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3400年歷史的古城重見天日,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保存良好的陶罐(圖)。圖/取自網路
伊拉克3400年歷史的古城(圖)重見天日,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保存良好的陶罐。圖/取自網路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過去數個月來,伊拉克南部飽受極端氣候之苦,面臨嚴重乾旱。為了不讓農作物乾枯,當局去年十二月起,開始從伊拉克最重要水庫摩蘇爾大壩(Mosul Dam)引水。由於水位降低,在幾十年前被徹底淹沒的一座擁有三千四百年歷史的古城,因此得以重見天日。
據CNN報導指出,今年一月到二月之間,考古學家在伊拉克北部的摩蘇爾大壩,組成研究團隊對這座青銅時代的古城進行深入研究。古城中有宮殿及其他大型建築,據專家推論這座古城,應該是青銅時期的古扎奇庫城(Zachiku)。當地為西元前一五五○年至一三五○年間米坦尼帝國(Mittani Empire)的重要樞紐。米坦尼帝國領土,從地中海一路延伸至伊拉克北部。
早在二○一八年,研究人員已經在類似的一段水庫乾涸期間,在一個小山丘上發現一個堡壘式宮殿,邊上有一大片梯田牆。在牆壁的遺跡上,普爾吉茲的團隊當時發現了明亮的紅、藍色調的壁畫遺跡,據推測這是宮殿的典型特徵。
普爾吉茲告訴媒體,儘管古城被水淹沒,但這些顏料仍然保存了下來,這在一個考古學上「已經是轟動事件」。她表示,希望這次有一些新的有趣發現。
在這次的緊急發掘中,研究人員發現了更多的大型建築,例如,一個有圍牆和塔樓的巨大防禦工事,將古城圍裹起來。普爾吉茲表示,特別令人興奮的是「一個巨大的、多層的倉庫式建築」。這座建築物的規模表明,其儲備物資數量龐大。而這些物資首先要被生產出來並運到那裡。
普爾吉茲說,到目前為止,人們對古扎奇庫的了解並不多。研究人員表示,儘管建築牆體是由未烘烤的泥磚組成,而且處於水下多年,但牆體狀況出奇地好。古扎奇庫城在西元前一三五○左右發生地震,部分的城牆倒塌而壓毀下方的建築物。
暗藏米坦尼王國密碼
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五個令人著迷的陶罐,在這些陶罐裡,有一百多塊楔形文字板。普爾吉茲興奮地說:「當你考慮到這些沒有經過燒製,而僅僅是由固體粘土組成的泥板,在水下待了這麼久,卻得以倖存下來。」這些泥板是在中亞述時代製作的,據推測,人們在古城的廢墟上再次定居生活。所發現的楔形文字,有可能提供了關於米坦尼王國的滅亡,以及統治該地區的亞述人的信息。
對於米坦尼王國,目前人們仍然知之甚少。 在水庫中現身的古城廢墟被重新淹沒前,建築物們被蓋上了嚴密的塑料布,並被礫石填充物覆蓋。這是為了保護遺址免受進一步損害。
極端氣候下意外收穫
雖然二○一八年時,考古學家就曾在當地發現一座宮殿,不過近期水位退去後發現更多建築物,可謂是極端氣候下的意外收穫。其中包含幾座塔樓與城牆,以及一座多層樓高的倉儲大樓。該建築十分巨大,因此專家推論該城市當初應該儲放不少物資。這些建築是以太陽晒乾的泥磚建成,因此通常在水中會影響結構。
考古學家表示,由於目前仍未發現米坦帝國的首都,因此到目前為止對該古城的了解並不多。近期發現的文物或許有助於了解該文化。
不過,烏克蘭就沒那麼幸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二十三日表示,專家證實,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已造成當地一百五十二處文化和歷史遺址全部或部分遭到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