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婷醫師提醒,僵直性脊椎炎及早診斷、積極治療可有效減少脊椎發炎,降低關節功能喪失機率。圖/李惠婷醫師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50歲上班族男子,十年前診斷出罹患僵直性脊椎炎,因發炎與疼痛狀況不明顯,偶爾疼痛時會吃消炎止痛藥。今年年初發現自己除了下背部愈來愈痛外,還連帶全身有多處接骨點也出現腫脹疼痛,吃止痛藥症狀沒改善,且疼痛持續長達半年,讓他難以入眠、食慾不振,體重暴瘦10公斤,連行走都有困難,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直到醫師建議接受生物製劑治療,症狀才獲改善。
馬偕醫院過敏免疫風溼科主任李惠婷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是自體免疫失調導致的發炎性關節炎,在各個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主要發病患者以20到30歲間最為常見。臨床診斷僵直性脊椎炎,除了詢問患者症狀及家族病史外,還會搭配抽血及影像X光片檢查,有些患者甚至需要透過核磁共振,才可確認薦腸骨發炎狀況。
李惠婷指出,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如果沒有好好治療,發炎與疼痛的狀況會持續加劇,造成關節功能喪失甚至被破壞,嚴重時會造成脊椎沾黏,當原本一節、一節的脊椎關節沾黏時,在X光片上看起來就像竹竿一樣,影響日常生活動作,包括轉身、彎腰或是開車,嚴重者可能會駝背,身體無法挺直。
李惠婷說,僵直性脊椎炎除了影響脊椎及周邊關節外,還有關節之外的併發症,如部分患者是由眼科先確診「虹彩炎」後,轉介風溼免疫科檢查,才確診僵直性脊椎炎導致。目前治療方式,第一線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為主,部分患者合併使用口服免疫調節劑,也建議患者搭配運動或物理治療。第一線止痛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者,經由醫師評估,可考慮申請使用第二線生物製劑治療。
李惠婷提醒,患者除了定期回診追蹤外,建議平時應養成良好運動習慣,多做全身性伸展運動,如游泳、瑜珈等,因此病特性「愈不動,愈痛;愈動,愈不痛」,運動能減緩疼痛不適,提升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