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腦中風、主動脈剝離等高血壓性疾病致死風險,平時在家務必養成量血壓的習慣。圖/unsplash
【本報台北訊】衛福部公布最新2021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仍排名第一,但腦中風、主動脈剝離等高血壓性疾病排名從前一年的第7名,上升至第6名,死亡人數為7886人,年增率為17.6%,更是前10名排名第一。
專家表示,高血壓性疾病排名上升有兩大原因,第一、死因歸類合理化,因高血壓為腦中風、主動脈剝離的根本原因;第二是疫情期間,許多民眾未按時服藥,造成腦中風、主動脈剝離惡化致死。
台灣高血壓學會名譽理事長王宗道說,高血壓性疾病排名逐年上升,主因是過往被低估,現在才慢慢反映出高血壓的真正影響,若要降低腦中風、主動脈剝離惡化致死危險,平時在家務必量血壓。
王宗道表示,在家養成量血壓的習慣應遵守「722」(諧音:請量量)口訣。7是連續7天量測,2是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是每次要量兩遍,兩遍間隔1分鐘,再取平均值。
另為疫情期間,許多民眾不敢就醫或未按時服藥,造成病情惡化。王宗道提醒,依研究顯示,血壓藥為保護血管、心臟、腎臟,切忌不可隨意停藥,按時服藥才可以有效降低3至5成心肌梗塞、腦中風、主動脈剝離的死亡率,並延長3至5年壽命。
此外,以往血壓標準為舒張壓140mmHg(毫米汞柱)、收縮壓為90mmHg,現在為舒張壓130mmHg、收縮壓80mmHg。王宗道說,往下調有其必要性,數值嚴格一點,讓病人有所警覺,對控制病情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