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星雲大師的生死自在與生命示現 (四)

THE MERIT TIMES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字級
收藏文章
23觀看次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老、病、死、生 重新認識生命

在上周的文中,我們談到星雲大師將傳統「生、老、病、死」的說法,非常善巧地改為「老、病、死、生」,其中蘊含極為深刻的微言大義,我繼續為大家解析。

師父上人在他的《貧僧有話要說》一書第三十八說〈我對生死的看法〉一文中說到人生了要死,死了又要再生,這是必然的,開示我們要重新認識生命。師父說:「死亡並不是等到要死了的時候才知道,從出生的那一刻就知道會死亡。同樣的,死了以後又會再生,既然會再生,人又何必要悲傷呢?所以,對於生死問題的看法,我們要重新估定它在人生裡的價值。」

傳統的「生、老、病、死」說法,是從「出生」開始談生命,不論從時間順序上或者邏輯上來看,都順理成章。然而問題在於,就自我切身的生命經驗而言,我們對於自己這一世的「出生」,絕大多數人早就遺忘了,包括從出生到兩、三歲以前的事情,幾乎都完全不復記憶。在往後的歲月中,我們的「出生」只是轉化為身分證、護照等證件上的一個日期,然後就是每年的這一天,有家人或親朋好友為我們唱「Happy Birthday to You」慶生,前提是沒有被大家忘記的話,不過,有時候連自己也可能都會忘記。

因此,我們這一世「出生」的意義,早已隨著記憶的模糊、消失而淡化,除了用來證明自己的身分和年齡外,其實無足輕重。反而是自身的「老化」與「病痛」卻是常相左右、如影隨形、擺脫不了,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愈加嚴重與惡化,所以要用心觀照。

因此,師父上人說「老、病、死、生」,就是從貼近我們生命的「老、病」切身經驗談起;而將「生」放在「死」之後,就表示「死亡」不是生命歷程的終點與結束,而是銜接後續未來的生命──也就是「往生」,不論是往生佛國淨土、上升天界,或是乘願再來娑婆世界。這樣一個看起來只是小小的變動,卻將「生、老、病、死」所意味的封閉有限性,擴展為「老、病、死、生」的延續無限性。

談起「老、病」的切身經驗,客觀而言,兩者之間並沒有絕對的因果關係與先後順序,也就是說,不是因為我們「老了」,所以才會「生病」。當然,人到老年,會因為體弱氣衰而比較容易生病,但是幼兒與兒童也很容易生病,因為他們尚未成長發育,對於病毒以及風寒的抵抗力較弱。發育成長之後,從青少年到壯年階段,是人生的黃金時期,身體健壯,抵抗力較強,病苦的經驗相對較少。普遍觀之,「生病」的切身經驗是從幼兒時期就開始了,而「老化」的經驗多半要到中年之後,才會有比較切身的感覺,就如《六祖壇經》所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從宇宙人生的宏觀視野來看,「老、病、死、生」是生命的自然機制,就如同春夏秋冬、花開花謝、落葉歸根,既然是大自然的規律,此一機制的本身有什麼可怕之處呢?沒有!但是因為我們不接受自身的肉體終究會「老、病、死」的自然現象,故而將其想像得十分恐怖。另外一點是因為「老、病、死」苦是無法避免,也閃躲不了的,所以我們會覺得非常可怕。

師父上人開示我們,雖然我們無法對抗及改變生命的自然軌跡與進程,但是我們可以擴大生命的視野,轉化以及提升對於「老、病、死、生」的認知與態度,就能坦然面對,以及從容且瀟灑地因應。從另一個更高層次的角度來看,「老、病、死、生」是人生的必修課題,所以我們根本就無須逃避或閃躲,而是應將其轉化為修道的契機與階梯。

師父說:「死亡不可怕,只是死亡的那一個剎那、那一個時刻,死法是值得計較的。」也就是說,「死亡」的本身不可怕,而是「怎麼死」的「死法」才是值得我們關注的核心重點。

師父說:「人之所以畏懼死亡,就是他不知道死亡以後要到哪裡去;因為沒有目標,所以感到畏懼。假如你知道人死亡了以後,還會再來人間,就不怕了。像我,一再認為我還會再來做和尚,甚至,我也曾經勸天主教單國璽樞機主教說:『來生,你還是去做主教,我也再來做和尚。』因為我們有這樣的目標,就不覺得死亡有什麼可怕。單國璽樞機主教在癌症末期時,還做了一趟『生命告別之旅』,真正表現了一種樂觀的態度。」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師父上人和單國璽主教都是已經將死亡轉化為修道的契機,值得我們讚歎與學習。

(待續)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