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真義1佛法義理㉚】平常心

THE MERIT TIMES
文/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33觀看次
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圖/知宇
文/星雲大師

在這個世間上,有很多的悲歡離合、聚散無常,也有很多千奇百怪的事情,甚至還有很多不公不義的事情在發生;每當遇到不合情理,讓人看了不能接受、不能容忍的事,一些佛教人士都會說:「好啦!你就用平常心看待吧!」

平常心,不是說沒有是非,不是說不管它。平常心,有時候是不和它太過計較,不要太過認真,要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何謂「平常心」?我想,就是要有平和的心,要有平等的心,要有平均的心。這個要從修養、雅量、忍耐、慈悲……種種集合起來,才能把平常心提升、擴大,才有內涵。

就像人死了,不能挽回了,你光是哭泣、傷心,也沒有用,所以要用平常心看待。像夫妻離婚、子女離散,也是出乎常情,讓人不能忍耐;但也只有告訴對方,要能看破、看淡,要以平常心去面對。

因此,平常心,需要有智慧,也要有力量,要能息事寧人。平常心,也不是叫我們不分善惡好壞、不問青紅皂白;一切善惡都由它,那也不能叫做平常心,那是糊塗心。

世間上的平常心,還是要有善惡的分別、好壞的揀擇,於人於己,往好處去想,往好處去做,大家不要兩敗俱傷,不要仇上加仇,但並非壞事由它。我想,平常心是智慧、忍耐、慈悲、修養的綜合,有道德,有解脫,這樣才是平常心。

如果說,一點小事就斤斤計較,一句話就跟人互不相讓,一點利益就爭得你死我活,一點出乎意料之外的人事,就放不下、放不開、看不破,那當然就不叫做平常心了。

在五花八門的社會裡,平常心對於一個修行的人而言,對己是保全之道,對他是尊重包容之道;對於萬事、萬物、萬人,都要能雲淡風輕,這樣子的修養,才是平常心的意義!

此外,處理許多人事的問題,你要有智慧認清得失關係,你要有慈悲寬容的心胸,所謂「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只要不是太過分的問題,就不要斤斤計較,放不下;該放下就放下,該提起就提起,那就是有平常心了!



心外無法

佛教講「外道」,指的是「心外求道」;一般人大多心外求法,而不知自家有無限的寶藏。其實,學佛的人應該「反求諸己」,而不是一直心外求法;心外求道,則離道漸遠,所以說「菩提只向心覓」,而非向外找尋。

人稱「趙州古佛」的趙州從諗禪師,他為了尋找自己的佛性,即使已過八十高齡,仍然四處行腳參學;直到在外面繞了一圈,最後回來才知道原來是「空費草鞋錢」。唐朝無盡藏比丘尼曾作過一首偈:「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一個人若是終日向外追求,是不容易找到自己的,真如佛性本來就在我們心中。

有一天裴休宰相到寺院禮佛,看到殿外的牆上有一幅畫像,就問:「這畫的是誰呢?」知客師就說:「是高僧真儀。」

「畫像我是看到了,可是高僧在哪裡呢?」知客師不知如何回答。

裴休再問:「寺裡有參禪的人嗎?」

「有一位黃檗希運禪師。」

黃檗禪師出來後,裴休就問:「高僧畫像我已經見到了,高僧在哪裡?」

黃檗立刻大叫一聲:「裴休!」

裴休驚訝地應聲:「我在!」

這時黃檗大笑:「高僧已在此,何必往別處尋求?」

許多宗教徒總是想從所信仰的對象中求得靈感,例如禮拜觀世音就希望觀音菩薩能給他摩頂、灑甘露;向耶穌祈禱的人也希望耶穌顯靈。其實這些都是心外求法,靈感出自於內心,唯有心中的佛菩薩、心中的耶穌、心中的智慧,才是真正的靈感。

現代的人每天為追逐六塵而忙碌不已,眼睛喜愛追求美麗的東西,耳朵喜歡聽各類的音聲,鼻子歡喜聞香嗅辣,舌頭喜嘗甘甜滋味,身體喜愛柔軟觸覺,心裡喜歡分別、計較。如此向外追求,何時才能找到自己的本心呢?反觀禪師們只要眼睛一閉,不看、不聽、不說,當下整個宇宙就都在他的心中了。

所以六祖惠能大師的〈無相頌〉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佛法不假外求,要向內心求;不向遠求,要向近處求。我們能夠時時反觀自心,天堂就在眼前,菩提就在心裡。

我過去常說:每一個人自己都有「本尊」,也可以有很多的「分身」(代表)來為他做事;若是忘失自己的本能(本尊),向外尋找本尊,那就是心外求法,就是非法。

因此,如果我們能很肯定地說:「我找到了自己!」那就很妙了。找到本性,就是認識了自己,這是很不容易的。世間上的人,不認識自己,常常愚昧、苦惱,才會生活得不自在。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