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廟主要出入口上方懸掛「全臺首學」黑底金字匾額。圖/林孟慧
文/林孟慧
台南孔子廟為台灣首座孔廟,位於台南市中西區。原為承天府寧南坊,建於明朝永曆十九年(一六六五),舊稱「先師聖廟」、「台灣府學」,是台灣最早的文廟,在清領初期成為全台童生唯一入學之地,因此稱「全臺首學」。一九八三年,中華民國內政部列為國定古蹟,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
台南孔子廟東、西方各有一座大成坊,下方為雙十字型承重牆,牆頂以燕尾收束,再以木構造支撐懸山式燕尾屋頂。
東大成坊是孔廟主要出入口,建於清朝康熙五十四年(一七一五),上方懸掛「全臺首學」的黑底金字匾額,非常亮眼。出入口北側立有一塊下馬碑,碑上刻有以滿文、漢文書寫的「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十二個字,為清朝康熙二十六年(一六八七)奉旨所立,引導來訪者由此步行進入孔廟,以示對孔子的尊敬。
孔廟占地約九千平方公尺,格局為標準的「左學右廟,前殿後閣」三合院,也是全台唯一有泮宮石坊的文廟。在孔廟的南側,有一半圓形泮池,泮池周圍立有石欄杆,泮池北邊與庭園相連的牆壁上,嵌有「思樂泮水」石碑,古色古香。東西二側設有兩廡、大成殿、明倫堂、文昌閣,北側有崇聖祠,廟區有著蒼天古木、綠意盎然的中庭,令人流連駐足。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於明治三十一年(一八九八)發布「公學校令」及「公學校規則」,在台南孔子廟設立「台南公學校」,提供台人小學程度的日文教育。明治三十七年(一九○四)更名為「台南第一公學校」,直到大正五年(一九一六)孔廟計畫整修,才將學校於隔年遷移。
二次大戰期間,孔廟因戰火波及而有部分毀損,戰後台南市政府集資分批整修,一九五三完工,後又經過多次修建,而有了今日的面貌。
台南孔子廟為台南文化古都的核心,孔廟周圍紅色的圍牆,緣於周朝貴族宮殿冠服的顏色,顯現其歷久不衰的神聖性。每年九月二十八日孔子誕辰紀念日,孔廟會舉行秋季大典,全程以三十八道程序完成祭典。每到這天的清晨五點左右,廟區已是人山人海,許多來此觀禮的人潮,皆是等待祭典結束後,上殿拔取牛隻身上的智慧毛,象徵求智慧,令人莞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