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食物恐新症 醫師建議這樣做

陳玲芳 |2023.04.01
1451觀看次
字級
食物恐新症,常見於2歲至6歲的兒童。醫師建議透過「多變化的副食品」,提升孩子對於新食物的接受度。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孩子的營養攝取,是多數家長「育兒難題」之一,憂心孩子因為「不敢吃」而導致營養不均衡。兒科醫師指出,孩子的偏挑食,有時是因為對未曾接觸的食物,產生牴觸心理,即所謂「食物恐新症」。

3歲陳小弟,體重僅12公斤,過於瘦小的緣故,母親帶著他到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陳慧文醫師門診,經仔細問診後發現,陳小弟自嬰兒時期對於副食品便十分抗拒,且時常腹瀉。陳慧文醫師先以處方藥物改善陳小弟腹瀉症狀,並請母親記錄陳小弟三餐飲食,回診時安排營養師諮詢,以期改善陳小弟的營養不良。

芬蘭國家衛生與福利研究院、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曾針對食物恐新症進行多年追蹤研究,發現食物恐新症會使整體飲食品質下降,造成飲食中的蛋白質、纖維與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攝取不足,或鹽分、飽和脂肪的攝取偏高,都可能增加罹患慢性疾病風險。

食物恐新症,常見於2歲至6歲兒童,由於逐漸發展的自主意識,讓孩子們對於喜惡開始有所分別。若家長未及時給予協助,短期間可能會造成孩子因為纖維質攝取不足,而出現腹痛、便祕情況,長期下來,除了造成體重過輕或過瘦之外,對於大腦神經的發育,也會有不良影響。

陳慧文醫師提醒家長,父母親為孩子「模仿」主要對象,因此在飲食習慣上,家長扮演極其重要角色。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陳慧文表示,在1歲以前的幼兒飲食,是能夠被訓練的,家長可透過「多變化的副食品」讓孩子嘗試,以大幅提升孩子對於新食物的接受度。而1歲至2歲幼兒,對飲食接受的可塑性,相對較高,經由階段性的嘗試,與改變食物型態及樣貌,比如青菜可以剁碎、磨泥、熬湯等,或利用模型切出特別圖案,幫助幼兒飲食多樣化。

其中家長扮演極其重要角色,為孩子「模仿」的主要對象。因此,建議家長與孩子一起吃,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簡單手作,增加孩子的好奇心及參與感,進而願意嘗試。

陳慧文提醒,孩子的飲食攝取固然重要,但家長也切莫過於心急,避免運用賄賂或威脅手段,假使孩子是為了獲得獎勵或逃避懲罰而進食,反而會造成孩子焦慮或討厭的情緒。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