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嚮往美好生活的背後 露營經濟新挑戰

THE MERIT TIMES
文/記者黃海波、張曉雨、邱犇
字級
收藏文章
33觀看次
北京黃花城景區內的「天空周末.水長城」露營基地。圖/袁杰提供
江蘇媽媽文杰和兒子在野外露營。圖/文杰提供
重慶南川區黎香湖星空露營基地露營。圖/新華社
重慶市南川區黎香湖星空露營基地露營。圖/新華社
江寧波北侖區一位主播在線上直播銷售戶外用品。圖/新華社
文/記者黃海波、張曉雨、邱犇

夜幕緩緩垂下,山脊上的長城隱成一道模糊的剪影,燒烤架和火鍋及時續上了溫度。儘管戶外早已冰點以下,但北京黃花城景區內的「天空周末.水長城」露營基地,依舊吸引一些戶外愛好者入住。

此時,錢塘江入海口附近的大尖山露營基地,暖色調的帳篷燈已經依次點亮。年輕人圍坐在一起談興正濃,下午披戴滑翔傘從空中盤旋而下的心跳,似乎沒有完全平復。

二○二二年,露營持續火熱,天眼查數據顯示,大陸目前約有七萬家露營相關企業,僅前三季度就新增二萬三千多家;攜程露營旅遊訂單同比增長超過三十倍,人均露營消費為人民幣一千零二十七元,同比增長超過百分之十……

透過露營尋找「詩和遠方」,諸多新消費場景正在被激活。快速發展的露營經濟背後,既有疫情因素,更多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不只是換地方過夜

袁杰是「七○後」的北京人,和許多露營經濟創業者一樣,入行始於情懷。

二○一二年,袁杰參加了一場敦煌戈壁灘上的徒步活動。白天在沙漠中行走,夜晚感受星空的深邃。從此,他迷上戶外運動,辭掉了已經做了十五年的工作,專職從事戶外徒步的組織和運營。

「很多徒步者希望能帶家人一起參加,但這項運動對體能和專業技能要求較高,願望難以實現。」正是發現了這一需求,二○一九年,袁杰創辦了主打親子主題的「天空周末.水長城」。

三年來,這個位於北京郊區的露營基地發展迅速,假期經常「一篷難求」。

「目前客群以親子和年輕人為主,家庭遊占五成。」袁杰說,很多客人體驗了露營以後,開始自己採購裝備。

「九○後」沈志為已經是三個孩子的父親了。今年以來,他幾乎每個月都會帶他們來「天空周末.水長城」露營。在營地,大人負責搭建帳篷、生火做飯,孩子則在一旁「打配合」。

「露營是孩子發現新奇事物的好時機,能讓他們放鬆身心,親近自然,提高動手能力。」沈志為說。

來自江蘇的全職媽媽文杰,自稱是「被露營治癒的人」。二○二一年三月至今,她帶著五歲的兒子棵棵露營近五十次。文杰將棵棵的興趣班安排在周一至周四,周五吃完午飯,她就到幼兒園接上棵棵,一起出發前往營地,直到周日再收拾行李回家。

嘗試親子露營一年多以來,棵棵在營地搬磚、和泥巴、削彈弓、鋸柴火,甚至還給文杰做飯。

年輕人玩心跳露營

和主打親子體驗不同,在浙江海寧,包海佳的露營基地選擇讓年輕人「心跳」。

包海佳本身就是一位滑翔傘資深玩家。他創辦的海寧大尖山滑翔傘飛行營位於錢塘江出海口。這裡動力氣流充足,幾乎天天都能飛。

過來體驗飛行的年輕人多了,包海佳順勢擴展服務範圍。二○二一年六月,露營基地做起來了,皮划艇、越野卡丁車、房車體驗等項目也陸續上馬。

「遊客中午到達營地後,可以爬山、玩傘、玩水上項目。晚上七點左右,管家開始發燈和移動電源。緊接著還有篝火和露天電影,有時還會邀請樂隊演出。」包海佳如此介紹營地的服務項目。

不過,包海佳坦言,和大多數低門檻的行業一樣,露營圈這兩年變得愈來愈「卷」︵和別人比較︶:「卷」露營裝備、「卷」配套項目、「卷」營地風景、「卷」氛圍體驗……「露營不再是花幾百塊買一個帳篷,換一個地方過夜了。」

