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發癌症疫苗有新突破,估計對九成乳癌患者有療效,未來還有可能擴大使用在肺癌、大腸癌、攝護線癌等。預估明年進行第一期臨床實驗,最快五年能製造出疫苗。
癌症連續三十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一名,其中乳癌是國內女性癌症第四名,目前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放射線、化療、標靶藥物和抗體使用,但非初期的癌症很難根治,疫苗也始終沒有成功。中研院昨天發表這項重大研發成果,對癌患帶來希望。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多年來進行癌症細胞與幹細胞表面多醣抗原物質研究,已發現一些特殊的醣分子,這次在六醣體分子Globo H上連接「白喉類毒素蛋白質DT」,並添加適當佐劑,能誘發出大量具記憶性的IgM抗體,達到長期的「預防」效果,在動物實驗中發現,能毒殺癌細胞。
由於有高達九成的乳癌患者,癌細胞中都含有這樣的醣分子,如果疫苗成功,將對九成的乳癌患者有功效。研究團隊正準備進入第一期的臨床實驗。
負責研究的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吳宗益指出,Globo H分子被發現存在於乳癌、肺癌、大腸癌、胰臟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胃癌、攝護腺癌上,但在一般細胞中沒有,因此很適合製作標靶疫苗,未來如果能順利通過人體實驗,有機會應用在上述八種癌症的治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