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孟學醫師表示,透過膝關節鏡手術重建十字韌帶,可減緩疼痛、增加膝蓋穩定度、強化運動功能及避免早期關節退化。圖/亞大醫院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30多歲陳小姐,日前與友人攀登高山,不慎扭傷膝蓋,返家後立刻就醫檢查,但沒發覺異狀,她便無視膝蓋腫脹情況,依舊每天慢跑訓練,直到膝蓋持續反覆疼痛、步態不穩,甚至還會軟腳,不得不再次就醫,診斷為前十字韌帶斷裂,經手術將新韌帶「種」在適當位置,讓她走路不再卡卡,重現「膝」利身手。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主治醫師蔡孟學表示,「前十字韌帶」(ACL) 位在膝關節的中央深處,主要負責膝關節前後以及旋轉的穩定度,從外觀看不到也無法按壓,必須透過理學檢查以及核磁共振才能診斷,若前十字韌帶功能不佳,膝關節容易扭傷,不僅影響運動表現,長期下來更可能會造成關節軟骨以及半月板的損傷,甚至是創傷後的膝關節炎。
蔡孟學舉例,打籃球或踢足球這類需要快跑、急停轉身的運動,一旦腳著地沒踩穩,膝關節呈現「內八」狀態,前十字韌帶就很容易斷裂。上述陳小姐就是太急於下山,導致未踩穩摔倒而受傷;另外,包括車禍外傷,也是致病原因。患者當下並不會感到特別疼痛,僅感覺到走路怪怪的、不太穩定。
蔡孟學指出,前十字韌帶斷裂就像是被扯斷的麻繩鬆散,膝關節內關節腔的血會滲到周圍,沒有血腫也不會癒合,必須透過手術方式進行治療,一般可透過膝關節鏡手術重建十字韌帶,可減緩疼痛、增加膝蓋穩定度、強化運動功能及避免早期關節退化。
蔡孟學醫師為患者進行理學檢查。圖/亞大醫院
蔡孟學進一步解釋,韌帶重建是指取一段新的韌帶,透過關節鏡將新的韌帶「種」在適當位置,以取代原本受傷的十字韌帶。至於手術後膝關節功能恢復狀況,則取決於新韌帶的選擇(髕骨肌腱、腿後肌腱)、單股或雙股重建、取代位置等因素,若透過十字韌帶重建,搭配前外側韌帶固定,將可提供更高的穩定度,特別是旋轉的強度,讓術後恢復功能更佳。
蔡孟學建議,韌帶及固定物的選擇,有不同的來源及固定方式,各有其優缺點,患者必須與醫師討論,選擇最適合本身的治療方法;手術後,也必須要按部就班的持續復健,有助於受傷部位復原、增強肌力,避免以後運動再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