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陽
南朝劉義慶在《世說新語‧雅量》中,講了發生在東晉周嵩與周顗兄弟間的一則小故事:
一次,周嵩喝酒醉了,瞪圓了眼睛扭著頭對他哥哥周顗說:「您才能比不上我,卻意外地獲得大名聲!」接著,舉起點著的蠟燭扔到他身上,周顗笑著說:「阿奴(那時對弟弟親暱的稱呼)用火攻,是下下策啊!」
這則故事發生的重要前提或者說背景是,周嵩喝醉了;也可以說,如果不是喝醉酒,那麼,這一故事就未必會發生。為什麼?因為雖然周嵩性格有些「狷直果俠」──過於耿直乃至冒失,但是在沒有喝酒、頭腦清醒的情況下,恐怕未必會對自己的手足如此粗暴失禮。
另一方面,我們該知道的是,周嵩可絕不是平庸之輩,事實上,他還是有些才能的,所以才能夠累遷御史中丞──御史台主管,而御史台是中央負責監察的部門。但是,他自身的個性又是有明顯的弱點,「傲」就是其中之一,並且,他這「傲」甚至還反映到了不能容忍哥哥的名氣在他之上。
但,這就是周嵩的錯了。兄弟,本應是情同手足、榮辱與共的關係,哥哥名氣很大,周嵩作為兄弟,不該為此驕傲自豪嗎?此外,周顗的名氣為什麼更大?其實也未必是因為他的文采比較好,會不會是因為在其他某些方面更勝一籌呢?比如說「氣量」。當周嵩使用「火攻」洩憤時,周顗居然是「笑曰」!僅此舉,是不是就立判高下?
現實生活中,一些人特愛妒忌人,卻不知道反省與完善自己。在我看來,周嵩就是這些人的一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