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點滴】探索台灣北部橫貫公路(上)

THE MERIT TIMES
文/許峰源
字級
收藏文章
27觀看次
宜蘭明池森林遊樂區位於北橫公路最高點,有「北橫明珠」之美譽。圖/許峰源
宜蘭明池森林遊樂區位於北橫公路最高點,有「北橫明珠」之美譽。圖/許峰源
桃園角板山,北橫公路起點。圖/許峰源
文/許峰源

每到假期,許多人前往宜蘭、花蓮旅遊,國道五號總是擠滿車潮。在這條幹道未闢建以前,往來台北與宜蘭兩地多利用北宜公路,全長五十八公里,屬於台九線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桃園地區前往宜蘭,還可以利用北部橫貫公路,也就是俗稱的台七線。

台七線是穿越北部雪山山脈的東西向橫貫公路,稱為北部橫貫公路,和中部橫貫公路、南部橫貫公路並稱台灣三大橫貫公路,常以「北橫」簡稱之。北橫公路西端起於桃園大溪,經復興穿越雪山山脈進入宜蘭境內,沿途經過明池、棲蘭、大同、員山,東抵壯圍,全長約一百三十公里。

依照公路編號規則,東西向公路為偶數,北橫公路編號是奇數,其方向與編號規則並不一致,是台灣省道系統中少數的特例。

北橫公路興建的目的,在於貫通北部東西兩地交通,以及藉此開發台灣山林資源,沿線資源豐富,頗具經濟價值。北橫公路修築的歷史起於一九五九年,台灣省政府鑒於財政艱困,爭取美援挹注,同時籌措配合款項,打造這條被喻為台灣七大建設之一的交通要道。

然而正當款項陸續到位,準備依計畫在九月啟動工程,卻遭逢八七水災重創台灣,嚴重的災情與人員傷亡,使北橫公路施工經費必須先移為水災救助和民眾家園重建之用。

一九六一年,八七水災受災區域逐漸復原,興建北橫公路的呼聲愈來愈高,只是台灣省政府重新調查路線後,因所需費用龐大,決定暫不開闢。直至一九六三年四月,約莫八七水災過後三年半,省政府衡量北橫公路交通網絡之重要性,才決定重啟工程。

此時,東西兩側部分路段,因產業發展早有車輛往來,已有路基的基礎,但是大橋、長隧、涵洞以及擋土牆等附屬工程尚未修建,中段路線則是全部未動工。

一九六三年四月二十一日,北部橫貫公路工程處成立,各項準備工作就緒後,即於五月一日動工。而為了因應各項挑戰,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數百名人力陸續投入,肩負起開山闢路的任務。

同年九月,葛樂禮颱風侵襲台灣,修建工程也因此受到影響。北橫公路因所經區域多為崇山峻嶺,在山區開闢公路原較一般道路工程艱鉅,除了開鑿隧道、鋪設橋梁,還要面臨各種難以預料的挑戰。

除了在山區開闢道路外,尚得挖鑿隧道、鋪置橋梁,沿線的大小橋梁有十餘座,其中復興、大曼、巴崚三座大橋,都是採高拉力電銲鋼構件型式。這些鋼構件原本已向日本採購,但一九六四年卻發生供給量不足的情況,耽誤工程進度,最後緊急向歐洲國家訂購,才化解了燃眉之急。

其中,復興橋長一百五十二公尺,淨寬四公尺,橋面距溪底四十公尺。東端連接隧道,穿鑿時因石層含水量極高導致壓力過大,原木的支架屢屢斷毀,施作過程十分危險。

巴崚橋長度一百六十公尺,淨寬四‧六公尺,橋面距溪底四十八公尺。結構與復興橋大致相同,兩端錨座以隧道方式進行,東側施工尚稱順利,西側作業則遭遇許多困難。至橋梁工程完成後,易名為巴陵橋。

大曼橋長度為七十二‧五公尺,淨寬四公尺。由於兩岸都是峭壁,橋台施作期間橋位不能採用直接測量,必須透過精密導線為準,橋墩建置、樹立板模、挑紮鋼筋等作業都必須以繩索將人垂掛下落進行。尤其地處峽谷風勢強勁,更增加工程難度。

這三座橋梁,在當時的台灣都是開創性的工程,受到各方矚目。工程人員與榮民朋友憑著勤苦堅毅的精神,克服了大小困難,甚至採取日夜輪班,可說幾乎不眠不休,前後歷經三年,終於讓北橫公路在一九六六年完工。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