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龍師檜木雕 重建老火車站

THE MERIT TIMES
記者江俊亮嘉義報導
字級
收藏文章
26觀看次
陳振龍(左)對台鐵各站建築如數家珍,圖為他在展覽介紹作品。 圖/取自「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臉書
陳振龍六十歲開始用檜木角料創作,圖為阿里山鐵路各站模型。圖/記者江俊亮
【記者江俊亮嘉義報導】八十歲檜木建築模型達人陳振龍,曾跟隨旅日建築師學習製圖,他憑著大半輩子的建築經驗,參考台灣各地火車站舊照片,六十歲起用檜木角料為媒材,刻製各個火車站模型,讓消失於歷史的火車站,以袖珍工藝重現。

陳振龍昨與七名入室弟子,在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展覽大廳舉辦「檜驛story」師生聯展,展覽以「驛站」為主題,包括日治時期台灣特色火車站、阿里山森林鐵路沿線各驛站等檜木模型,呈現模型達人的精湛工藝,展期至二月十二日。

阿里山18車站 重溫童年

居住在嘉義竹崎的陳振龍,人稱「阿龍師」,初中畢業後,曾短暫務農,隨後在工地學蓋房子,從竹管厝、土埆厝蓋到大樓;二十一歲跟著旅日建築師學製圖,熟悉閩式、日式、巴洛克式建造工法。

陳振龍擁有一雙巧手,不僅演奏國樂、玩盆景,還會利用飲料罐製作環保二胡;家裡最多曾養一百多盆松、柏等盆景,因為年紀大,盆景也長高、變重了,他搬不動,改以枯枝製作創意盆景自娛。

二十年前,他有感於台灣老火車站日漸消失,於是投入老火車站的模型製作。陳振龍分享,竹崎是阿里山森林鐵路入山的起點,也是他童年最美的回憶,由於阿里山小火車行駛速度慢,他們小時候都會去追火車;國小放學後,他要到溪邊放牛,當時只要聽到傍晚運送檜木下山的「杉仔車」汽笛聲,就知道天黑了,要牽牛回家了。

阿里山鐵路沿線原本有十八座車站,陳振龍參考各站舊照片,結合自己的專長、套用建築公式,以畢氏定理、開平方算坡度,做出維妙維肖的車站模型。每座模型都是以二十分之一比例,重現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火車站。

磨製數千瓦片  考驗耐心

接著,陳振龍再做台鐵各站的模型,從最北端的基隆站一路做下來。陳振龍表示,他製作的基隆車站,是日治時期建造的第三代車站,有急斜式的法國馬薩式屋頂、鐘樓、八角樓、虎口窗和牛眼窗等,是當時仿西洋文藝復興築的傑作。

陳振龍對於台鐵各站建築如數家珍,例如新竹車站結合巴洛克與哥德式風格,具有陡斜的屋頂,整個車站具有優美、典雅的異國情調。因有感於台鐵老火車站日漸消失,他還特別搭火車逐站觀察,並拍照存檔,為台鐵發展留下文史紀錄。

陳振龍分享,製作袖珍模型如同蓋房子,打地基、建立架構、組裝模型及室內裝潢等步驟,都要精準完成,尤其有些車站屋頂有數千瓦片,光是磨製瓦片就非常繁瑣,也考驗自己的耐心,但能夠將消失的車站「做」回來,他感到很欣慰。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