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摔破碗盤修復 手術後面貌今亮相

THE MERIT TIMES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
字級
收藏文章
46觀看次
圖/故宮提供
〈清 乾隆 霽青描金游魚轉心瓶〉。圖/故宮提供
〈清 乾隆 霽青描金游魚轉心瓶〉。圖為其X光影像。 圖/故宮提供
故宮重點修復文物 資料來源/台北故宮 製表/人間福報編輯部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故宮去年3件文物破損事件,引起社會軒然大波,如今〈清康熙 嬌黃釉綠彩雙龍小碗〉、〈清康熙 暗龍白裏小黃瓷碗〉、〈清乾隆 青花花卉盤〉3件受損瓷器已修復完成,今天起在「文物檢測與修復在故宮」特展中亮相,故宮也將公開分享如何利用科學研析與修復技術「妙手回春」,探究文物保存狀況,為延續文物生命而努力,展期至6月10日。

故宮副院長余佩瑾表示,去年故宮承諾一定會修復這3件受損瓷器,並在完成後公開展示,她希望透過展覽向大家宣布「故宮已走出修復的第一步」。

4大修復室 重現價值與美學

故宮設置書畫、古籍檔案、器物與織品4大類型修復室,因應不同材質與文物類型提出修復方案,來延長文物壽命。展覽分「科技檢測」、「陶瓷修復」、「書畫修復」3大單元,其中「陶瓷修復」單元中展示的5件陶瓷文物,都為清宮之傳世品,也包含近年不慎破損之3件瓷器。修復師須先判別了解當初的燒造技術,以及釉藥與坯體間的構造及成分,再以專業修復技術與材料,重現其藝術價值與美學內涵。

負責瓷器修復的助理研究員陳澄波分享,高溫瓷為博物館公認最穩定又最脆弱的典藏品,最常因「持拿」與「輕忽」發生物理性損傷,其次為運輸過程與不適當的包裝造成損害,修復方法包括黏合、填補、全色。

陳澄波表示,這次展出的清代嬌黃綠彩雙龍小碗、暗龍白裏小黃瓷碗、青花花卉盤等3件文物,均為高溫瓷,溫度約落在1250℃~1400℃左右,破片斷口邊緣光滑平整,選擇強度較高的環氧樹脂作為黏著劑,「這3件是比較有審美價值,因此以不易辨識(不可視)的修復方式,大約花了約3個月時間。」但他也坦言:「其實肉眼近看,還是可以看到痕跡。」

科技檢測單元 一窺文物內部

其他兩大單元也很精采,「科技檢測」單元,展出象牙球、游魚轉心瓶、亞醜方簋及夾紵菩薩像等4件文物,以及它們的X光透視或斷層掃描影像,讓觀眾一窺肉眼無法看到、隱藏於文物內部的祕密,揭露過去不為人知的身世傳奇。

「書畫修復」單元則展示〈宋劉松年十八學士圖卷〉與〈清郎世寧畫交阯果然軸〉兩件絹本畫,除因自然老化,一部分受到繪畫材料處理與裝裱修復方法影響,造成劣化須局部或全面揭裱修復。為保留最多的原始裝裱材質與歷史藝術訊息,修復師採用最小干預的方法與可逆性的材料,作為修復原則,希望達到「厚薄均調,潤潔平穩」的審美境界。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