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印象】 菊潔菊香菊凌霜

文/黃聰哲 |2021.09.21
1021觀看次
字級
煙花菊 圖/黃聰哲
黃菊 圖/黃聰哲
白菊 圖/黃聰哲

文/黃聰哲

菊字,始於篆書,形聲字,从艸匊聲。艸表意,表其為草本類植物;匊表聲,匊有滿握滿捧之義,這是就花朵形體而言,故《說文解字》言:「菊,大菊,蘧麥。」《爾雅》亦云:「蘜,治蘠也。」《郭註》:「今之秋華菊。」在古文經典中,蘜、鞠,皆同菊。

菊入文獻記載,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山海經》:「岷山之首,曰女凡之山……其草多菊。」其中所言之菊應屬野生菊;而在《周禮‧秋官》:「蟈氐『掌去鼃黽。焚牡蘜,以灰灑之,則死;以其煙被之,則凡水蟲無聲。』」說明了其在生活上的實用價值。

春秋戰國時期,將菊比興為君子的當推屈原。〈九歌‧禮魂〉:「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由於菊的高潔清香,在禮魂中用於祀禮供神。而在〈離騷〉,多用香草比喻君子的志行:「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飲露是表示自己不與世同汙,菊本高潔,夕餐秋菊落英,其精神亦本乎於此。在〈九章‧惜誦〉中,「播江離與滋菊兮,願春日以為糗芳」,屈原在苦思自己的出路時,還是堅持播種江離與滋養秋菊,為來春焙製芳香的乾糧,以保有美好品德。

中國古代養菊以實用為主,自從屈原餐菊之落英、東晋陶淵明因採菊而見南山,才將菊提高到文化層次。唐朝栽培技術採用嫁接法繁殖,使品色多樣化,甚而東傳日本。宋朝栽培菊花更盛,品種大量增加,園林觀賞成為風氣。明末清初,透過荷蘭商人遠傳歐洲,菊花以中國為基地,帶動了種菊、賞菊、愛菊的潮流。

始觀菊形態,初春生細苗,夏葉舒展,疏密有致,株莖均整;秋霜圓花高懸,花貌豐滿,花色豔麗,花姿優美;秋風吹送散發出淡淡的清香。當今菊因品種、地域,及栽培技術的進步,使莖、葉、花各異,味有甘苦之別,花有大小之分,花期有夏菊、秋菊、冬菊之序,然受喜愛則一致。

次觀菊神韻,菊冒霜吐穎有梅之貞,菊傳香有蘭之幽,菊之雅有蓮之潔,名列花中四君子。

終觀菊意境,中國詩歌中常用比興的手法,將歌詠的內容、意境及精神現象,內化成「內美」及「修能」,進而默化為獨持的氣質。

菊隱逸:花開不並百花叢,不與眾花爭豔,時至金秋吐芬芳。五柳先生辭官採菊東籬下,隱居不再出仕,菊花由此得了「花中隱士」的封號。

菊貞質:重九節令霜降,百花盡凋零,獨存秋菊能傲霜,隱喻其貞質晚節。

菊幽隱:菊始生於山野,可植根於幽崖,亦可伴生於竹籬外;落花無言,人澹如菊,猶如避居山林的隱逸者,不為俗染。

菊幽香:深叢隱孤芳,遇秋風輕送,方知金菊暗藏幽香;喻文人道風德馨,不肯就飄零。

菊隨緣:菊可在籬邊傳送幽香,亦可在府邸展其花色,甚且也可到我家顯雅姿,隱喻文士可止可仕,一切行止一德隨緣。

菊花原產於中國,經過三千年的演化,逐漸形成了養菊、賞菊、品菊、詠菊、畫菊,將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交融出特殊的「菊文化」。再透過文士比興手法,使菊花成為隱喻人格的特質,將菊花高潔、清雅、堅貞、淡泊等象徵意義,與儒家之高潔,道家之隱逸,匯流成中國文化傳統特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