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界分析,因為外送方便,加上消費者仍可外出採買,對蔬菜箱需求降低。
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本土疫情爆發,不僅學校停課外,民眾自主防疫,包括餐廳都自主改為外帶禁止內用,消費力大減一半以上,生產端農民計畫生產銷路銳減,連去年賣得不錯的蔬菜箱都賣不動;農委會表示,因應疫情變化,開始媒合農民與通路,協助度過難關。
北部某食材業者表示,上游農民受創最慘,去年學校連續停課6周,今年才剛停課1周,跟去年相比今年好多了,也還好雞蛋沒放在同一個籃子,除了供應蔬果給學校,還有養老院、醫院、機關行號可送,至少不會讓員工放無薪假;他去年也做了蔬菜箱,但今年沒升3級,民眾可以外出採買、用餐,因此今年不打算做。
蔬菜退單頻傳 民眾消費力剩2成
產地農民表示,不是只有學校午餐,包括餐廳、賣場的停單、退單頻傳;菜農林佳新表示,因應疫情,早已耕鋤兩甲多大陸妹;團膳原本6公噸的蔬菜訂單,變成75公斤;他直言,農民損失比團膳多,學校停課,團膳業者只要一通電話來改單、停單就好,真正耗損的是生產端農民。
他說,今年也沒什麼人做蔬菜箱了,有人要求製作蔬果關懷包,但一天僅有幾十箱,屬於少量;至於超市的通路,包括全聯、家樂福買氣也沒特別好,主因是去年升3級,傳統市場不能去,因此消費者會去超市通路;今年沒升3級,也沒禁止外出、內用,去年模式不能套在今年,超市賣場銷售沒特別多。
菜農陳鳳義說,消費力跟平時相比大概剩下2成,有機菜因為學校停課全停擺,停單百分之百,至於去年熱賣的蔬菜箱,今年賣不太動,主要是都會區外送方便,加上超市賣場也有自己的配送,除了買蔬菜,消費者還可以同時採購肉品、漁產以及其他生活用品,遠比單獨採購蔬菜箱方便實用。
農委會農糧署副署長姚志旺表示,學校停課只是一小部分,還包括餐廳、賣場消費等;會開始協助分流其他市場,農糧署各分署都有窗口,遇到消費受阻可媒介到相關團體銷售,比如供應的包裝場,合作社場,如漢光、加州、北農等,有部分超市包裝菜也可以媒介分流。
至於契作的蔬菜,姚志旺說,會用蔬果箱協助銷售,部分也致贈慈善團體,疫情狀況瞬息萬變,由於暑假原本蔬菜的種植量會相對較少,農民也會提前因應,自主降低生產量,另外,就是部分媒合到其他通路與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