幾年前,人們去戶外露營,通常只帶個小氣爐煮個泡麵。如今,露營時帶上一套集成廚房已不足為奇,荒郊野嶺安排一頓精緻餐點也並非難事。此外,飛盤、槳板、騎行等,也成為不少露營者眼中的標配。

面對不斷升級的露營市場消費需求,仍有不少的露營者認為,回歸自然尋找內心的平和,才是露營的本質。

縫製幾個尿素袋便有了遮風擋雨的帳篷;易拉罐裁裁剪剪搖身一變成了燈籠;冬日裡的第一頓烤全羊是用花菜、蘿蔔和辣椒拼成的「素」全羊……偵察兵退役,有過八年戶外領隊經驗的付二二,將這種風格的露營總結為「又窮又愛玩,快樂不打折」。

嘗到風格露營的樂趣後,付二二開始探索更多玩法:將新鮮採摘的蒲公英烘乾,手磨蒲公英咖啡;用硬紙板製作椅子,用鋁飯盒做成爆米花的容器等。

「露營並不一定要購買昂貴的帳篷天幕,動手製作裝備也是很酷的事情。露營的本質是快樂,所以就算是搭個尿素袋子也可以很開心。」付二二說。

把大自然搬進天台

動手製作裝備也很酷

來自福建泉州的張秀,近期就用了一下午的時間,將自家陽台改造成露營基地,「去不了遠方,那就把大自然搬進天台吧」。

她先是購買了二十平方公尺草坪鋪在陽台上,隨後又買了一百公尺燈帶,將整個天台圍上,氛圍感拉滿。帳篷是張秀貨比三家精心挑選的,六面都可以開窗,藍天白雲和繁星點點都盡收眼底。

閒暇時候,張秀拿出油畫棒和畫紙,在帳篷裡手繪;或躺在帳篷裡,透過天窗等太陽下山;或在晚上打開投影儀,以陽台牆面為幕,看一場電影。

自從將營地搬到天台,張秀的家就在朋友圈火了,成了好友的拍照打卡地,幾乎每天都有人過來圍爐煮茶。

今年夏天,看到身邊朋友紛紛帶著孩子去郊區露營,王子越和愛人也被「種了草」。認真學習攻略,《三百元如何搞定一套露營裝備》、《五十元以下好物推薦》等筆記看了又看,最終花費人民幣上萬元,耗時近一個月購齊了所需裝備:天幕、防潮墊、睡袋、露營燈、蛋捲桌、卡式爐、氛圍燈……加起來二、三十種用品,後備箱塞得滿滿當當。王子越笑著說,等親自體驗後才知道,露營並非想像中那麼愜意,蚊蟲叮咬,潮溼憋悶,還有無處擦洗的汗餿味,還是可以拎包入住的酒店最舒服。

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二○二○年二月,包海佳原本要帶團去東南亞玩滑翔傘,結果發生了疫情。「酒店住宿到現在還沒有退,機票更慘,航空公司都破產了。」包海佳說,「大家憋了幾年了,國門一打開,中高端玩家就會分流。」

持相同觀點的從業者不在少數,他們認為露營是疫情之下人們「退而求其次」的選擇,防控放開後跨區旅行限制減少,以近郊為主的露營經濟將會「降溫」。

劉龍龍十多年前從英國愛丁堡大學戶外教育專業畢業後,一直從事戶外行業,現在是泰普森產品總監。

「美國露營消費市場規模約為一千六百億美元,相比之下,大陸露營市場從二○二○年才開始火爆,這對各個廠商都是巨大的機會。」劉龍龍分析說,疫情讓露營經濟的盤子一下子變大,假設國內原先只有十個人玩露營,現在就有一千人參與。防控放開後即使有五百人流失,也仍有五百人留在這個圈子裡。

不斷催生消費場景

露營如何從「竄紅」變「長紅」?不少專家建議深耕「露營+」,營造更多消費場景。事實上,這一認識也基於眼下不斷分化和細分的露營市場。

「精緻露營和野奢露營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包海佳篤定地說,「以前露營帶一個折疊式手推車就夠了,現在後備箱都塞不下。露營地也不滿足於一塊草坪,在海邊要能看日出日落,到山裡要能尋寶探洞。」

露營就像漏斗,有人淺嘗輒止,有人從日間露營轉向過夜露營,有人會轉去玩水上項目或自行車騎行等。劉龍龍說,國外的經驗表明,露營本身不是露營的全部意義,而應該成為鏈接其他項目的入口,由此能不斷催生新的消費場景,新的消費需求和新的消費供給。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