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金龍藏經 故宮南院展出

江俊亮 |2020.06.01
7629觀看次
字級
貴霜王朝真人等身彌勒菩薩立像,深目高鼻,蓄八字鬍受希臘化文化影響。圖╱記者江俊亮
故宮南院《龍藏經》展廳。 圖╱記者江俊亮
《龍藏經》內護經板紅地經簾(上)及滿文目錄(下)。圖╱記者江俊亮
乾隆年間寫的《甘珠爾經》上內護經板。圖╱記者江俊亮

【記者江俊亮專題報導】故宮南院鎮館之寶《龍藏經》是以泥金寫成,精美華麗,由於是宮廷珍寶,過去難得一見,因此民間傳言,凡能親眼見到《龍藏經》的人,可得七世福報。這部華麗的經典耗費鉅資,見證唯有皇家才能展現如此大手筆。

故宮南院表示,佛教起源於印度,是構成亞洲文化的重要成分,因此故宮南院自開館以來,就設置「佛陀形影」展廳,展出佛教藝術之美。民眾一踏入展廳,可見到一尊真人等身的彌勒菩薩立像,卻又好奇為什麼雕刻成「歐洲人」造型。

其實民間流傳「大肚乃容」造型的彌勒菩薩,是五代後梁時期才出現,以傳奇人物「布袋和尚」(契此比丘)為原型,被塑造成手持布袋、笑容可掬的大肚彌勒,後來也廣泛流傳於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地。

故宮南院這尊彌勒菩薩,通高一百六十八點五公分,是西元三世紀、古印度犍陀羅國(今巴基斯坦)貴霜王朝時代的塑像,深目高鼻,蓄鬈髮、八字鬍,身披瓔珞,看起來像「歐洲人」,與民間認知的「大肚彌勒」大相逕庭。原來,犍陀羅國是古代絲路必經之地,東西文化在此交會,又曾被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深受希臘文化影響,因此造像風格具西方色彩。

使用金粉 一千多兩

故宮南院另一件珍寶《龍藏經》,全名為:泥金寫本《藏文龍藏經》,是康熙皇帝奉祖母孝莊太皇太后之命修造的。全套共一百零八函(kha),每函三百至五百頁,重約五十公斤,全部以泥金在特製的磁青箋上寫成,是稀世之寶。

這套《龍藏經》每函都有華麗的上下護經板保護,板上共彩繪七百五十六尊諸佛造像,飾以各式鑲崁珠寶,再以五色絲織成的經簾保護。每函都配備有專用的絲質袱包、五彩經繩、經被層層包裹,保護得相當良好。

所謂《龍藏經》,就是藏文《大藏經》的甘珠爾部(甘珠爾就是釋迦牟尼佛語錄)。根據當時總管大臣米思翰等人奏本,《龍藏經》共用經葉五萬三百張、飛金三萬八千二百六十五塊;光是護經板上的七百五十六尊佛,就用掉一千七百八十二兩金粉,可見耗費之鉅。

這套《龍藏經》完成後,恭奉在孝莊太皇太后的寢宮(慈寧宮)裡,只有逢年過節、先皇忌日,才由高級喇嘛開啟這套經文念誦,因此雖然歷經三百多年,仍保存得非常良好;光是保護經文的木造經板、護板,就用掉數百顆寶石裝飾,如非皇家,實無如此大手筆。

僧俗兩班 完成經本

根據清朝檔案記載,當時寫經工作分為僧俗兩班,僧班由一百七十一人負責寫經,俗班由內務府等單位負責採辦寫經所需物資、張羅寫經者的飲食起居和安全,並在孝莊太皇太后的娘家蒙古科爾沁部族支援下,費時二年,於清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完成這部巨構,由康熙皇帝賜名《龍藏經》。

寫經使用的泥金,原料是極薄的金箔「飛金」,飛金與濃膠研磨而成泥金;由於飛金極為昂貴,因此寫經前,先由喇嘛用白紙打樣。喇嘛打樣起稿期間,日供一餐,茶歇兩次;寫經期間,日供兩餐,茶歇三次;說明僧班是在茶足飯飽下慢慢書寫,確保《龍藏經》的品質。

故宮南院的《龍藏經》旁,另有一部乾隆年間寫的內府藏文泥金寫本《甘珠爾經》,除了尺寸較《龍藏經》小一號,其餘裝幀等形制與《龍藏經》相仿;經文也是每頁八行,但字體較小,行格較密,有學者認為乾隆皇帝多是效法他的祖父康熙皇帝,由此可見一斑。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