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7】佛法真義2 佛學思想60 禪和子

THE MERIT TIMES
文/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35觀看次
佛教裡以身教、言教,到處隨緣說法,教導禪修的高人,才有「禪和子」的雅號。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

過去的中國大陸叢林裡,有很多的僧侶,他們這家參學,那家參學,有的老參上座,我們都稱他叫「禪和子」。但是現在的佛教界,連禪堂都減少了,禪僧年齡老朽,也不容易見到,哪裡還有什麼禪和子呢?禪和子這個名詞,幾乎都要隨著時間慢慢消失了,你幾曾聽到大家口邊講過誰是「禪和子」嗎?

實際上,「禪和子」這一詞,這是佛教興旺才有的。佛教界裡如果有很多的高人,才有「禪和子」的雅號,等於是以身教、言教,到處隨緣說法,教導禪修。這許多禪和子也不求名、不求利,生活簡單,安貧樂道,只是提攜後學,教導後學。所以,那許多禪和子,有的在禪堂裡,一坐就多少年,也有的住茅蓬,有的閉關,還有的到處參學,自利利他。

比如禪門裡有一則老僧晒香菇的公案,很能表達禪和子的心境。日本道元禪師到中國寺院參訪,看到八十多歲的老和尚,日正當中忙著鋪晒香菇,道元禪師於心不忍,勸老和尚:「太陽那麼大,何必辛苦,自己晒香菇呢?」老和尚望了望禪師:「自己不晒?誰來晒呢?」「太陽這麼熱,何必這個時候晒呢?」對於道元禪師好意勸說,老和尚只答了一句:「這個時候不晒,難道要等太陽下山再晒嗎?」老和尚是叢林典型的禪和子,凡事絕對不假手他人,對自己生命更是一刻千金的珍惜。

在佛門的課誦裡有一首〈普賢警眾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禪門中,禪和子們則盛行要時時警戒臘月三十,閻羅老子上門索債。意思是說種種修行,如果不徹頭徹尾把執著、習氣大死一番,就沒有辦法參究領略祖師西來意。

現在佛教界的耆年碩德,應該向過去的禪和子看齊,到處放下自己的名位,放下自己的財富,以禪和子自居,將佛法傳播十方。我們感恩當今的佛教界,能有一些禪和子,為佛教頂住半邊天,這也是非常重要的。

那許多的禪和子,他們不要世俗的物質生活,也不貪圖享受,更不積蓄財物,視功名富貴如浮雲,視方丈住持名位如障礙,只是隨緣到處教化,所以禪和子愈多愈好。希望今後兩岸的佛教界,多一點禪和子出來,讓我們崇拜景仰,這才是佛教興隆的氣象哦!


常不輕

在很多的經論中,如《阿彌陀經》、《法華經》等等,經常有一位菩薩,在釋迦牟尼佛傳法音時出現,叫常不輕菩薩。

常不輕菩薩見到人都說:「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將來皆當作佛。」他對別人人格的尊重,絲毫沒有一點傲慢,也沒有對人家表示過一種歧視,所以他的名字叫「常不輕」。

現在修道的人,有誰敢以「常不輕」為號嗎?有誰敢說自己能做到「常不輕」的行事嗎?這個世間上的眾生,煩惱、陋習是很多的,尤其驕慢、嫉妒,怕別人比自己好,怕自己沒有辦法水漲船高,怕自己沒有給人家讚歎,因此不崇拜有成就的人,自以為是,甚至孤傲、醜陋。

假如說,你學佛法了,其他諸佛菩薩的長處都沒有學到,只要能學到常不輕菩薩的「常不輕」三個字,對於聖賢不可以輕慢;對於家人親屬不可以輕慢;對社會大眾不可以輕慢;對於貧窮、孤苦的人不可以輕慢,想到他們將來都有發展、都會有前途,只待因緣,那麼就不會有輕慢人的心了。

例如,明太祖朱元璋原本只是一位小沙彌,後來不是做了皇帝嗎?很多窮苦潦倒的人士,因為他勤奮努力,成為百萬富翁,這樣的事例世界上到處都有。又如佛世時,愚笨的周利槃陀伽因用心修持,不也成為開悟的大阿羅漢嗎?央掘摩羅是破佛的反叛分子,最後不是受佛陀感化,入道學法了嗎?

不必輕視別人,任何一個人都有因緣,都有他未來飛黃騰達的一天,不要像西漢朱買臣的妻子,因丈夫貧窮就和他離異,等他封侯拜相的時候,又想回來和他團聚,所謂覆水難收,破鏡難圓啊!

你不也看到戰國的蘇秦,在不得志的時候,父母不以其為子,妻不以其為夫,嫂不以其為叔,不過他發奮用功,懸梁刺股,苦讀《太公兵法》(即《陰符經》),後來遊說六國,獲配六國相印,衣錦還鄉時,嫂嫂伏地迎接。蘇秦就說:「嫂嫂,你過去不是看不起我、不睬我嗎?現在為什麼要這麼恭敬啊?」嫂嫂說:「因為季子,現在名利雙全。」蘇秦不禁慨嘆,世間人都是崇拜虛榮,你說人生的功名富貴怎麼不重要呢?

其實,一般人只看到果上的成就,不知道因地的播種。諸佛菩薩很重視因地的修行,只有在因地的修行完成,才能開花結果;你在因地的時候看不起他,將來開花結果,也沒有你的分。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