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特雷敏電子琴

THE MERIT TIMES
文/簡麗賢
字級
收藏文章
28觀看次
圖/Julia Chou
文/簡麗賢

第一次聽到「特雷敏(Theremin)琴」這個樂器名詞,是在物理主題「聲波與樂器」的課堂,學生問我有關這項樂器發聲的物理原理,筆者才疏學淺,見不多識不廣,當下查閱網路資料,才知道這是一種非常神奇的電子琴。

去年在外雙溪東吳大學舉辦的教師研習營,物理系陳秋民教授搬出這台我夢寐以求、心嚮往之的奇特樂器,陳教授問大家:「這是什麼樂器?」與許多老師一樣嘖嘖稱奇的我,驚喜而不加思索地回答:「魔術師的樂器––特雷敏琴!」陳教授問我:「簡老師演奏過?」我搖頭,答稱在網路頻道看過演出。親眼目睹特雷敏琴本尊,見識這類電子琴的造型和演奏方式,聆聽奧妙的樂音,相當難得。

被稱為「魔術師的樂器」的特雷敏琴,其外觀包含兩個像天線的突出構造,一是長直金屬桿,另一是環狀的水平金屬圈,特雷敏琴垂直的天線是用來控制輸出的聲音頻率,調整音調高低;水平環狀圈則控制音量大小。

如何演奏特雷敏琴?這是最奇特的地方,完全不用手接觸樂器,而是雙手騰空移動遠近,調控聲調,讓人感到不可思議,讚歎不已。

磁場靜電 交互作用



演奏特雷敏琴時的發聲原理究竟為何?原來是利用手與天線構造的距離遠近,改變其樂器的電容大小,藉此影響其內部結構振盪迴路的振盪頻率;換句話說,利用天線四周的弱電磁場和人體靜電的交互作用,調整和控制不同的聲調和音量,可以稱為「隔空」演奏電子琴。

隔空演奏 控音困難



陳教授現場演奏特雷敏琴,隔空演奏一曲,樂器流瀉出特殊的音色。陳教授說明由於特雷敏琴的音色特殊,早期一些電影導演使用特雷敏琴營造恐怖情節的氣氛。陳教授進一步闡述,因為手部移動位置時,沒有明顯的記號可參考,完全憑藉演奏者的音感和位置關係的知覺,因此不易控制音準,演奏時難度頗高,全球專精特雷敏樂器的知名演奏家約200餘位。

特雷敏琴如何問世?這要追溯1919年,俄國的發明家李昂.特雷敏在實驗室製作電子振盪器,在裝置電子線路時,出現雜音干擾。令他驚訝的是,發現雜音頻率會隨著他的手部動作而變化,不同的高低遠近位置,呈現有高低音調和大小音量變化。他刻意搔首弄姿,雙手上下移動,竟發現此線路裝置可發出一段旋律;他放大音量,逐漸掌握調整和控制方式,如同音樂演奏的指揮家,指揮電磁震盪而發出旋律。至此,激發特雷敏的靈感,創造出新發明,此項新發明外型像木箱,上方有金屬天線,此為現今特雷敏電子琴的前身。演奏時不用任何琴弦或鍵盤,只要雙手隔空揮舞空氣,旋律就能汩汩流瀉而出。

後來,李昂.特雷敏他召集實驗室的科學家查看此特雷敏琴,並演奏知名作曲家聖桑的《天鵝》,博得熱烈掌聲,贏得滿堂彩,魔術師的樂器特雷敏琴誕生了。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