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新的一年到來,許多人審視去年定下待做清單時,會懊惱「拖延症」造成一事無成,心理師及醫師傳授妙計,為新年設定待做清單外,不妨從「想成為」清單開始,釐清自己,向拖延說再見。
諮商心理師林萃芬表示,雖然人們常以「拖延症」形容,但拖延其實是一種現象,通常是因為心理狀態導致,想改善「拖延症」可以先從三個小步驟和自己對話。
第一步必須找出延宕情境,林萃芬說明,如遇到較困難的工作、或抗拒指令,也可能只是單純傾向將事情拖到最後一刻,不是所有拖延都是一個狀況。
她指出,釐清延宕狀態,才能進入第二步,即審視「拖延症」對人生造成什麼影響,拖延一定會造成壓力及心理負擔,即使是因為人格特質享受將自己逼入截止日,快速、有效率完成任務,但不容忽略在趕工過程中,身體會進入高壓狀態。
只有在意識到拖延會形成隱形壓力、為人生增壓,才會真的有動力進入第三步解決、克服;林萃芬建議,為任務規畫時間表是簡單卻有效的解方,在設定目標、達成目標的過程間,成功經驗能增加心理技能,若真的不知如何引導自己,也鼓勵民眾尋求專業諮商心理師協助。
聯安診所家醫科專科醫師陳采汎也分享,面對嶄新的一年,先別急著訂定「待做清單」(To Do List),可先設定自己的「想成為清單」(To Be List),掌握回想正向情緒的訣竅,從核心出發,思考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再為這樣的自己,進一步設定適合採取的行動。
陳采汎舉例,在新年To Be List選擇了一項「我想要成為一個健康的人」,那在規畫新年To Do List時,適合採取的行動就會是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健康的人,就可以寫下嘗試不同運動,找到自己喜歡的那一種、至少七個小時的睡眠時間,及為自己安排一次健康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