‧香嚴智閑(?~八九八),青州(今山東為濰坊青州市)人。身材高大,博聞強記,成年後即辭親出家,觀方慕道。初參百丈懷海,後嗣法於溈山靈祐。 【作者小故事】 香嚴禪師原本跟隨百丈禪師學道,後來因為百丈禪師年老,就指示他向溈山禪師參學。 溈山禪師問他:「師弟,我聽師父說你聞一知十,聞十知百,聰明過人,今天我有個問題要問你。」香嚴禪師就說:「請問是什麼問題?」溈山禪師說:「父母未生你之前,你的本來面目是什麼?」香嚴禪師被這麼一問,愣住了。 父母還未生養我們之前,我們知道自己是誰,做過什麼嗎?不知道。因為人有隔陰之迷,過去生的身體死亡了,今生換了一個身體,就迷糊了,過去世的事也不記得了。 香嚴禪師答不出來,就回房努力翻書,尋找答案,可是還是找不到。於是把所有的書全部燒毀,然後向溈山禪師辭別,前往南陽慧忠國師的故居,自耕自食,每天種田除草。 有一天,他在田裡除草,當鋤頭和石頭碰撞的那一剎那,忽然悟道了,便說出了這首詩偈: 一擊忘所知, 更不假修持; 從容揚古道, 不墮悄然機。 香嚴禪師在鋤頭那一擊的當下,忘記了知識上的種種分別,因而悟道了。 從此之後,不需要刻意持戒修行,生活中自然處處就是修行,因為擁有了般若、平等、無分別的智慧,這與過去的分別心是不一樣的。因此,日常生活中的一揚眉、一瞬目,都可以是讓人開悟的古仙人道,都是聖賢之道,都是佛道,都有佛法,就看我們自己怎麼去悟了。 ──摘自星雲大師《星雲說偈》 行立坐臥 《學佛行儀》裡說:「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人生的「四威儀」不一定學佛的人要如此,其實每個人的生活上,都應該要有此「四威儀」。 我們和人初次見面,但看他的氣質和行儀,大致就能知道他的素養與教育程度了。所謂「行儀」,就是指在行立坐臥上所表現的言語動作是否威儀有禮,行止進退之間是否得體有分。 當一個國家要派遣外交人員到其他國家當使臣,必先訓練他的外交禮儀,尤其行立坐臥之間,不可失去一國國民應有的教養。 一個家庭裡,父母從小就教育兒女,對人要有禮貌,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尤其行立坐臥的規矩,這是做人最初應該學習的一門重要功課。進了學校,老師對學生的教育,不只是知識上的傳授,生活上的教育同等重要;所謂生活教育,就是在行立坐臥上應有的禮儀。 現代的青少年教育出現了問題,大都是因為不重視生活教育,例如走路沒有走路的樣子,甚至坐無坐相,站沒站樣,睡沒睡姿,所以就不像一個人的樣子。 在一般人家所豢養的動物,所謂好的貓狗都不會亂走亂睡,好的寵物也都能養成聽話的習慣,何況萬物之靈的人類,如果沒有很好的行儀,怎麼能成為人呢? 然而我們現在的社會,經常看到要選中國小姐了,才知道要訓練她的禮儀;要選中國先生了,才懂得要他注意儀表。 其實,行立坐臥也不只是外表,所謂鸚鵡學叫,總不是人的聲音;猴子學樣,總不是人的樣子。行儀必須誠於衷,才能形於外;行立坐臥必須要從內心的心念、思想,發展到成為習慣,如此表現到行為的外相上來,才能合乎自然。所以,平常的人沒有把行立坐臥的威儀教養成為習慣,到了臨時,呆女婿去見丈母娘,總會露出馬腳的。 過去禪門裡,揚眉瞬目都有教育,吃飯睡覺都有佛法,因為久經修行的歷練,一舉手,一投足,都合乎美的威儀,所以衣食住行是佛法,行立坐臥是佛法。 理學家程頤曾在一次見了佛門排班過堂用齋的庠序隊伍後,大歎「三代威儀,盡在此中矣!」此即人間的佛教、生活的佛法,從行立坐臥間,即可嗅到它的芬芳,感受到它的美妙。因此,懂得佛法的人,行立坐臥間,無一不是修行。 ──摘自星雲大師《迷悟之間》第三冊 第八十八頁

