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塑膠再製品 2025年再生料使用25%減碳15萬噸

 |2023.03.30
674觀看次
字級
環保署推動產業於包裝掺配塑膠再生料,邀請國內示範業者花王、耐斯等企業,希望與產業攜手並進,減少元物生料耗用,達到2025年再生使用比率達25%、2030年達30%的目標。圖/胡瑞玲

【本報台北訊】為促進國內塑膠循環再利用暨廢棄物減量,環保署推動產業於包裝掺配塑膠再生料,今(30)日舉辦「推動塑膠再生商品,塑創綠色循環」記者會,邀請國內示範業者花王、耐斯等企業,希望與產業攜手並進,減少元物生料耗用,達到2025年再生使用比率達25%、2030年達30%的目標。

環保署2020年成立「塑膠再生粒料推動平台」,串連品牌業、製瓶業、再利用機構等,倡議使用再生料添加比例,以2025年達到25%為目標,再生料使用量可增加約7.5萬公噸,貢獻減碳效益約15萬公噸;2021年規畫塑膠再生商品審查機制及要點草案,並完成辦理2家審查作業。

去年11月3日公告「非填充食品之塑膠再生商品推動作業要點」,同年5月衛福部也公布「食品容器具包裝之PET再製酯粒原料」申請作業流程。

花王採購部長吳孟娟表示,花王2016年推出全台首支100%再生PET產品後,持續積極推動再生料產品,目前已有60多種品項使用再生素料,商品都有環保標章,為響應政府政策,也會朝2030年目標邁進,希望政府能簡化驗證程序,加速推動廢容器回收費用優惠配套措施,鼓勵更多企業加入推動循環經濟。

耐斯生產部協理許輝煌指出,使用再生料因需人力回收、分類、再製造再生料產品,讓成本增加約3成,消費者雖支持環保概念,但要多掏錢購買仍會多考慮,因此需要政府協助,如政府採購法是否能將再生料產品納入優先採購產品,這樣才會有基本盤,政府帶頭做,民間消費自然就會起來。

圖/胡瑞玲

金元福包裝公司研發部暨業務部經理陳強治說,國內客戶主要為好市多、家樂福、大潤發等量販店,以及義美、桂冠等食品大廠,一年PET用量約5萬噸,加上PL等其他材料約8萬噸。

陳強治表示,早年公司每年舉辦淨灘活動,但發現對減碳效益有限,經檢討公司ESG方向後,訂定將PET全數轉乘RPET目標,今年預計達成30%,儘管成本增加2成5,但目前旗下國內外客戶均已100%轉換使用RPET;另更規畫將賣場賣出去的再生料托盤、水果盤等回收再利用,重新製成托盤及水果盤,讓塑膠數量不再增加,預計今年開始實施。

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長賴瑩瑩說,成立塑膠再生粒料推動平台後,已有部分業者加入驗證,而訂定再生商品作業要點,會優先推動非填充食品的塑膠容器使用再生料。

賴瑩瑩指出,由於目前驗證機制尚未建立完善,因此不清楚再生料實際使用情況及數量,但統計目前業者能產生30萬噸再生料,推估2020年用了6萬噸、2025年將增加7萬噸,後續待驗證制度建立好並讓消費者了解再生料後,將持續推廣食品類或物品類包材使用再生料。

業者希望加速驗證審查及提供回收處理費優惠,賴瑩瑩表示,現在才剛開始推動,文件及流程會以較嚴謹方式審,待程序穩定後就可簡化,也會推動優惠措施,包含環保標章及費率減免等;由於現在並無驗證機制,待機制建立後,使用再生料將納入環保標章規範中,不會另標示再生料標章。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