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伽耶那一夜 回歸佛陀本懷

THE MERIT TIMES
人間社記者廖麗珠、劉妙秋綜合報導
字級
收藏文章
20觀看次
依空法師於佛光山台北道場,分享《菩提伽耶那一夜》新書內容。
佛光山台北道場香積團文化講座,7日禮請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宣講「菩薩義工 義工菩薩」,同時發表《菩提伽耶那一夜》新書,湧入500人參與盛會。圖/人間社記者陳文錫
【人間社記者廖麗珠、劉妙秋綜合報導】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菩提伽耶那一夜》新書發布會,四日於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禮敬大廳五觀堂舉辦,逾六百五十人歡喜與會,琉璃工房創辦人楊惠姍獻花祝賀。依空法師七日於佛光山台北道場香積團文化講座,應邀介紹新書《菩提伽耶那一夜》,十一樓湧入約五百人。兩場新書發布會均座無虛席,會後大眾都歡喜排隊請依空法師簽名,歡喜圓滿。

每一位宗教徒都有他們心中的聖城,就佛教徒而言就是印度。依空法師提及一九八五年第一次跟隨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前往印度,朝禮佛教聖地。依空法師問星雲大師,印度的氣候、交通、衛生等各方面條件皆不好,為何還要一次次帶領信眾到此朝聖?

體會殊勝接足禮  

印記無形菩提

星雲大師回答:「為了給佛弟子增長信念道心,為了開闊大家的心胸視野,體會佛陀創教的偉大本懷,藉著全世界廣大佛教徒的頻繁朝聖壯舉,引起印度政府對佛教的重視,進而保護佛教的各處聖跡。」所以大師規畫佛光山弟子參學次第,最後是朝拜佛教發源地──印度,以回歸佛陀的本懷。讓依空法師非常感動,並至深感念大師以教為命的悲願。

依空法師在菩提伽耶停留時間很短,半夜約幾位師兄去菩提樹下、金剛座前打坐,體會皈依佛陀座下的喜悅。凌晨再到佛足石刻(簡稱「千輻輪相」),五體投地虔誠頂禮,深深體會「接足禮」的殊勝難得。當時心中企盼得到一片菩提葉,卻因著相有求,而讓佛陀給上了一課:「有求不如無求好,進步哪有退步高」。雖未得到有形的菩提葉,但心中已然領受到無形的菩提。

佛教在印度的滅亡,除了受制於印度教的婆羅門傳統種姓制度外,也因受到伊斯蘭教的毀滅暴行而衰微;又有笈多王朝的戒日王護持那爛陀寺幾萬多僧人,出家人只需閉門專心研習佛法,與人間隔離,無法普及於一般人民,由此得見,人間佛教是人要的、善美的,以眾生為修行道場,才是佛教未來發展的一道曙光。

父母身教立典範  

成就出家度眾

依空法師感謝父母親「留德不留金」的身教典範,他說母親曾果斷大捨金鐲子變賣得三百多元註冊金,供他上初中,改變了他的一生。而他的父親留下了仁醫俠客傳奇的一生,對子孫平等慈愛,一視同仁。曾因對媳婦疼愛引起姊妹微詞,但父親說:「我疼人家的女兒,人家就會疼我的女兒」。

民國六十年代,出家的風氣未開,依空法師的父親思想開明,同意其辭去高中老師的教職,入佛門;為報答父母生給色身之恩,出家度眾利他,是將色身做更好的運用。

接著依空法師陳述,六年動三次大手術,從病中也意識到「阿賴耶識」的重要。舉例手術過後,麻醉藥將退之時,腦海中出現的畫面是手術前一天的電視畫面;朦朧間,仍聽到周遭的人說話、做事的討論聲,當時體悟觀世音菩薩「通身是眼」的法門。

依空法師屢受大手術、化療,只覺病痛未曾覺苦,在得知罹患癌症時,仍能氣定神閒地與醫師討論後續的化療,還能安慰周遭關心的人,更給自己規畫誦經持咒、大量閱讀的定課。也因病後須坐輪椅,搭飛機可以優先上機、去逛景點可在視野好的地方觀賞。依空法師說,人生境遇沒有絕對的好壞,要看心如何轉境,如何轉識成智。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