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朵而
整理/黃朵而
1
為了讓孩子更加了解稻米,花蓮富里青農鍾雨恩與插畫家章芙菱合作,將稻米成長過程畫成繪本;鍾雨恩還找來農家手工製作稻米公仔,將稻米去殼的過程,轉換成公仔的換衣,打造成食農教育的教材,並巡迴全台國小進行教學。鍾雨恩認為:
「如果孩子不了解稻米生長的過程,怎麼會愛上米飯、珍惜米飯?」
2
德里克.雷貝洛(Derek Rabelo)因先天性青光眼,導致雙目失明,但這無法阻擋他對海洋的熱愛,17歲開始學衝浪的他,憑著聽覺和觸摸海水的感覺,辨識海浪及方位,即便最具挑戰的筒狀巨浪,他也成功征服。雷貝洛說:
「如果你有夢想,你就要相信自己,否則你做不到。」
3
景觀設計師王文心參與設計台北植物園「野花園」時,特意模仿自然機制,讓台灣原生植物以混植的方式生長,讓人一走進去就很放鬆;她也是以這種自然、舒服方式,面對生活一切,不是刻意營造氛圍,而是接受事物本來的面貌。王文心說:
「只要把手上有的東西,當成最好的東西,事情可能就會慢慢變好。」
4
大支是台灣最具話題性的饒舌音樂界人物之一,他常在歌曲中融入對社會的觀察,也把自己的世界觀、動物保護、環境保護等理念寫入歌詞,甚至已吃素長達16年;曾罹患恐慌症的他,依然隨身備藥,並上心理諮商課程。大支認為:
「那些很陳舊的心靈傷口,就要去正視和治癒。」
5
戴淑玲曾當過國小代課老師、開過書店,也擔任過嘉義市政府建設處長,經歷橫跨產官學,她工作總是懷抱「找樂子」的心境;如今身兼承億酒店總經理、承億集團副董事長的她,最掛念的並非績效,而是每件事是否好玩、有趣。戴淑玲表示:
「人生唯一有意義的是做有趣的事,在每個當下對靈魂有所啟發。」
6
楊明金除了在中國大陸雲南省瀘水市經營輪胎店,同時也是一名公益電影放映員;24年來,他帶著放映機走進村落,免費播放電影,為了讓傈僳族老人也能看懂電影內容,他運用塗磁技術,把字幕從漢語轉成傈僳語,為山村居民帶來知識和歡樂。楊明金說:
「電影讓我的生活有了光,我希望這束光能照亮更多人。」
7
美國佛州一名男子麥肯齊(Marquis Mckenzie)16歲時,因持有非法槍械入獄,出獄後他就學、就業屢屢碰壁;最終他決定自行創業,將在獄中「清潔打掃」的專長化為商機,2015年創立清潔公司「汙垢大師」,去年營利達9.2萬美元(約新台幣280萬元)。麥肯齊認為:
「你的過去不能決定你的未來,它不應該阻礙你的成功。」
8
印度恆河時常充滿成噸的鮮花,殘留的農藥、殺蟲劑也滲入河水,造成汙染;為了減緩環境惡化,阿加瓦爾(Ankit Agarwal)2018年創立新創公司「Phool」,專門回收廢棄花卉,並將其變成植物性皮革「Fleather」,且推出錢包、涼鞋等產品。阿加瓦爾說:
「我想讓動物皮革成為歷史,我不確定是否會在我有生之年發生,但肯定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