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豫馨
法國電影《抓狂演訓班》是一場以藝術教化人心的大型實驗:一位劇場演員帶領幾位重刑犯排演著名荒謬劇目《等待果陀》,成功地將邊緣人轉化為監獄之光,在各地巡迴演出獲得熱烈的迴響。觀看這部正式入選坎城影展,並奪得歐洲電影獎最佳喜劇電影大獎的作品,除能帶來精神上的舒悅外,也會使觀影者自然而然去解讀電影中所包藏的人生哲思。
故事取自真實事件
已經三年沒有演出機會的艾提言(凱德莫拉得飾)因為生活所需,接下到重刑犯監獄指導犯人排演短劇的工作,因為典獄長(瑪莉娜漢斯飾)希望藉著藝術活動來薰陶囚犯的心性。在獄中的表演得到肯定後,艾提言突發其想,接著舉辦長達半年的戲劇工作坊,訓練犯人們演出《等待果陀》。囚犯們桀驁不馴,讓艾提言吃盡苦頭,卻也驚險逗趣。鐵窗內的藝術實驗大受歡迎,甚至得到了法官特許,在全國各地巡演,終演場還被安排站上世界聞名的巴黎奧德翁劇院,連司法部長都蒞臨了,期待著和滿場觀眾一起見證獄政史上教化的奇蹟……
《抓狂演訓班》取材自一九八六年發生於瑞典哥特堡監獄的真實事件,導演艾曼紐寇克將場景搬到法國,完成這部融合荒誕與真實、存在與虛無、希望與絕望、信任與背叛等質素,相互不斷對照的諷刺幽默社會喜劇。編導風格外冷內熱,誠摯真實地刻畫出囹圄內外、舞台上下各角色的關係與情結,可謂是一齣張力強大的戲中戲。
教化方式太理想化?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貝克特作品《等待果陀》,描摹人類在面對空虛無望處境時產生恐懼失落感,內心迷惘又無可脫逃,讓獄中囚犯來搬演這部荒誕劇代表作,話題性十足,就像艾提言說的:「有誰比他們更懂得等待?」而隨著演出成功,不僅讓這群人犯成就感高昂,重新獲得心理上的尊嚴,也使失意演員艾提言蛻變為傑出導演,彌補了失敗婚姻與不和諧父女關係帶來的落敗感,看起來像是一個雙贏局面……?
但在觀眾隨著劇情忍不住為囚犯演員喝采、同情心爆棚時,我們是否也應該關注到另一個面向?當艾提言為大家爭取外出巡演機會時,典獄長回答:「你有想到被害者家屬的觀感嗎?」
這時觀眾的道德感開始與同情心互相拉鋸,思考犯人的演戲成就,是否反而再度挑起他人的傷痛?而且這樣的教化方式會不會太過理想化?獄方和艾提言有沒有錯估了囚犯們的參與動機?
本劇最後二十分鐘高潮迭起,意想不到的轉折既荒唐又震撼,法治與人治的矛盾衝突充分映射出《等待果陀》以荒誕解荒誕的戲謔反諷效果,連貝克特當年聽聞此事件時都表示:「這是發生在我的劇作上最美麗的事。」
這部完成度高、演技飽滿成熟的作品,曾於二○二○年金馬影展,獲得觀眾票選為外語片冠軍。觀賞《抓狂演訓班》就像參與了一場人性的冒險之旅,嘴角莞爾時內心體會到:現實真的會如此荒謬,人生居然活得比戲劇還精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