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讀城鄉】樂埔町:修舊如新的歷史建築

THE MERIT TIMES
文/丹青
字級
收藏文章
24觀看次
樂埔町重現老屋風華。圖/丹青
〈歷史之角〉裝置藝術。圖/丹青
文/丹青

二○一三年,台北市政府文化局開始推動「老房子文化運動計畫」,媒合廠商修復日治時期留下的老舊或殘破宿舍,再以較便宜的租金委託其經營。位於杭州南路二段六十七號的「錦町日式宿舍」,便是第一波修復後開始經營高檔餐飲的歷史建築。

錦町屬於台灣總督府殖產局山林課的中級員工宿舍,當時稱為「錦町六條通」,約建於一九二○年代。光復後,國民政府撥交給林務局當員工宿舍使用,然而經過了數十年房屋日漸老舊,住戶及林務局皆無力維護,遂成了傾頹殘壞的閒置空間。

直到文化局媒合經營團隊,歷經一年半的規畫設計並斥資上千萬修繕後,改名為「樂埔町」,終於重現老屋風華,於二○一五年初將此地開展成為「景、食、藝」的新景點。

樂埔町土地範圍共五百七十五平方公尺,建築面積一百九十六平方公尺,內部格局變化多端,平面有曲尺型之日式房舍,做工精緻,屋前、屋後皆有庭園,也保有舊日之戶板、石燈籠,手洗之設施,充分展現出日式庭園的特色。然因光復後林務局員工無法維護舊有日式庭園,多改為平鋪式草坪,建築格局亦因台、日生活方式不同而有改變,因而原本只是北市府指定的歷史建築而非古蹟。

整建時,廠商不但請來日本庭園設計師,將庭園恢復成原本風貌,重塑枯山水景色;前庭園一角,也由藝術家邱承宏將修復過程中不堪使用的朽壞木料,製成鹿型的高大裝置藝術,稱為〈歷史之角〉,共同敘說著樂埔町的過往。唯因商業需求,內部隔間及動向有所調整,但仍保有日式房舍之幽雅格局,門面玄關之車寄空間仍顯舊日之氣度。建築材料方面,屋瓦新舊並陳,並將傳統「編竹夾泥牆」工法分階段展現。

樂埔町是最早一批「老房子文化運動」的成果,歷史建築本可以既保留原有風貌,也可加入新的特色。問題是,因重建經費龐大,團隊選擇經營高檔餐飲;又怕入內參觀人數過多,增加維護負擔,故採預約制度,有訂餐食者才能入內參觀,引發民眾不滿。後來迫於壓力,才改成部分時段開放外部空間供民眾參觀。

之後許多的日式房舍改造,例如榕錦時光生活園區、台灣文學基地與東美院等,都得面對類似的困境:經營團隊必須依靠高檔餐飲以價制量,同時維持環境的幽雅,如此卻又壓縮到文化部門要求的藝文展示等目的。文化單位或許應該更深入思考,如何在商業行為與歷史教育之間取得平衡。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