MORE

【星雲一筆字古德悟道詩】(5)人生是過客

人生是過客 有人說,人是宇宙的主宰;但也有人認為,人是宇宙的過客。 法院裡的法官出庭審案,稱為「過堂」;佛教中的僧侶到齋堂用餐,也叫「過堂」。所謂「過堂」,就是不能久居,不能久留,只是一時的過堂而已。就如人到世界上來,從生到死,數十年歲月寒暑,也只是經過而已;通過了生老病死的過程,空空而來,又空空而去,所以說人是宇宙的過客,一點也不錯! 宇宙是人生的逆旅,人生是宇宙的過客;在過客的人生裡,有的人為宇宙留下很多的紀錄,例如忠臣孝子、英雄游俠、奸刁惡棍、混世魔王等。他們有的為宇宙留下彩色,有的為人間留下惡名;有的把世界彩繪成天堂,有的把社會渲染成地獄。 從歷史上看,歷代的帝王重臣、學者專家、貪官污吏、江洋盜匪等,他們的所作所為,其實已經明顯的展現出他們作品的優劣了。 人生因為只是世間的過客,當然有人想留下歷史:有的人留下人間的情義,有的人留下人間的光輝;但也有的人無聲無息的來,也無聲無息的去,來也不知為什麼而來?去也不知為什麼而去?就如大飯店裡,每天都有人來人往,難道他們一定都有目標嗎? 然而,雖然人生只是宇宙的過客,但是只要能掌握時間的人,就能擁有人生;會善用時間的人,就能懂得處理生命。 遺憾的是,同樣是過客的人生,有的人懂得珍惜生命,因此感嘆人生苦短;有的人任意揮霍生命,因此埋怨人生苦長。其實,若能真正認識生命,必能了悟人生苦多;唯有自我主宰生命,才能不懼人生苦空。 對於過客的人生,有的人活得很認真,有的人活得很隨緣,例如無門禪師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不管你春去秋來,不管你生老病死,總之,過客的人生,匆匆的來,也匆匆的去;在匆匆的生命中,吾人應該自問的是:我們能為人間留下一些超越匆匆的紀念嗎? ──摘自星雲大師《迷悟之間》第二冊 第二四二頁 夢窗禪師偈 日本‧夢窗疏石 青山幾度變黃山, 世事紛飛總不干; 眼內有塵三界小, 心頭無事一床寬。 【作者】 日本‧夢窗疏石(一二七五~一三五一),臨濟宗僧人,曾擔任七朝的帝師,不僅深受朝廷的恩典禮遇,也受到社會大眾和佛教徒的愛戴。人稱「夢窗國師」、「正覺國師」。 【賞析】 「青山幾度變黃山」,人間滄海變桑田,桑田淪為滄海,世界是成住壞空,人心是生住異滅,人生是生老病死,一切是那麼變異,那麼無常!「世事紛飛總不干」,在這些無常的陰影下,要如何才能不受影響呢?必須找到自我。 「眼內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當我們的心中容不了別人,即使讓他置身在空曠的地方,他也會感覺環境狹小。如果能祛除貪妄,做到心頭無事,處處不計較,時時能寬容,就可以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就算睡在方寸之小的床上,也感覺如同法界之寬! ──摘自《星雲說偈2廬山煙雲》第三十二頁 慧開禪師詩偈 宋‧無門慧開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作者】 宋‧無門慧開(一一八三~一二六○),俗姓梁、字無門,浙江杭州人。為南嶽下十八世,臨濟宗楊岐派。常奉詔為宋理宗說法,曾因祈雨應驗而獲賜金襴法衣並敕封「佛眼禪師」。著有《無門慧開禪師語錄》、《無門關》。 【賞析】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春天的百花開了,秋天的月亮特別皎潔,夏天吹拂著徐徐涼風,冬天飄著皚皚白雪。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更替,就像我們一生中生老病死的過程一般。假如能正確面對生老病死的無常、榮辱得失的好壞,那麼,無時無處都能安詳自在了。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我們心裡常掛念一些和自己不相關的人、事,到最後,往往讓身心不得安寧。如果能對世間的功名富貴、利害得失,不過於罣礙,沒有了得失心、計較心,就是人間最好、最美的時節了。 ── 摘自《星雲說偈1千江映月》第七十頁

