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疾管署今(24)日舉辦「結核不潛行 YES! WE CAN!」記者會,宣誓齊心協力防治結核病。圖/疾管署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衛福部疾管署提醒,我國每年仍約有6000多人確診結核病,民眾如出現咳嗽2周、有痰、胸痛、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發燒等疑似結核病症狀,請主動就醫,及早診斷與治療,規則服藥6至9個月可治癒,保護自己與親友的健康。
為響應3月24日「世界結核病日」,提升大眾對結核病的認識並進而落實防治,衛福部疾病管制署接軌國際,於今(24)日舉辦「結核不潛行 YES! WE CAN!」記者會,宣誓齊心協力防治結核病。
衛福部次長周志浩表示,台灣結核病防治多年來在公衛、醫療、民間、各部會等的共同努力下,達成新案發生率從2005年每10萬人口73例,逐年下降至2022年的每10萬人口約28例,累積降幅達62%。
為加速結核病發生率下降,後疫情時代,將著重於「疑似結核病」的及早發現及介入,以及擴大「潛伏結核感染」檢驗與治療,以預防結核病發生。疾管署將持續透過跨部會、跨司署及與地方政府、醫療院所、民間團體等密切合作,積極導入新診療或檢驗技術與方法,運用數位科技,致力落實各項結核病防治工作。
健康節目主持人張鳳書(左),上台分享對結核病的認識。圖/疾管署提供
健康節目主持人張鳳書分享,對結核病最初的認識,是從前因拍戲的關係,劇中會有「咳血」之類的劇情安排,說是得到了肺結核。後來,她才逐漸了解,原來「結核菌」不只會出現在「肺部」,引發「肺結核」,身上各部位,其實都有可能發病。
台灣結核暨肺部疾病醫學會理事長王振源說,結核病透過「空氣」與「飛沫」傳染,一般人受到結核菌感染後約有5-10%機會發病。當身體免疫力夠,維持尚未發病狀態,稱為「潛伏結核感染」。潛伏結核感染沒有症狀,也不具傳染性,但在免疫力低下時,就可能發病成為結核病,並造成傳播。
呼籲民眾,平時注意環境通風,保持健康生活型態,提升免疫力及落實衛生習慣與咳嗽禮節,假如檢驗發現為潛伏結核感染,應及早接受潛伏結核感染治療,以預防結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