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福星台灣:台灣物產生態大觀 ( 16-6)日本殖民:茶葉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023.01.27 語音朗讀 86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茶葉的發酵、炒菁及紅茶綠茶之別 1930年代,北台灣一處製茶廠。茶葉的發酵,是隨著萎凋逐漸進行的,尤其在萎凋的後期,經由擾拌和堆厚,可以加速發酵的過程。茶葉一般分為綠茶和紅茶,主要由茶菁發酵階段決定,不發酵的茶菁保留植物的原味,即為綠茶,發酵的茶菁則為紅茶,且發酵的程度不同,會決定茶葉的風味。炒菁又稱為「殺菁」,即是使用高溫工具停止茶菁的發酵過程,將茶菁炒熟或蒸熱,此過程中,菁臭味會消失,形成茶香味。如果製作不發酵的綠茶,則會跳過萎凋,直接進行炒菁的工序。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茶葉的揉捻工序 1930年代,北台灣一處製茶廠,茶葉被放進揉捻機進行揉捻程序。茶菁在炒菁之後放進揉捻機中,隨著機器滾動而產生揉捻的作用,茶葉逐漸緊縮捲曲,葉汁滲出而平均分布於茶葉上,沖泡時可更快釋出茶香。此外,揉捻的輕重也會決定茶葉不同的口味。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茶菁的室內萎凋 1930年代,北台灣一處製茶廠的室內萎凋作業,茶菁被置於傳統竹編的笳藶。工作人員用雙手輕輕攪拌茶菁,讓葉子因相互摩擦而破壞葉緣細胞,如此空氣便能進入葉片內部細胞,產生發酵作用。雙手攪拌的動作稱為「浪青」,萎凋的時間會決定茶的種類。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在台北大稻埕茶行工作的婦女 1930年代,台北大稻埕一處茶行內婦女們工作的情景,正在進行最後的人工挑選程序,從製好的茶葉中挑出小枝幹和雜質,讓茶葉的色香味臻於完美。製茶工序經過「萎凋」、「發酵」、「炒菁」、「揉捻」、「乾燥」、「精製」、「焙火」等工序後,這是包裝前最後一道細挑的程序,因為需要手巧、細心和耐心,所以一般都由婦女來進行。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茶農採茶 1930年代,北台灣農婦採茶的情景。北台灣桃竹苗高地,地形和氣候均適合種植茶樹,茶園漫山遍野,四處可見。茶葉是台灣重要特產,茶苗和製茶技術主要是閩粵移民引進,以生產烏龍茶為主。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福星台灣》歷史畫冊(4冊) 徐宗懋圖文館於2021年推出史詩巨著《福星台灣》,全套四冊: 1.《台灣原民山海之鄉》 2.《台灣容顏古早時光》 3.《台灣城鄉建築大觀,1860-1960》 4.《台灣物產生態大觀,1860-1960》 每冊定價新台幣3800元,本報讀者優惠價2900元,四冊合購9800元。這是一套典藏的傳家之寶,保存了台灣最珍貴的歷史影像。此購書服務非由《人間福報》經營,意者請聯繫徐宗懋圖文館: shu4364@ms62.hinet.net (02)2368-4364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茶葉的精製工序 1930年代,北台灣一處製茶行,工人們正在篩選茶葉,進行精製的程序。茶菁在揉捻完全之後,需要放進乾燥機進行乾燥,以破壞茶菁中的酵素,並降低含水比例。接著再進入精製的程序,使用機器將茶葉切成整齊的形狀,同時吹掉茶屑,篩選出適合沖泡的茶葉。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茶菁的室外萎凋 1930年代,北台灣一處製茶廠,將採收的茶菁放置室外,利用陽光的曝晒,讓茶菁內部水分蒸發。茶葉失去水分後會開始軟化,葉片也變成暗綠色,散發出陣陣茶香,此時就要移至室內。這是採收茶葉後製茶的第一道工序,稱為「萎凋」。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茶菁的室外萎凋1930年代,北台灣一處製茶廠,將採收的茶菁放置室外,利用陽光的曝晒,讓茶菁內部水分蒸發。茶葉失去水分後會開始軟化,葉片也變成暗綠色,散發出陣陣茶香,此時就要移至室內。這是採收茶葉後製茶的第一道工序,稱為「萎凋」。茶葉的發酵、炒菁及紅茶綠茶之別1930年代,北台灣一處製茶廠。茶葉的發酵,是隨著萎凋逐漸進行的,尤其在萎凋的後期,經由擾拌和堆厚,可以加速發酵的過程。茶葉一般分為綠茶和紅茶,主要由茶菁發酵階段決定,不發酵的茶菁保留植物的原味,即為綠茶,發酵的茶菁則為紅茶,且發酵的程度不同,會決定茶葉的風味。