MORE

【星雲一筆字古德悟道詩】(4)人生是過客

山也空來水也空, 隨緣變現體無窮; 青山綠水依然在, 為人疑忌難相容。 ──古德 【賞析】 人間雖然變幻無窮,甚至「山也空來水也空」,但是卻有不變的因果在。這個空,不是沒有山沒有水,反而是肯定山有山的內容,水有水的本性。空,是佛教至高無上的真理,是妙有,凡事有空才能有,不空就沒有了。比方:房子要有空間才能住人,茶杯要空才能泡茶;耳、口腔、鼻子、毛孔、五臟六腑要空間流轉,生命才能存在,如果眼、耳、鼻、口都堵塞了,生命怎能存在呢?所以空是有,空是存在的。猶如虛空因為空,森羅萬象才包容其中。 「青山綠水依然在,為人疑嫉難相容」,我們要了解「空有相生」的真理,在時空環境中,宛如青山綠水因有空朗,而在因緣際會時隨即存在;與人相處時,如果心中有所疑嫉,即使再寬廣的世界,在你心中,也放不下絲毫。因此,何不把胸襟空出一片坦蕩天地,讓生命空出一世慈悲與造化,進而擁有一個自在灑脫、快樂的生活! ──摘自《星雲說偈2》 山重重又水重重, 透出重重重見功; 重重妙義重重意, 不管東西南北風。 ──古德 【賞析】 這首偈語的大意是:行走千山萬水,不管其間有多少的挫折難關,愈是艱險高峰,愈要勇往直前,無所懼畏。唯有步步攀登,在重重高峰上,才能感受超越的意義。 「山重重又水重重」,一個修行者,一參禪就是幾十年,一念佛也是幾十年,總是慢慢養深積厚。我們做事也不可以太急功近利,總求速成,要有「耐寒掃雪,冒熱滅火」的涵養。容易得來的東西也容易失去,所以「透出重重重見功」,經得起十載寒窗的考驗,經得起百般挫折的磨練,才能為自己扎下磐石不移的根柢。 ──摘自《星雲說偈2》 文/星雲大師 人生三間 在人間的生活當中,「三間」最重要!「三間」如果處理得好,幸福安樂;處理不好,煩惱無邊。所謂「三間」: 第一是時間。守時的人生非常重要,對於約定的時間要遵守,所以有謂「限時專送」、「限時完成」、「限時履約」。時間對吾人非常的重要,從小我們都讀過:「日曆日曆,掛在牆壁;一天撕去一頁,我心多麼著急。」因為人生一世,有一定的時間,一年復一年,一日復一日,人生幾何?怎能不重視時間呢? 第二是空間。空間對人生非常重要,從小我們就知道要爭取一個座位、爭取一個床鋪,總希望能有多一點的「空間」。及至進入社會,爭土地、爭房屋,也是希望自己多擁有一些「空間」。多少人為了爭「空間」而鬧上法庭;路邊經常可見一些交通事故的現場,有人在爭執,也是為了「空間」的計較。甚至國與國之間,為了領土空間而戰爭,死傷無數。雖然是宇宙寬廣,夜眠不過八尺,但是誰願意放棄「空間」呢? 第三是人間;也就是人與人之間。人我之間如果關係良好,相助相成,這是很大的福分;如果相嫉相斥,則痛苦不堪。 人我之間,重要的是相互尊重、包容、諒解、幫助,如果有一方不能體諒另一方,則人我之間必然會發生問題。相愛的夫妻鬧婚變,就是不善於處理「人間」;多年的朋友反目成仇,他們的「人間」必然有了問題。所以,人我之間如果不能恰如其分,不能合乎情理,就會產生煩惱。 其實,每一個人都只是世間的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一;「我」以外還有一個「你」,你以外還有一個「他」,你我他之外,還有周遭接觸的各種人等,所以人與人之間,是一個多麼難處理的問題啊! 人生三間,對於時間的流轉,除了自己遵守時間以外,由不得我來掌控。至於空間的運用,各有各的據點,每一寸空間都有它的主人,我們不能不以合法來擁有。只有人我之間,端看我的智慧、本領、福德因緣;我應該把多少給予人間,才能和諧人間?如果我能圓融人我之間,人間就會回報我以安樂。所以,人生三間,我應該如何遊走呢?就看吾人的智慧與修養了! ──摘自《迷悟之間》第二冊 第二○九頁

MORE
/552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