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時光重逢】剪刀下的宇宙小舟 | 人間福報

【時光重逢】剪刀下的宇宙小舟

THE MERIT TIMES
文/歐銀釧
字級
收藏文章
20觀看次
曾熙凱設計的客家醃漬瓶器〈柿瓶〉。圖/曾熙凱
2022台灣文博會,楊雅婷以嘉義樹木園為主題創作的剪紙作品。圖/wuba yang提供
楊雅婷的新作品〈菩提葉〉。圖/楊雅婷
楊雅婷的蕨類剪紙創作。圖/wuba yang提供
楊雅婷(左)和曾熙凱手持紙蕨,互相砥礪。圖/歐銀釧
文/歐銀釧

楊雅婷和我分享,說起夏夜的奇幻:「哄孩子入睡之後,我放空一切,專注地剪,忘了時間,剪出觀察許久的菩提葉。」翠綠的葉子,像是宇宙小舟。



夏日,微風拂過窗前,安靜的夜晚,孩子入睡之後,剪紙藝術家楊雅婷拿起剪刀和紙張,像小時候創作窗花一樣,剪出心中所想。

楊雅婷在高雄出生,於近山與靠海的氛圍中成長。六歲時,幼稚園老師教導傳統窗花,她首次拿起色紙和剪刀,發現只要摺疊、修剪、舒展,「藏在其中的植物動物就會跑出來。」於是「迷上剪紙。一把剪刀一張色紙,就能剪出花樹、果子、動物……。」童年的她沉浸其中,剪出生活中所見到的事物。

讀國中時,老師察覺到她與生俱來的藝術特質,建議她讀美術班。因此,她高中就念美術班。自實踐大學產品設計研究所畢業後,她在居家品牌擔任產品設計師,以新思維設計生活用品:茶盒、蒸鍋,為傳統物品加上現代新意,展現巧思。

楊雅婷曾獲德國iF概念設計獎、台灣國際學生創意設計大賽金獎。她念念不忘剪紙創作,下班後的晚上,總是繼續剪紙。二○一七年,她感受到現代人壓力大,希望貼近自然環境,即以台灣蕨類為靈感,用紙材重現台灣的原生種蕨類,「創作出永不枯萎的紙蕨」,帶來蓊鬱綠意的生活風景。

她的作品曾在二○二二年台灣文博會以嘉義樹木園為主題展出,也參與國際書展等重要活動。今年一月朱銘美術館年度特展以「植物觀」為題,邀請邱承宏、胡朝聰、陳漢聲、陸先銘、曾麟媛、黃品彤、黃柏勳、楊雅婷等八位藝術家,分別以不同的觀看視角回應展覽的命題。

楊雅婷以蕨類剪紙參與這項長達一年的展覽。她說:「有些植物能淨化空氣,紙蕨則有淨化心靈的功能,盼望透過剪紙創造生命互動的重生。」蕨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植物,她的創作吸引許多人思索。

楊雅婷的丈夫曾熙凱是著名的藝術家,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

談起這一段因緣,楊雅婷說:「二○○九年,在報紙上看到曾熙凱設計的紅包袋『早生貴子』及『尺筆』,榮獲二○○九德國紅點設計獎。我盯著他的作品許久,十分佩服,第一次讀到他的名字,但不知道後來我會嫁給他。」

多年後,她當時任職的品牌公司邀請曾熙凱合作,兩位藝術家才真正相遇。他們從設計談到生活,有著說不完的話。「第一次約會,我邀他來高雄旅行,帶他去位於鹽埕區的人生書局,介紹李平風先生的書店。我們走在充滿時光感的空間,過去與現在的光陰就在身旁……。」

後來,曾熙凱邀她到淡水,漫步海邊,仰望觀音山。他談起童年,她靜靜地聆聽。孩提時,他和阿公阿嬤住在淡水,那是他的生命之源。「父親經營印刷廠,小時候我要幫忙折疊印刷好的說明書。爸爸說:『必須折得工整,折好一張給一毛錢獎勵。』因此,我從小養成對細節十分考究。」

二○一七年,曾熙凱和楊雅婷結婚。楊雅婷當年正好為品牌設計了一只蒸鍋蒸籠,於是特地打造喜氣的包裝,送給賓客,分享喜悅。隔了兩年,孩子來臨,生活更加忙碌,也增加了新的創意思量。

曾熙凱從銘傳商品設計系讀到台科大設計研究所。二○○八年,獲得教育部獎學金,前往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進修,二○一一年畢業。問起在英國求學的影響:「那是把你打碎,自己再重新組合起來的學習經驗。學院強調用手去思考,鼓勵我們真實的摸到,並且和它對話。」

他在二○一一年於倫敦成立個人工作室「Studio Shikai」,專研挖掘物件背後的文化、材質和製作方式,並以此為靈感發展作品。二○一三年,他與夥伴成立Poetic Lab,於米蘭家具展衛星沙龍展(Salone Satellite)發表玻璃燈具作品〈波光〉,獲得沙龍衛星獎第三名及設計報告獎,斐聲國際。目前他於實踐大學工業設計系任教,也繼續主持「Studio Shikai」。

多年來,他運用不同素材創作,融合東方文化與西方精神,傳達訊息與故事,作品涵蓋物件、燈飾、家具、空間、食物設計與策展。「我曾在台北故宮看到青銅器常設展,啟發我前往中國河南的伊川縣,體驗村落生活。於傳統青銅器的製作,感受蠟的狀態,利用蠟的特性與工匠合作設計出鏡子、燈罩、門擋、飾盤等作品。」

曾熙凱以前創作頂尖的藝術品,已為人父的他,現在則想做民生用品,和大眾分享藝術之美,把藝術融入生活裡。今年夏天「浪漫台三線藝術季」邀請他設計結合當代美學與客家文化精神的醃漬瓶器。他沉思、實驗,創作了柿瓶,一個有如裝著時光的容器,醃製福菜、桔醬……,透明玻璃讓人們看見時間在食物之中的流轉。

他說:「柿瓶的設計啟發於重要的客家文化水果『柿子』,並以符合現代小家庭使用的兩公升容積為設計,採用玻璃材質製造,方帶圓的四邊型輪廓,瓶身搭配棕色玻璃密封蓋,由上往下看就如同一顆圓潤的柿子,展現出客家文化的日日飽滿與年年豐收。利於收納於櫃子或是冰箱中,延續客家人勤儉樸實的性 格。」

對於妻子的紙蕨創作,他說:「我深切感受到生命力展現,一張由植物製作而成的紙,再次化為植物,其中的詩意令人深思。」

今年春天,楊雅婷常想起二十五、二十六歲時,曾經上佛學課,接受畫家奚淞的指導,學習靜心畫觀世音菩薩像。「那是內心的繪畫,一筆一畫牽動心中的自己。」

春夏之間,有個下午,她帶來紙蕨,和長輩們談心,學佛的長者談起莊嚴、慈悲和智慧,建議她創作菩提葉,她聽得眼中閃著光。

過了好幾個月,她和我分享,說起夏夜的奇幻:「哄孩子入睡之後,我放空一切,專注地剪,忘了時間,剪出觀察許久的菩提葉。」翠綠的葉子,像是宇宙小舟。

我想,這是她在心中菩提樹下的推敲。月光皎潔,一片片菩提葉在她手中展開,綠意盎然。「心型的葉子,是菩薩的祝福。」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