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宏信
茄子(Brinjal),梵文vatinganah,後來變成Badinjana。讀音qiézi,茄乃伽(qié)的譯音,從佛寺叫「伽藍」,僧團稱之「僧伽」,梵語Saṃgha,是僧伽藍摩samgharama的縮寫,梵文文獻亦有種植茄子的記載,印證茄子原產於印度。
茄子為茄科一年生草本,在熱帶則為多年生。葉呈卵形,夏、秋開淺紫色花,結倒卵形、紫色的果實,一般為紫色、青綠色、白色,亦有黑紫、黃、棕、淡綠、花色;形狀有長條形、卵圓形、橢圓、梨形,品種繁多。
茄子又名伽子、茄瓜、矮瓜、昆侖紫瓜、落蘇、酪酥、吊菜子、紅菜、紫菜。宋陶谷《清異錄》載:「隋煬帝飾(稱)為崑崙紫瓜」;李時珍《本草綱目》:「茄一名落蘇」;清初朱彝尊〈臨江仙〉:「隴上紫瓜好」,紫瓜指茄子。
茄子從印度傳到全世界,推測在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國,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就有教導栽培茄子的內容,西漢文學家揚雄〈蜀都賦〉也寫道:「盛冬育筍,舊菜增伽。」伽,便是茄子。
茄子肉質柔軟,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被稱為「夏令佳蔬」。傳統菜餚如醬爆茄子、油燜糖醋茄子、茄子蛋、茄子豆腐等,最常見的魚香茄子,魚香味來自多種配料調製而成,菜本身並沒有魚。茄子全株可入藥,《本草綱目》:「老實治乳頭裂,茄根煮湯治凍瘡,折蒂燒灰治口瘡,俱獲奇效,皆甘以緩火之意也。」果實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袪風通絡;葉可治血痢、癰腫、凍瘡;蒂能治腸風下血、汗斑;花可治牙痛;根可治腳氣、手足麻木,茄子皆具有藥用價值,唯性寒不宜多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