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大型石雕靜坐海底 攔截撈捕守護生態 | 人間福報

大型石雕靜坐海底 攔截撈捕守護生態

THE MERIT TIMES
編譯/潘楠慕
字級
收藏文章
32觀看次
摩洛哥當局把混凝土人工魚礁放置在海中。圖/網路
潛水員觀察人工魚礁的生態。圖/網路
藝術家以作品突顯空汙對民眾的危害。圖/網路
凡丘利持續使用大理石製作的雕像,保育海洋生物。圖/網路
凡丘利把大理石雕塑投入海中,阻止非法拖網捕魚。圖/網路
人工魚礁可提供棲息地,協助魚群復育。圖/網路
沉入海中的雕塑能破壞深海拖網。圖/網路
策展單位開放塗鴉牆,讓民眾抒發對空汙的感受。圖/網路
凡丘利堅持永續捕魚理念。圖/網路
編譯/潘楠慕

在義大利從事永續捕魚的凡丘利(Paolo Fanciulli),2002年起致力對抗非永續捕魚方式,近來他更把保育行動與藝術領域結合:用一座座石雕,拯救海洋生態。

凡丘利踏入藝術世界的第一步,是把39座大理石雕像,沉入托斯卡尼馬雷瑪自然公園( Maremma Regional Park)外海海底。

過去數十年來,凡丘利持續在家鄉塔拉蒙村(Talamone)以永續理念捕魚及經營釣魚觀光事業。今年已經60歲的凡丘利依然每天拂曉就起床出海,在托斯卡尼的格羅塞托省(Grosseto)外的乾淨海域上,以祖先傳承下來的方法捕魚:撒下淺網捕撈烏魚、鯛魚,盡可能不干擾海底的生物。

凡丘利對抗非法或者非永續捕魚方式的「戰爭」已持續多年,2002年到2006年間,他意識到深海拖網正使當地魚群數量快速減少,在托斯卡尼政府和世界自然基金會義大利分會(WWF-Italia)的幫助下,他在海底設置126個石樁,破壞深海拖網。

深海拖網會進一步破壞本已脆弱的海底生態系統,傷害海洋食物鏈系統。要換掉這些拖網費用過於昂貴,而相對低成本的石樁,每塊的製作和運輸只要約560歐元,而且非常耐用。

凡丘利接下來準備擴大保護地中海,並用雕像來吸引各界關注整體環境遭破壞的議題。他說:「這項計畫的重要性在於,我們需要合理消費資源,然而,非法行動正在破壞一切,我希望傳遞一個訊息:回饋,別索求無度。」

漁夫出身的凡丘利並不擅長行銷或運用社群媒體,但在合作夥伴的幫忙下,他構想出一系列大型大理石雕像。凡丘利最初希望募集兩塊大理石,但在管理這些雕塑的協會主席圖科(Ippolito Turco)的協助下,他共募集了一百塊大理石。

除了大理石,凡丘利還需要願意把藝術創造力貢獻給海洋的藝術家;透過藝術家卡塔拉尼(Massimo Catalani)牽線,凡丘利連絡上全球十多名藝術、建築界人士,包括被認為英國當代最傑出雕塑家艾蜜莉.楊(Emily Young)。這項計畫的成果不會像一般藝術作品那樣,在傳統美術館裡展出,而是靜靜地在深海守護生態。

2015年5月,首批20座雕像被運到塔拉蒙碼頭,裝上駁船送到它們的永存之地;第二批19座雕像在去年夏天就位。圖科說:「我們已設法阻止非法捕魚,更期待把這項計畫擴大,希望在海底放更多雕像。」

艾蜜莉.楊戲稱,她希望在時間作用下,這些雕像被海草、藻類覆蓋,有如珊瑚礁,然後有一天被海洋考古學家發現,推測這是一種古文明。

現在凡丘利和圖科還有61塊灰白大理石,等待世界知名雕塑家來發揮。凡丘利說:「如果有藝術家想參與,我們隨時歡迎,如此一來這項計畫的力量會日益壯大。」他希望這些知名藝術家能帶來更大影響力,「我們的海洋需要他們的藝術天分」。



