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高雄訊】中山大學講座教授陳鎮東研究發現,60年前美俄核彈試爆,在黑潮深水遺留大量放射性銫137,超過福島核電廠事故釋出量千倍,且可能在東北角湧升海域被蝦蟹藻類吸收。
中山大學昨天指出,海洋科學系講座教授陳鎮東,近期關於黑潮放射性物質的研究,獲世界頂尖期刊《海洋汙染公報》刊登。
2011年日本福島核能電廠事故,釋放大量放射性元素「銫」,陳鎮東與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台灣大學、海洋大學及行政院原能會輻射偵測中心組成研究團隊,2018年開始採樣調查台灣周遭海域的銫134、銫137及其輸送情況。
陳鎮東研究團隊發現,黑潮200到400公尺深處,有最強的銫137輸送量,且是2016至2018年福島地區每年釋出到海洋的1000倍。
陳鎮東指出,福島及核爆會產生放射性銫134與銫137,目前半衰期較短的銫134已偵測不到,而半衰期約30.2年的銫137,含量均低於原能會之紀錄基準值,並不對人體造成危害。
團隊究其來源,發現黑潮輸送的大量銫137,並非11年前的日本福島核能電廠事件,多數來自於60年前、1958至1962年間,早已被眾人遺忘的美俄密集核彈試爆歷史。
陳鎮東說明,雖然福島釋放的物質,確實會經西北太平洋海水循環進入黑潮抵達台灣,但台灣觀測到的銫,不見得都是福島釋放的,很大部分是過去核彈試爆殘留物質。
團隊推測,台灣東北角屬海洋重要湧升地區,海洋深水會在此處湧升到東海表面,銫137可能會從海洋深處湧升至表層水深約20公尺處,藻類、海洋生物吸收後,進而被人類從事海洋漁業如養殖、捕撈時利用,恐影響人類。
針對日本擬於明年春天排放福島含氚廢水,陳鎮東也藉這篇研究指出,核彈試爆過程,原子彈會釋放銫137,而氫彈會釋放氚,台灣附近量測到的氚也可能是過去核彈試爆所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