炒菁又稱為「殺菁」,即是使用高溫工具停止茶菁的發酵過程,將茶菁炒熟或蒸熱,此過程中,菁臭味會消失,形成茶香味。如果製作不發酵的綠茶,則會跳過萎凋,直接進行炒菁的工序。一般而言,東亞地區的中國、日本、韓國等,紅茶綠茶兩者均愛,日本人特別偏好綠茶,強調無糖去油的冷泡綠茶是非常暢銷的健康飲料。世界其他主要茶葉的消費,包括印度、斯里蘭卡、土耳其、英國等,則清一色是紅茶,尤其是大英帝國將紅茶帶到五大洲,使得世界大部分地區均習慣飲用紅茶。至於台灣,著名的包種茶、烏龍茶、鐵觀音等,均為中度發酵的茶葉。今天年輕人喜愛的珍珠奶茶,則是使用印度式的濃厚奶茶,因甜度高又有咬勁,符合年輕人口味,但中年以上的品茶族不一定喜歡。茶葉的精製工序1930年代,北台灣一處製茶行,工人們正在篩選茶葉,進行精製的程序。茶菁在揉捻完全之後,需要放進乾燥機進行乾燥,以破壞茶菁中的酵素,並降低含水比例。接著再進入精製的程序,使用機器將茶葉切成整齊的形狀,同時吹掉茶屑,篩選出適合沖泡的茶葉。茶菁的室內萎凋1930年代,北台灣一處製茶廠的室內萎凋作業,茶菁被置於傳統竹編的笳藶。工作人員用雙手輕輕攪拌茶菁,讓葉子因相互摩擦而破壞葉緣細胞,如此空氣便能進入葉片內部細胞,產生發酵作用。雙手攪拌的動作稱為「浪青」,萎凋的時間會決定茶的種類。茶葉的揉捻工序1930年代,北台灣一處製茶廠,茶葉被放進揉捻機進行揉捻程序。茶菁在炒菁之後放進揉捻機中,隨著機器滾動而產生揉捻的作用,茶葉逐漸緊縮捲曲,葉汁滲出而平均分布於茶葉上,沖泡時可更快釋出茶香。此外,揉捻的輕重也會決定茶葉不同的口味。在台北大稻埕茶行工作的婦女1930年代,台北大稻埕一處茶行內婦女們工作的情景,正在進行最後的人工挑選程序,從製好的茶葉中挑出小枝幹和雜質,讓茶葉的色香味臻於完美。製茶工序經過「萎凋」、「發酵」、「炒菁」、「揉捻」、「乾燥」、「精製」、「焙火」等工序後,這是包裝前最後一道細挑的程序,因為需要手巧、細心和耐心,所以一般都由婦女來進行。大稻埕的發跡,源於晚清北台灣茶葉出口貿易的興盛。茶葉原料沿新店溪支流運至大稻埕,在這裡產製和包裝,因而西方商人也紛紛在此地設行,加強商業與貿易,成就了大稻埕半世紀的榮景。茶農採茶1930年代,北台灣農婦採茶的情景。北台灣桃竹苗高地,地形和氣候均適合種植茶樹,茶園漫山遍野,四處可見。茶葉是台灣重要特產,茶苗和製茶技術主要是閩粵移民引進,以生產烏龍茶為主。事實上,福建和廣東為世界茶葉的原鄉,包括著名的阿薩姆茶、錫蘭茶、土耳其茶和英國茶等,均源於閩粵兩省。歷史上,茶葉不但是中國的出口大宗,也是各國商人致富之道。世界上任何有關「茶」的發音,不是閩南音的Te,就是粵語音的Cha,無一例外,例如日語的「茶」,就是源自粵語發音。《福星台灣》歷史畫冊(4冊)徐宗懋圖文館於2021年推出史詩巨著《福星台灣》,全套四冊:1.《台灣原民山海之鄉》2.《台灣容顏古早時光》3.《台灣城鄉建築大觀,1860-1960》4.《台灣物產生態大觀,1860-1960》每冊定價新台幣3800元,本報讀者優惠價2900元,四冊合購9800元。這是一套典藏的傳家之寶,保存了台灣最珍貴的歷史影像。此購書服務非由《人間福報》經營,意者請聯繫徐宗懋圖文館:shu4364@ms62.hinet.net(02)2368-4364 前一篇文章 【府城巡禮】安平開台天后宮 下一篇文章 【寬鼎畫語】九品蓮花觀世音菩薩 熱門新聞 01愛的交響爪 萌寵躍上五線譜2023.03.2502狒狒逃亡16天抓到了! 圍捕受傷急救無效2023.03.2703全球首位 76%身障征服全馬2023.03.2604【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涅槃圖2023.03.2605社論--和與戰的抉擇2023.03.2506健保部分負擔新制7月上路 急診依醫院等級採定額制2023.03.2807佛館佛教植物園區探索3 訶梨勒2023.03.2608社論--忍辱負重促進兩岸和平2023.03.2609烏托邦之愛2023.03.2610吃毛豆補充蛋白質 中醫師、營養師都推薦2023.03.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時光走廊】福星台灣:台灣物產生態大觀( 16-14 ) 日本殖民:果物【寶島踏查】石圍墻的硬頸精神【從世界美術名作談人生】花若盛開蝶自來(上)【走讀城鄉】兼容歷史與建築的東美院【藏在剪紙中的故事】有星月陪伴【書藝心語】保持青春 作者其他文章【時光走廊】福星台灣:台灣物產生態大觀( 16-14 ) 日本殖民:果物【時光走廊】福星台灣:台灣物產生態大觀 ( 16-13 ) 日本殖民:山岳【時光走廊】福星台灣:台灣物產生態大觀 ( 16-12) 日本殖民:動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