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Ming
文/陌上君
明代時,年畫以各種民間故事、小說、戲曲或風俗為創作內容,形成一種象徵性的裝飾藝術。明中葉後,因彩色套印技術成熟,年畫發展飛速,出現像是天津楊柳青、山東楊家埠、蘇州桃花塢等著名年畫產地。
清朝康、雍、乾時期,社會國泰民安,為年畫鼎盛發展打下基礎,各地紛紛打造出自己的特色。題材方面,除了延續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戲曲人物、演義小說等,在創作形式上也融入了朗世寧、利瑪竇等人的西洋繪畫風格,成為西風東漸的代表性藝術。
清末民初時,因中西藝術交流融合,西洋石印技法傳入,當時繁華的上海出現了一種新式年畫──月分牌年畫(畫面附有月曆,原為商業廣告宣傳畫),它印刷精美、刻畫時裝美女,美女可能置身於花園洋房,甫一出世,立刻風靡大街小巷,受到各行各業的熱烈歡迎。
月分牌年畫除了玩賞點綴、商業宣傳外,還被賦予了懲惡揚善、忠貞愛國、道德教育、信仰傳承的教育功能,因為當時中國處於內憂外患,年畫一躍成為提倡愛國、反抗列強侵略的最佳傳播媒體,連當時不識字的百姓只要看圖都能心領神會。
時至今日,年畫再度蛻變。作為一種版畫形式,年畫創作不如繪畫自由,它需要套色、試版,當題材逐漸流於俗套之際,藝術家也試圖與漫畫、拼貼等藝術形式相互激盪,在戮力求新求變之下,期盼有一番新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