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專欄】秋天到了,該怎麼養生?

文/吳建東中醫師 |2022.09.17
1561觀看次
字級
左右開弓似射鵰。圖/吳建東中醫師

文/吳建東中醫師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短短幾個字就道盡了秋季養生的重點。秋季的節氣從立秋開始,經過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一共經歷了六個節氣;從節氣名稱即可看出,氣候一天比一天寒冷,而日照時間也一日比一日縮短。秋季主肺,肺臟最容易受秋季影響,因此老祖宗強調此時應該要早睡早起,讓肺氣得以舒展,同時要穩定情緒、收斂神氣,避免過度的活動而耗散能量,為即將到來的寒冬做準備。

正因為秋季的日照時間持續縮短,氣溫也逐漸變低,有些容易受日照影響的情緒疾患,就容易在此時發作,再加上此時草木枯萎、花葉凋零,也常常誘發悲傷低落的情緒。這種疾病稱為季節性情緒失調,可能會情緒突然變很差、疲倦、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全身無力等等,這與中醫認為秋季屬悲的觀念不謀而合。這時建議多晒晒太陽,多出去散步、旅遊,以避免憂鬱症的發生,也與古人認為秋季要登高望遠的行為相同。

此外,秋季的主要特色為燥,也就是乾燥而缺乏水分,可能與溫度下降、溼度變低、季風逐漸強盛有關係,而秋季相關的肺臟最為嬌嫩,也最怕水分不足。秋燥的影響主要也出現在肺臟,諸如咳嗽、氣喘、口乾、鼻癢等等症狀,而與肺臟相關的器官如皮膚、大腸等也容易出現毛病,比如皮膚容易因汗液、脂肪分泌不足而乾癢,大腸則因腸液分泌不足而大便乾燥難出,秋季請要特別注意水分的不足。

然而,秋季的燥還有分別,秋分之前的初秋氣候,氣溫仍高,因此屬於溫燥,這時會以乾燥煩熱為主,受影響的患者可能會口乾舌燥、大便乾硬、乾咳少痰、甚至會煩躁易怒。而秋分之後的深秋氣候偏涼,屬於涼燥,因此除了上述乾燥的症狀以外,還會容易有怕冷、鼻流清涕、四肢麻木等等的症狀,涼燥的症狀一般會在冬季更為嚴重,請讀者們務必做好準備。

臨床上有位患者表示,最近這一陣子手腳就開始冰冷疼痛了起來,本來以為是冷氣開太強,或是電扇吹太多,但仔細一問並非如此,這些症狀是從立秋過後開始發作的。一般來說立秋剛開始的時候,寒氣並不會很強,但少數體質較敏感的患者,就已經在節氣變換的時候出現症狀了,因此便以溫經通絡、補養氣血的方式調理,讓該患者的症狀得到改善。

綜上所述,秋季要請讀者們多補充水分,以免燥邪的影響。可適當的食用溫潤的食材或藥材,如牛奶、芝麻、木耳等食材,或是杏仁、百合、麥門冬等藥材;初秋時要多飲水,以避免溫燥的傷害,深秋則要適當著衣,以避免涼燥的影響,多多出外郊遊、運動,以讓氣血循環通暢,肺臟得以交換新鮮空氣。在此,推薦八段錦的第二式:左右開弓似射鵰,開胸養肺,促進循環,讓大家都有個健康的秋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