人工珊瑚礁

重建海洋棲地

為了喚起民眾維護沿岸海洋生態的意識,摩洛哥政府和國家海洋漁業研究所(INRH)合作,用人工珊瑚礁打造一座「海底綠洲」,以防範非法捕魚並重建海洋生態,恢復海洋生物多樣性。

人工珊瑚礁的構想是藉人工屏障物讓海洋生物免受掠食者威脅,並且協助海洋生態復育。在摩洛哥北部海域放置人工珊瑚礁的倡議,是現代對抗非法捕魚、尤其是拖網捕魚的手段。

人工珊瑚礁材質則為混凝土和沉船殘骸,並有許多孔洞,為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建立永續棲地。人工珊瑚礁通常分成三種類型,第一種是生產經濟型,可創造生物多樣性、提高海洋資源豐富性;第二種是環境保護型,意在減低拖網捕魚造成的傷害;第三種是休閒型,可供潛水活動使用。

摩洛哥當局和INRH在數年前開始推動新的海洋漁業發展戰略,制定「捕魚計畫(Plan Halieutis)」架構,強化保護國家漁業資源,並實施在地中海海域放置人工珊瑚礁的計畫,主要目標是防範非法捕魚,並重建海洋棲地,促進合理利用生物資源,增加捕魚業能獲得的資源,藉此改善漁民生計,之後並準備在這個觀光區域發展休閒潛水活動。

INRH監測結果顯示,這些人工珊瑚礁已成為沿海區域發展的重要工具,對經濟和社會都產生正面效益。根據該研究所研究員坦姆索里(Mohamed Naoufal Tamsouri)的說法,這項保育計畫實施後,原本已遭破壞的棲息地開始復原,海域的環境品質也明顯好轉。這些進展帶來了一線希望:人類並非只會製造摧毀自然的工具,也能創造追求永續和智慧的替代方式。



藝術對抗空汙 泰國展開行動

泰國北部清邁有「泰北玫瑰」美名,但近年飽受空汙困擾,今年3月甚至名列瑞士科技公司IQAir全球空汙最嚴重城市。泰國藝術界正用創意傳達對環境惡化的憂慮。

多項指標反映泰北空汙的嚴重性,包括年輕、健壯者罹患肺癌率上升;清邁居民和遊客也直接感受空汙的影響,例如被霧霾籠罩的高樓建築、眼睛紅癢。

清邁的藝廊、美術館及藝術家,正站在對抗空汙的同一陣線,並籌辦「藝術對抗空汙(Art to Air 2)」盛會。在「夢想空間藝廊」(Dream Space Gallery),牆上塗鴉及一系列藝術裝置均表達對空汙的擔憂及憤怒;在「所見空間複合藝術區(Gallery Seescape)」,藝術家用作品表達對短視決策者的不滿和氣餒。

第一屆的「藝術對抗空汙」活動在2021年進行,舉辦地點包括清邁的藝廊、文化中心和公共廣場等公民空間。第二屆展覽轉為開放式平台,讓各界自行舉辦以環保為主題的展覽;最積極參與的城市是清邁,共舉辦16場不同形式、展期的展覽。南堯(Arnont NONGYAO)的聲音裝置藝術「怪物:最後的音樂盒(Weirdo -- The Last Music Box)」,主題是「提醒人們必須及時聽進去的訊息,以免為時已晚」;「夢想法(Dream Law)」,指當前正在進行要求制定乾淨空氣法的公民社會運動。這些藝術家希望透過作品及展覽活動,讓當局及民眾更關注空汙問題。

關注東南亞鄉村地區社會與生態變遷的藝術家索姆(Som Supaparinya)說:「我們希望盡可能為空汙議題發聲,政府不僅該傾聽,還要行動。」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