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Pixabay
大師為全山大眾開示國際佛光會第八次世界會員代表大會主題「公是公非」,與會者有二千人。(2000.5.16)圖/佛光山提供
文/星雲大師
海內外徒眾講習會
時間:二○○○年五月二十三日
地點:佛光山雲居樓
出家學佛要有大眾的觀念,不要有自我的觀念,要重「是非」而不重「利害」,有利害觀念就會計較什麼對我有利益,什麼對我沒有利益,而失去了是非。
是非觀念不是平常講的說是非、傳是非,而是在事情的對錯上,能知道善惡、輕重、好壞,知道自己應該或不應該,凡是「是」的,擇善固執;凡是「非」的,即使對我有利益,也不可取,希望佛光人都能養成是非觀念。
我自己感到很慶幸,雖是出生在窮苦的家庭,但是我的母親經常為人排難解紛,從小耳濡目染,就知道是非很重要。出家以後,接受佛法,更感覺到人間的公理就在是非之間。有是非,就有公道;有是非,就會正確;有是非,我們就會服氣。國之不國,家之不家,就是由於是非顛倒,以是為非,以非為是。所以,佛光人不管老少,都要建立一個非常強、非常高的是非觀念。
掌握分寸 無愧於心
建設佛光山,這件事對我的一生,究竟是對、不對,很難講。不過我自詡我有一個特性:是非觀念很強。對於判斷誰是誰非,我有自己的一把秤。
我自己也有一個願力,秤量天下的是非輕重,做一個佛教的評論者,為佛教的公道做一個見證。所以我初到台灣後,寫了一些小小的短文,集合起來叫做《覺世論叢》,就是想評論佛教的是非。在中國大陸,我辦過《怒濤月刊》,也是為佛教評定是非。當時多少的青年為我歡呼喝采,多少的長老視我為洪水猛獸,這些我都不介意,凡事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
自從三十多年前走上弘法的道路、建設佛光山後,我不願意我的門徒弟子,因為我評論佛教的得失,而受牽連、影響,所以經過檢討,一番掙扎以後,就不再去評論是非了。
我們評論人家的誰是誰非,當然人家也就要反擊我們的對與不對,這會讓我的徒眾、學生,天天跟在我後面受人議論,我雖不要緊,然而考慮到大家幼小的心靈也許無法承受,因此就放棄了。但是我自覺評論是非的性格,使我在心中具有一個很有分寸的度量衡。
明辨是非 服從真理
有人經常問:「佛光山是怎麼管理的?」我們的管理法只是一個公平、平等,我們重視「公是公非」。不過,佛光山的弟子、學生們,也應該自我檢視究竟有多少「公是公非」的素養、「公是公非」的觀念。還是有一些人自我執著,不分是非,不肯服從真理。
國際佛光會的世界大會每年都要訂一個主題,今年的主題叫做「公是公非」。目前國家、社會所要的,不光是經濟成長、自由民主,更需要「公是公非」。今後佛光山徒眾、學生的未來,不論是事業上的成就,或是學業、道業上的成功,都要建立在「公是公非」之上,如果佛光山每個人都可以「公是公非」,佛光山必定前途光明,大眾安身立命。因為有「公是公非」的觀念,無論團體也好、個人也好,人家還你一個公道,你還有什麼不平的呢?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