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時光走廊】 台灣古寺歷史影像(10-6) 台灣北部 | 人間福報

【時光走廊】 台灣古寺歷史影像(10-6) 台灣北部

THE MERIT TIMES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字級
收藏文章
28觀看次
台北劍潭古寺 1920年代,台北著名古寺。清朝乾隆年間,僧人華榮至劍潭,遇見紅蛇擋路,卜筊後在此建寺塔,又有施主捐建,稱「觀音亭」。日本時代,劍潭寺香火益盛;1923年,寺院擴為三殿,鐘鼓樓各侍左右,每年有數十萬人次前來祭祀祈福。 1937年,台灣總督府擴建台灣神社,強迫該寺遷移,原遷至今大佳國小校地,後又遷至大直現址。十八羅漢、古鐘等古物與道光的重修碑,歷經兩次搬遷皆已遺失,建築格式亦有相當改變。 傳說清朝時曾有書生借宿,一日閒庭信步,皓月當空,見一白衣女子飄然而過,吟詩一首:「紅愁綠怨送春歸,徙椅無聊幾夕暉。十載光陰如一夢,遊魂時逐落花飛。」後聞此乃一女子幽魂,深感人事無常,也為劍潭古寺更添一分神祕感。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遷移至大直的劍潭古寺 1930年代末期,遷至大直北山麓的劍潭古寺,因位於人煙稀少的偏遠地區,漸不為人所知。儘管如此,劍潭寺仍然是台北最古老寺廟之一,在台灣宗教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反而是當時迫使劍潭古寺遷移的台灣神社,日後遭到拆除,改建為圓山大飯店。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艋舺龍山寺華麗雄偉的大殿 1920年,台北艋舺龍山寺大殿,主體建築屬於傳統中國宮殿建築。正殿除觀世音菩薩外,還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十八羅漢、伽藍菩薩、韋馱菩薩、釋迦牟尼佛苦行像。前殿有三寶佛塑像,後殿有天上聖母殿、文昌帝君殿、關聖帝君殿,一旁還有華佗廳、月老廳、太歲廳等。 龍山寺香火鼎盛,不僅為周邊商場帶來人潮,也是傳統民俗表演地,包括傳統的廟會戲劇表演、元宵花燈等。此外,過去幾十年,龍山寺還是選舉造勢的場合,具有政治集會場所的性質,不僅在台北的宗教、商業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是台北群眾政治史上很重要的一部分。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北府縣城隍廟與撫台衙門 1900年代初,台北城內照片。由今日的開封街往東望去,左側是台北府縣城隍廟,右側為撫台衙門。 台北府縣城隍廟建於1888年,供奉台北府城隍爺﹙威靈公﹚、淡水縣城隍爺﹙顯佑伯﹚。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後,將城隍廟改作軍營,其後再改作最高法院、覆審法院辦公室。1908年,殖民政府拆除城隍廟,威靈公神像移供於台北霞海城隍廟中,1924年再移奉至松山,是為今日松山區虎林街的台北府城隍廟。今日武昌街的台灣省城隍廟神像亦出自台灣府縣城隍廟,是以兩廟可說同出一源。 台北府縣城隍廟的照片極少,此圖雖非正面照,仍可一窺其梗概:第一進是三脊三川殿,第二進是單脊正殿,正殿高度略高於三川殿,不僅鋪陳出建築群的層次感,也定義出殿宇的尊卑次序。 撫台衙門則為徽派建築,因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是安徽合肥人,便將家鄉的建築引入台北。撫台衙門、機械局、軍裝局與澎湖馬公的總鎮署,皆是徽派建築,其中又以「五嶽朝天式」山牆最為醒目。古時房屋多為木造,連棟屋宇一旦發生火災,往往一發不可收拾,這種「封火式山牆」便應運而生。所謂「封火式山牆」,是以高大的磚牆或泥牆等不會著火的建材區隔連棟房屋,防止火勢蔓延。因阻擋火勢的牆一定要比房屋高大,所以徽派建築將其建成階梯狀,兼具造形與防火功能。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北艋舺龍山寺 1920年,台北艋舺龍山寺前殿全貌,建築華麗,規模宏大。因香火極盛,吸引大批善男信女前來上香祈福,周圍形成繁榮的生活社區,不僅建築具代表性,也潛藏著老台北豐富的歷史與生活記憶。 艋舺龍山寺最早是座觀音寺,相傳大清雍正年間,一位來自泉州三邑的藤條商人至境尾時,把晉江龍山寺香火袋遺忘在竹枝上,被當地人認為是觀音菩薩顯聖而供奉。乾隆初年,三邑商人發起建廟,隨後晉江、惠安與南安等移民陸續捐獻,乾隆至嘉慶時期即已形成了前殿、正殿及後殿的三殿式格局。此後,三邑人在龍山寺周邊造鎮,艋舺港口舟楫往返,百業興旺,成為台北最早的繁榮市街。 到了日治時代的1896年,廟址作為台北廳艋舺區長役場,同年,台北本島人紳商協會在此創設;1903年,設為教育公堂。此後,龍山寺多次重修,名師巨匠雕龍刻鳳無不唯妙唯肖,成為北台灣最知名的古寺,內部的華美裝飾亦成為其他寺廟仿效對象。光復後,龍山寺擴建重修,增加了更多精美的雕塑繪圖,盡是中國古代的忠孝故事,周邊也興建了商場和夜市,成為著名的觀光勝地。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灣古寺歷史影像:附日本寺院與神社》 定價2800元,本報讀者優惠價1500元,意者請洽新世語文化: shu4364@ms62.hinet.net (02)2368-4364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北艋舺龍山寺

