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說

THE MERIT TIMES
整理/黃朵而
字級
收藏文章
34觀看次
整理/黃朵而

1

蘇冠維因父親從事外交工作,未滿17歲就曾旅居以色列、蒙古;2019年他返台就讀國中,僅花一年就跟上進度,還考上師大附中;2022年他再度跟著父親遠赴加勒比海邦交國聖文森,展開另一段「奇幻之旅」。被問到為何捨得放棄高中學業,蘇冠維說:

「我想追求的並非功成名就,而是成為自己想要的模樣。」

2

王則雄在台南成大醫院當義工至今15年,身為退休的飛機維修工程人員的他,把維修飛機技術用來改良醫院輪椅,例如:加裝安全帶,防止患者摔落、針對手煞車提出使用建議,降低耗損,今年獲全國衛生福利志願服務特殊貢獻獎表揚。王則雄表示:

「自己只是盡了本分,家人也很支持,因為是做好事。」

3

將通勤看見的陌生理髮廳為起點,漫畫家阮光民透過作品《東華春理髮廳》,陳述「家」核心意義,首集出版後14年,在2023年迎接最終章;阮光民表示,每個人出生先面對的親密關係都是家庭,而傷人最深的也會是親密關係的人,他說:

「我想強調,家的形成不是擁有誰就可以變成家,而是我們願意歸屬誰。」

4

20年前,劉玉萍得知台北市西湖國小缺導護義工,開啟他擔任義工的契機;除了協助學童安全過馬路,他也在校內歌仔戲劇團當「助教」,還會定期到運動中心替長輩量血壓,或服務社區長輩共餐。談起堅持多年的義工生活,他分享:

「當義工很好玩,助人的收穫,是用錢買不到的『無形財富』。」

5

1987年,當年16歲的方士英到中國大陸福建一家石影雕店鋪學徒,隨著科技發展,以電動、雷射等現代工具的創作成主流,但方士英仍堅持使用鋼錐、銅鏨等傳統工具;如今,52歲的方士英成立非遺傳習所,希望石影雕技藝能傳播得更廣,他說:

「這門技藝學起來辛苦,沒耐心、恆心很難堅持。只要熱愛,一定能樂在其中。」

6

對許多人來說,藝術和房地產是光譜的兩端,但67歲的許進源卻打破這個迷思;曾為建設公司董事長的他,57歲退休「轉行」當藝術家,他在鷹架上辦展覽、用工人擔任行為藝術表演者、把土地訴訟經驗拍成紀錄片等,打破台灣當代藝術的疆界。許進源認為:

「人都需要換氣,藝術就是一種換氣的過程。」

7

雲林縣政府行政處法制科科員范育誠即使有穩定工作,仍為自己設定職涯目標,5年前他立志要在49歲之前,考上司法官;為了有更多的讀書時間,他辭掉主管職,出去玩也把書帶著,時間管理佳加上自律苦讀,如願中榜、達成目標。范育誠分享:

「即便有穩定工作,也要為自己設下人生志向,充實生活才有意義。」

8

英國45歲藝術家羅德斯(Julie Rhodes)喜歡在巨大的畫布上,創作比原動物還要大的大型貓科動物,她極高的寫實繪畫功底,將雄偉的野獸畫得極其逼真,甚至給人一種「站在獅子或老虎面前的感覺」。羅德斯說:

「希望這些作品能夠提醒我們,我們與這些生物共享我們的星球。」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