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提醒,長期被汙名化的精障者若確診,其內心恐更焦慮與不知所措,擔心被加深汙名化而不願就醫,影響其精神症狀與染疫後病情。圖/pexels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隨著國內新冠病毒確診人數持續增加,每天確診者涵蓋各行各業與各類身心障礙者,第一時間有症狀且快篩陽性時,當事人的緊張與不安可想而知;專家提醒,長期被汙名化的思覺失調症患者若確診,他們內心的焦慮與不知所措將更加嚴重,也擔心被加深其汙名化而不願就醫,影響到其精神症狀與染疫後的病情。
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理事長張自強表示,當思覺失調症患者也不幸確診時,提供他們完整的資訊,方可降低其恐慌,並能做適當的疫病處理。他歸納成以下三階段,提供大家參考,希望能讓確診思覺失調症患者,安心且平安的度過這波疫情。
確診前期:當知道自己有和風險對象接觸時,先做好自主健康管理約三天,若出現有疑似喉嚨緊或痛、咳嗽或發燒等症狀時,可以先做快篩確認。若快篩陽性時,可透或視訊門診(開放條件依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最新規定)或到車來速篩檢或社區篩檢站作進一步PCR檢測是否確診。
確診隔離:若已確診,除了做好自我隔離外,可透過視訊醫療和自己的精神科醫師討論用藥問題,是否要增減或調整藥物,以便讓自己在隔離期間維持症狀穩定與病情獲得控制。隔離期間,可與原精神復健機構透過電話或通訊軟體保持聯繫;此外,每天抽出時間運動以維持健康、每天正常作息、定時關心疫情與新聞。
隔離期滿:當已完成隔離七天後,依照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建議要自主健康管理七天,這段期間應儘量避免到公共場所或聚餐。隔離期滿,與原來精神醫療或復健機構聯繫後續的醫療事宜,以維持精神症狀穩定,並注意後續是否有後遺症。
當思覺失調症患者也確診,提供他們完整的資訊,方可降低其恐慌,並能做適當的疫病處理。圖/pexels
張自強建議,現有精神醫療與復健機構,面對思覺失調症患者對疫情的惶恐與對生活型態改變的不安,可以提供最簡單也最容易執行的「電話追蹤」關懷,每天花時間傾聽個案和家屬生活狀況、服藥及就醫狀況、並提供疫情相關衛教,以緩解個案對疫情變化的焦慮感、適時協助處理家屬與個案之間的衝突,並提供後續醫療或安置相關資訊。
他期望這波疫情緩和後,已確診思覺失調症患者,都能再回到穩定的日常生活,與精神醫療與復健活動中,降低個案壓力與照顧者負荷,避免因確診者的標籤,再次增加思覺失調症患者的汙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