1920年,台北艋舺龍山寺前殿全貌,建築華麗,規模宏大。因香火極盛,吸引大批善男信女前來上香祈福,周圍形成繁榮的生活社區,不僅建築具代表性,也潛藏著老台北豐富的歷史與生活記憶。

艋舺龍山寺最早是座觀音寺,相傳大清雍正年間,一位來自泉州三邑的藤條商人至境尾時,把晉江龍山寺香火袋遺忘在竹枝上,被當地人認為是觀音菩薩顯聖而供奉。乾隆初年,三邑商人發起建廟,隨後晉江、惠安與南安等移民陸續捐獻,乾隆至嘉慶時期即已形成了前殿、正殿及後殿的三殿式格局。此後,三邑人在龍山寺周邊造鎮,艋舺港口舟楫往返,百業興旺,成為台北最早的繁榮市街。

到了日治時代的1896年,廟址作為台北廳艋舺區長役場,同年,台北本島人紳商協會在此創設;1903年,設為教育公堂。此後,龍山寺多次重修,名師巨匠雕龍刻鳳無不唯妙唯肖,成為北台灣最知名的古寺,內部的華美裝飾亦成為其他寺廟仿效對象。光復後,龍山寺擴建重修,增加了更多精美的雕塑繪圖,盡是中國古代的忠孝故事,周邊也興建了商場和夜市,成為著名的觀光勝地。

台北府縣城隍廟與撫台衙門

1900年代初,台北城內照片。由今日的開封街往東望去,左側是台北府縣城隍廟,右側為撫台衙門。

台北府縣城隍廟建於1888年,供奉台北府城隍爺﹙威靈公﹚、淡水縣城隍爺﹙顯佑伯﹚。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後,將城隍廟改作軍營,其後再改作最高法院、覆審法院辦公室。1908年,殖民政府拆除城隍廟,威靈公神像移供於台北霞海城隍廟中,1924年再移奉至松山,是為今日松山區虎林街的台北府城隍廟。今日武昌街的台灣省城隍廟神像亦出自台灣府縣城隍廟,是以兩廟可說同出一源。

台北府縣城隍廟的照片極少,此圖雖非正面照,仍可一窺其梗概:第一進是三脊三川殿,第二進是單脊正殿,正殿高度略高於三川殿,不僅鋪陳出建築群的層次感,也定義出殿宇的尊卑次序。

撫台衙門則為徽派建築,因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是安徽合肥人,便將家鄉的建築引入台北。撫台衙門、機械局、軍裝局與澎湖馬公的總鎮署,皆是徽派建築,其中又以「五嶽朝天式」山牆最為醒目。古時房屋多為木造,連棟屋宇一旦發生火災,往往一發不可收拾,這種「封火式山牆」便應運而生。所謂「封火式山牆」,是以高大的磚牆或泥牆等不會著火的建材區隔連棟房屋,防止火勢蔓延。因阻擋火勢的牆一定要比房屋高大,所以徽派建築將其建成階梯狀,兼具造形與防火功能。

艋舺龍山寺華麗雄偉的大殿

1920年,台北艋舺龍山寺大殿,主體建築屬於傳統中國宮殿建築。正殿除觀世音菩薩外,還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十八羅漢、伽藍菩薩、韋馱菩薩、釋迦牟尼佛苦行像。前殿有三寶佛塑像,後殿有天上聖母殿、文昌帝君殿、關聖帝君殿,一旁還有華佗廳、月老廳、太歲廳等。

龍山寺香火鼎盛,不僅為周邊商場帶來人潮,也是傳統民俗表演地,包括傳統的廟會戲劇表演、元宵花燈等。此外,過去幾十年,龍山寺還是選舉造勢的場合,具有政治集會場所的性質,不僅在台北的宗教、商業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是台北群眾政治史上很重要的一部分。

台北劍潭古寺

1920年代,台北著名古寺。清朝乾隆年間,僧人華榮至劍潭,遇見紅蛇擋路,卜筊後在此建寺塔,又有施主捐建,稱「觀音亭」。日本時代,劍潭寺香火益盛;1923年,寺院擴為三殿,鐘鼓樓各侍左右,每年有數十萬人次前來祭祀祈福。

1937年,台灣總督府擴建台灣神社,強迫該寺遷移,原遷至今大佳國小校地,後又遷至大直現址。十八羅漢、古鐘等古物與道光的重修碑,歷經兩次搬遷皆已遺失,建築格式亦有相當改變。

傳說清朝時曾有書生借宿,一日閒庭信步,皓月當空,見一白衣女子飄然而過,吟詩一首:「紅愁綠怨送春歸,徙椅無聊幾夕暉。十載光陰如一夢,遊魂時逐落花飛。」後聞此乃一女子幽魂,深感人事無常,也為劍潭古寺更添一分神祕感。

遷移至大直的劍潭古寺

1930年代末期,遷至大直北山麓的劍潭古寺,因位於人煙稀少的偏遠地區,漸不為人所知。儘管如此,劍潭寺仍然是台北最古老寺廟之一,在台灣宗教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反而是當時迫使劍潭古寺遷移的台灣神社,日後遭到拆除,改建為圓山大飯店。

《台灣古寺歷史影像:附日本寺院與神社》

定價2800元,本報讀者優惠價1500元,意者請洽新世語文化:

shu4364@ms62.hinet.net

(02)2368-4364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