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清漳 金門潮間帶觀察到1500物種

THE MERIT TIMES
本報金門訊
字級
收藏文章
25觀看次
【本報金門訊】金門縣烈嶼鄉擁有蜿蜒二十多公里的海岸線,潮間帶廣闊,海岸景觀多樣,帶來生物無限生機。退休教師洪清漳投入烈嶼潮間帶觀察二十年,觀察到一千五百種物種,其中未記錄者至少上百種。

洪清漳說,由於烈嶼周邊海域潮間帶的底質環境變化多端,造就了多樣的潮間帶的底質環境,提供多種生物各類型棲地,呈現烈嶼潮間帶生態的多樣性。

擔任國小教師三十二年的洪清漳,在二○○九年退休前,即關注烈嶼潮間帶,二十多年來觀察到的物種超過一千五百種,其中台灣尚未記錄的最少上百種。他和團隊成員蔡咸、黃秀婷和陳秀惠等人,一年四季,不分晝夜,不畏刺骨寒風、高溫日晒,以及難行泥灘,只為把握潮汐時間,深入潮間帶觀察生物行為、記錄並考證,數年來如一日。

然而,過去金門潮間帶各項調查研究,甚少針對烈嶼生態及棲地環境進行普查,潮間帶生物相關資料十分缺乏。洪清漳團隊兩度接受金門國家公園委託,針對烈嶼潮間帶進行環境資源調查,二○一七年出版《烈嶼潮間帶生物資源》,共鑑定出烈嶼地區潮間帶無脊椎動物三百多種。

洪清漳說,這數字遠高於金門以往潮間帶動植物資源調查所記錄的物種類數,顯見金門地區潮間帶生物豐富度,遠超出以往紀錄,特別是烈嶼地區,他說,過去相關研究能量確實不足,嚴重低估金門潮間帶生物的豐富度。

而洪清漳與黃秀婷耗時二年深入調查、拍攝撰寫完成《金門海蛞蝓》一書,二○二一年出版。書中記錄海蛞蝓共六目三十四科一百六十九種。其中,與台灣相同的物種三十種、五十五種為台灣新物種,還有未知種八十四種。洪清漳說,如進一步研究,這些未知種很可能是全球新物種。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