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指出,近期有不少為人父母者,因疫情出現焦慮、緊張情緒,進而罹患大腸激躁症。圖/亞大醫院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全國疫情急遽升溫,每日確診數字節節攀升,再加上幼童染疫新聞頻傳,不少家長都很擔心小孩染疫及是否該打疫苗等問題,內心焦慮油然而生。35歲黃媽媽來到診間,主訴最近想到疫情都很不安,常常吃飽飯就會腹痛,每天都要上廁所好幾次,讓她相當困擾,就醫後發現,是焦慮引起的大腸激躁症。
另一位40歲顏媽媽,白天時常會出現腹絞痛,尤其吃飯吃到一半就必須要跑廁所,有時候會便秘,但有時卻又會拉肚子,解便常覺得解不乾淨,進一步就醫,問診發現是因最近疫情攀升,心理壓力變大,才出現相關症狀。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江承源表示,「大腸激躁症」是一種腸胃比較敏感的慢性疾病,會出現反覆腹痛、拉肚子、便祕及脹氣等症狀,屬於功能性蠕動障礙,因患者的腸子蠕動收縮比一般人還快,不僅僅是大腸會出問題,連小腸或胃部也會出現相關症狀,通常會持續六個月以上。
江承源指出,造成大腸激躁症原因很多,諸如飲食不正常、腸道發炎或感染之外,心理因素也是致病原因,例如處於憂鬱、焦慮等情境下,會造成自律神經功能失調,對腸胃道膨脹的感覺變得異常敏感,改變了腸道的滲透性、腸道免疫和微生物菌相,造成腸道蠕動的障礙,因而罹患大腸激躁症。近期便有因疫情出現焦慮、緊張情緒的父母就醫。
醫師發現,近期有許多年輕媽媽來到診間,主訴最近想到疫情都很不安,常常吃飽飯就會腹痛,每天都要上廁所好幾次,就醫才發現是焦慮引起的大腸激躁症。圖/亞大醫院
江承源說,臨床上大腸激躁症的排便習慣不規律,依照不同病因以及發生部位,分成腹瀉型、便祕型、腹痛型以及混合型四種,其中以腹瀉型患者占最多數。一天腹瀉次數,往往會超過三次以上,甚至剛用完餐就馬上有便意感;至於其他常見症狀,還包括腹部常出現絞痛、脹氣,但解便後會暫時緩解;解便時需要非常用力,時常會出現急迫感、殘便感;解便次數不規律,一天超過三次或一周少於三次;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糞便型態改變,呈現硬塊、稀軟狀,甚至嚴重還會出現水便。
江承源提醒,大腸激躁症患者雖飽受腸胃症狀困擾,但體重並不會減輕,也不會出現嚴重併發症,除了提供藥物劑型治療之外,也會建議民眾需適當紓解情緒壓力、保持充足睡眠,以及避免刺激食物,並輔以定期檢查,遠離大腸激躁症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