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7】佛法真義2 佛學思想 ㊾ 行佛

文/星雲大師 |2023.05.20
4175觀看次
字級
佛陀因為修忍辱,圓滿六度,故能成就三十二相。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

過去一般佛教徒都說「我信佛」,若問他:「佛」是什麼?他卻說不出來。有些人遇到苦難時,就說「我求佛」、「我拜佛」;有的人平時覺得,自己有些行為需要規範,所以「我念佛」、「我學佛」,用以克制妄念、行為。但比拜佛、求佛、信佛更上一層的,那就是「行佛」。

行佛,就是依照佛陀的教法去實踐奉行,在日常的行住坐臥中,任何時候都能自動自發,覺照現前所行是否清淨,並藉由佛心把自己本具的寶藏開發出來。平時我們稱呼學佛的人為「行者」,就是要去「修行」佛法,要如佛陀所說、所行去做,例如:行佛的慈悲、喜捨、無我、忍耐、平等。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是要「行佛」,而不只是「學佛」而已;想要有所成就,是要時時刻刻,每日地在生活中實踐,而不應是知道了訣竅卻束之高閣。

在佛教的經典裡,每部經都以「如是我聞」作為開頭,以「信受奉行」作為結束;能夠信受奉行佛法,就是行佛。所以,佛教講「解行並重」、「福慧共修」,都是說明學佛不能只在義理上鑽研,佛法要在生活中體驗、印證,唯有透過自己力行,才能融入身心,成為自己血液裡的養分,如此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

記得四、五十年前,也記不得什麼因緣,我到了北投一間寺廟,許多的信徒在那裡拜拜。我才剛進去不久,就看到過去台灣代理澳洲 OAK 奶粉的董事長曹仲植先生也走了進來。

他的太太是虔誠的佛教徒,一看到我就趕緊跑過來說:「師父!我先生來了,你趕快叫他拜佛。」我一聽,在那個時候,像這樣穿著西裝革履的大老闆,要叫他拜佛,這是很為難的事情,我也不知道從哪裡來的靈感,就說:「曹先生不必拜佛,行佛就好了。」曹仲植居士很聰明,他即刻說:「師父說得對,我不必拜佛,行佛就好。」

就這麼一句話,曹先生從事社會慈善公益活動,不遺餘力,例如他創辦台灣生命線,援助無依無助的人走向光明之路;成立曹氏基金會,獎助清寒學生。直到現在捐助了百萬輛左右的輪椅給全世界需要的人,甚至每當世界各地遇有重大災害,他都捐助千百萬元賑災。當別人讚美他善名遠播時,他總是說:「念經不如聽經,聽經不如講經,講經不如實踐,我只是『行佛』而已。」

因此,為了提升佛教徒的信仰層次,我提倡「行佛」,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能確切實踐佛法。例如佛要我們慈悲,則不可輕易傷害生命;佛要我們忍辱,則不可瞋心怒罵他人;佛要我們廣結善緣,則不可自私自利……唯有真正落實「信仰生活化」、「生活佛法化」,二六時中不論行住坐臥,都能自動自發、自覺自悟的「行佛所行」,我們才能獲得佛法的受用,佛教也才能根植於人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