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運量飆高 儼然成雙面刃

THE MERIT TIMES
本報台北訊
字級
收藏文章
34觀看次
疫後高鐵旅運人次攀升,營收亮眼,但人流成長也成雙面刃。圖/周彥妤
【本報台北訊】台灣高鐵日均運量創通車後新高,營收超越疫情前,卻成為「雙面刃」。因尖峰時刻的自由座車廂擁擠、站滿乘客,高鐵甚至得機動開放自由座旅客站在對號座車廂,以及調整開放三節至八節不等自由座車廂;雖然高鐵日前趕緊宣布十月十六日起每周再增十四班次,但標榜高品質服務的高鐵,已被網友諷刺「台鐵化」,成為高鐵在亮眼營收下的重大挑戰。

自去年六月起,因疫情趨緩,高鐵運量逐漸提升。台灣高鐵公司統計,疫情前、二○一九年的日均運量約十八萬五千人次;今年截至八月的日均運量已達二十萬人次,尤其八月日運量更達二十一萬人次;就因人潮回流,今年一至七月平均營收更達四十點七億元,已超越疫情前水準。

由於搭乘自由座車廂的回數票或定期票數量,至少逐年成長一成。實際觀察尖峰時刻,自由座多為短程通勤旅客,車廂內不僅站滿乘客,部分旅客只能擠在走道或車門附近;其中,台北站因月台站體不大,雙向候車月台人流龐大,排隊人龍就繞好幾圈。

如放大版北捷

多為通勤民眾

高鐵觀察,部分疏運、假日的「超尖峰時段」自由座旅客的乘車區間,多為如台北─桃園、台北─新竹、板橋─桃園等北部短區間;自由座旅次較多的時段包括上下班通勤、周末及連假返鄉收假。

文化大學土地資源學系主任李家儂分析,雙北房價高,民眾轉而選擇負擔交通運輸成本,換取相對理想的居住空間;例如高鐵通勤時間桃園到台北約二十分鐘、新竹到台北約三十分鐘。不過他提醒,隨站點周邊土地開發陸續到位,將帶動更多通勤族,自由座站票客湧入對號座車廂,自然會影響其乘車品質,問題勢必更嚴峻。

馨傳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表示,高鐵沿線發展如同台北捷運的放大版,加上定期票,使旅客的交通成本下降,搭高鐵往返台北與桃園間,單程僅二十分鐘,比在台北市區開車移動還快,搭高鐵短程通勤已成趨勢。

新車4年後到位

才有望解套

至於運能卻跟不上腳步,高鐵今年上半年與日方簽約採購十二組新車,預計二○二七年才能投入營運,學者評估屆時運能不足的陣痛期才有望解套,建議高鐵可以增加自由座車廂數、以票價優惠讓旅客分流方式,以維持乘車品質。

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建議,新列車投入前,高鐵可考慮增加自由座車廂數、調整自由座車廂設計,讓以短程通勤為主車廂有別中長程車廂,即使乘客沒位置得站位,也至少站得舒適,減少擁擠感,不妨參考台北捷運部分車廂分流設計。

交通部鐵道局長楊正君指出,都市發展進程,都會區多會往外擴散,台北房價高昂、建物密集,借助軌道交通運輸便捷,加上核心區外圍房價相對較便宜,及打造串聯北北基桃生活圈的趨勢,人口往外圈流動是必然,高鐵確實逐漸會從服務城際運輸,轉變為分擔通勤運輸功能。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